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在“月饼小镇”,遇见苏东坡

作者:语琴   发表于:
浏览:53次    字数:335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23篇,  月稿:0

  那天,在合浦,仿佛见到了一千年前的苏轼乘着海风徐徐而来。正值八月十五皓月当空,苏轼一边吟诵着他的那首《留别廉州张左藏》,一边向当地的乡亲父老讲述月饼的故事。

  正是有了那一幕,千年之后的合浦便衍生了“月饼小镇”。这一创意,苏轼热切期待,满心欢喜。此举分明是在挖掘所有与月饼相关的文化,妙也!这不能不说合浦人着实动了一番心思,也让我们这些见证人从中看到了有心人对中华传统文脉的热爱、敬畏与虔诚。

  大中国的故事很多,需要向人们讲的故事也很多。但要把它讲好,讲生动,讲精彩,讲出斑斓绚丽的内涵,这就需要一种驾驭能力和文化自觉,其背后往往饱含创作者的一种自信,一种情怀,一种诉求。

  合浦人为了讲好这个故事,将散落在民间千余年的月饼的由来、传说、工艺和与之相关的人文元素一一捡拾起来,整理擦拭一新,然后按照情节依次组合排列,强调月饼故事的连续性、完整性、知识性、可读性。这一创意无疑是提升地区文化与文明的最有效的途径与方式。他们将宏大的叙事,利用博物馆这一有效的视觉载体,把故事拆解成细小的情节,最后还原出原始的本来面貌,让月饼的存续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从而使更多的人看到了月饼的活水源头。

  当下的任何一个创意,都有其历史渊源和依据。从“合浦”的历史变迁可以清晰地看出,史上的合浦可谓风风雨雨,分分合合,行进的历程十分艰辛繁复。也正因为如此,得到磨砺的合浦始终站在历史的潮头,审时度势。其历史地位与存在意义更显得弥足珍贵,不可多得,无可替代,彰显出一方独尊。“珠还合浦”的故事,从西汉时起,就开始在民间传说,两千多年来,一直在千家万户中,一代接一代地流传下来。合浦为此扬名海内外。

  合浦,意为江河汇聚之地。“合浦”千年汉郡,海丝明珠,这个名字对于“合浦人”而言,其内涵远远超出一个简单行政区划的概念。

  合浦地处广西、广东、海南省交界的地方,自古与晶莹剔透的珍珠结缘,以出产南珠中的极品而闻名,所以又有“南珠故都,海角名区”之称。合浦北面的云开大山抵挡着南下的寒气,海南岛、雷州半岛环抱着这片水域不受风浪伏击。风平浪静的海湾,温和清澈的海水养育了硕大浑圆、洁白油润的南珠,历朝历代的王公贵族对它趋之若鹜。

  从古代合浦县地图上看,海岸上遍布着为守护珍珠而设的海寨,海里到处是采珠的珠池,可见当时渔民采珠之盛。

  历史的积淀与选择,适时进化并优组了合浦的基因,一切好的发现与成长都顺理成章。

  数度北海之行,都因公务在身,匆匆而过,自然没能放慢脚步以领略北海风情,包括拥有“天下第一滩”美誉的银滩,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小岛”的北海涠洲岛,始建于1883年的百年北海老街,植根于这里的深重而悠久的陆海文化,都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一次前往北海确是沉了下来,认认真真领略了一番,从而有了深切之感。

  继续说合浦的“月饼小镇”吧。月饼,中国人再熟悉不过了的一种食品,准确说是一种文化食品。合浦人从这一属性入手,把它作成了一篇大文章。精心雕凿一番后又赋予了月饼崭新的内涵,这么一来仿佛月饼都不是月饼了,它摇身变成了一个精致的文化符号或文化标签。

  我原以为对中国的月饼自幼就有着特殊的认识与偏爱,可没想到来到合浦月饼小镇走了一遭后,方知月饼的天地之大,学问之博,彻底颠覆了我对月饼的原有认知,这不得不让我对北海人的文化追求大加赞赏。

  这到底是什么人的创意?为什么要搞这么一个创意?因为合浦与月饼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进而才有这样的举措。他们将传统的中国月饼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挖掘出来,进行逻辑归纳,概括总结,理顺成章,这大有敬畏的味道,是文化自觉的一种典型作为。这样的创意使我在这个“月饼小镇”看到了月饼的前世今生,也明显衬托出我们对月饼自以为是的肤浅理解,切实嗅到了一股香透历史的味道。

  对月饼,我们既熟悉也不熟悉,合浦人把我们带入了月饼的时空隧道,领略到了其深层的未知。他们将月饼的存在根据年代、地域、知识予以归类,分而论之,罗列出其细腻的文化分支。使很多人对月饼产生了兴趣和新奇感,系统地体味到了月饼的相关知识。

  月饼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如今,中秋节吃月饼和赏月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不可或缺的习俗。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

  月饼作为拜祭月神的供品,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在现存文献中,最早收录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月饼与各地饮食习俗相融合,发展出了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月饼,被中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爱。

  所以,合浦人用月饼打造一个小镇,真是令人欣喜的举动,因为它依托于中国天南地北太过丰富的月饼文化,实现了月饼文化的光大。这样一个创意迎合了多少国人的诉求。这也是当下合浦经济飞速发展的写照。有经济的强烈支撑,文化的脚步自然会跟上来。

  任何文化的打造与开掘必须源于现实,依托历史,只有深入到历史中寻求、补充,才能重组文化的密码,让传统折射出现代的光芒与色彩,以提炼某一文化元素,使原始的文化根脉发育得更为茂密和盎然。

  合浦人的高明之处,就是借助了苏东坡(苏轼)与广西合浦的这段历史渊源,以此为由头引申开去,更具说服力,更富文化底蕴,意味无穷。这就叫文化对接,接口合适,古今方可交融,星光才更加璀璨。很多人吃过东坡肉,逛过东坡亭,踏过东坡井,却不知道苏东坡与合浦的历史渊源。这次合浦人做足了苏东坡曾

  在合浦的文章,好一个古今的完美呼应。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先后五次被贬。正是苏轼第五次被贬,宋徽宗即位后,苏轼被调廉州(合浦)安置,才有苏东坡结缘广西合浦的近千年故事。苏轼在合浦虽只两个月,却写了《雨夜宿净行院》《记合浦老人语》等诗文。合浦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在清乐轩故址修建了个东坡亭。此亭历代几次重建,现亭为1944年重修。

  苏东坡,中国人最熟悉最喜爱的古代先贤之一,晚年被贬官降职到岭南七年之久,许多人不知道苏东坡曾在合浦生活过两个多月,合浦宽厚的胸怀、淳朴的民风、以诚相待的人文环境给了他一个安抚心灵的港湾,他也就此回报了他热爱的合浦,从而写下了一段让后人传颂的佳话。

  苏轼到廉州时写了《书合浦舟行》,不久,朝廷任命东坡为舒州团练副使,临行前夕,还写了《留别廉州张左藏》:编萑以苴猪,瑾涂以涂之。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悬知合浦人,长诵东坡诗。好在真一酒,为我载宗资。

  苏轼的这首诗头两句说要吃的食物是什么。“编萑以苴猪,瑾涂以涂之”中的“萑”,是一种芦类植物,“苴”的意思是“包裹”,瑾涂指的是黏土。意思是把猪肉用芦苇包裹起来,外面涂上泥巴,像是烤乳猪的样子。“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写了要吃的主食是一种饼,做法和现在的月饼差不多。说明在宋朝就有月饼这种食物了,不过当时还不叫月饼,而叫做小饼。据说,这是最早把“饼”和“月”联系在一起的诗句,因为这首诗流传的比较广,渐渐地就有了“月饼”这个名字,甚至有人将苏东坡称为“月饼之父”。

  历史的安排颇有几分意味,苏轼、月饼、合浦,自然组合出今天的“月饼小镇”。

  合浦的月饼是北海的特色产品,是千年传承下来的汉文化与岭南文化结合的特产。为了传承合浦大月饼特色文化,合浦人在合浦工业园区建设了一个合浦月饼小镇,它是全世界唯一以月饼文化为主的特色小镇。

  合浦月饼小镇总规划用地面积就占了5平方公里,核心区也有3平方公里,总投资85亿元。核心区一期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引进的26个食品产业项目,已有19个建成投产,月饼小镇已成规模。目前,合浦月饼小镇成功入选广西第一批特色小镇培育名录,其建设模式已被国家发改委推荐为特色小镇国家案例,还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焙烤食品糖制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焙烤之镇——合 浦”。

  合浦月饼小镇被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批准为2021年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同时也被自治区教育厅列为自治区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如今的合浦月饼小镇,因苏东坡而大放异彩,随之也丰富了合浦的各种文化符号。北海生明月,南珠出乌坭。月饼小镇点大灯,千年等你座上客.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苏东坡 小镇 月饼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语琴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