叙事散文

外婆家住上台门

作者:汤碧峰   发表于:
浏览:714次    字数:1466  电脑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210篇,  月稿:3

  外婆家住上台门

  汤碧峰

  表妹阿英前几天给我发了个信息:“哥,昨天把我妈送上山了,有妈在家还在,妈走了老家成为故乡,这生我养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以后很少会来了,一切将成为记忆。”并将她老家的台门房子发张照片给我,我看着照片,陷入沉思,那也是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啊。

  阿英的爷爷我叫大外公,和外婆家一墙之隔,同住一个台门里。台门房子,是绍兴地区对家族集居院子的特定称呼,相当于北方的四合院或大杂院。台门都有名字,以姓名、地点冠名,称某台门,外婆家的台门因建在村子的东南角,便以方位命名叫上台门,也称新屋台门,想必建造较晚。

  上台门的东西两排房称为下间房,中间是大厅,归堂众所有,大厅前有门堂,堂前是晒场,大厅背后是天井,天井后是一排上间房,上间房为五开间,中间是堂屋,小时候见到过后墙木架上摆放着神位牌,想必是已死族人的牌位。两边叠放着棺材,是台门中老人为自己准备的寿材。

  台门最先应该是上代太公所建,也可能是上代太公兄弟合建,之后后代有所扩建,因我称之为外公的均为堂兄弟。东边下间房住着我外婆、大外公、小外公三家,西边住着二外公,东南角独立门户住着三外公一家,而上间房和西边下间房住着的其他外公家,已分不清是哪个太外公的后代了。

  我的太外公是枫桥镇上北春阳南货店的账房先生,据说年轻时考取过进士,因是清朝晚期,没有京城关系或经济实力,终究没能有补缺的机会,进不了仕途。可账房先生也算是体面人物,收入不低,家中购入不少田地,家业也算富裕。

  外公从小就读私塾,属于文化人,不会田间耕作,成家后一心想谋个文化人的职业,可这文化人的职业不是那么好找,还不如学生意,如大外公从小离家学生意,后在杭城开米店。据说族人中有一亲戚,在外地当法官,外公想去投靠,以谋得一份职业。

  此时已是民国时期,兵荒马乱的,那有什么职业可寻,只能是自己一相情愿罢了,想想自己空有满腹经纶,却是一事无成,而此时太外公已告老返乡,家中老的老小的小,外公自感无能力养活一家老小,便自杀而亡。那年我母亲才四岁,舅舅十四岁,外婆三十四岁。

  我外婆原先是邻村大户人家千金,外公过世后,带着两孩子,日子过得甚是艰难,小时候还缠过小脚,虽说后来清朝灭亡,没缠成三寸金莲,成为“解放脚”,却也不能下地干重活,为了生活曾去金华帮人做过针线活。好在家中尚有田地,每年靠十里外在辽坞村的母亲二舅公牵着牛来帮助耕作。

  外公过世后,舅舅便不再读书,成了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因上代太公在族里留有诸多田地,族人读书不用出钱,但书要自己买。母亲上学后,买不起书,舅舅从别人那儿借来课本,自己抄下来,并画上插图,供母亲使用。

  新中国成立后,靠学的小学文化,舅舅成了乡干部。母亲十七岁考进当地供销社,进县社当会计,从此离开了那个上台门的家。有了孩子后,便把我外婆接到身边带孩子,调嘉兴工作也一直带在身边,直到外婆去世。

  我在三岁时因家庭变故,迁往外婆家,在这个台门房子里生活到八岁才回到母亲身边。初中毕业后,正处“文革”时期,母亲让舅舅带我去他们家生活了大半年。所以这个台门房子,给我留下了无数的童年往事。

  上台门的大厅在“文革”时期就因危房被拆,舅舅舅妈他们过世后,外婆家的房子成了空房,阿英说门口阴沟的草都有一米多高。如今小舅妈也走了,这上台门几乎空了,表兄弟们都有自己的楼房或去了城市。

  我多么希望外婆家的上台门能保留下去,一幢老房子便是一段历史,房子没了便没了祖辈们生活的痕迹。

  二〇二四年八月十五日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外婆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