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胡天喜:岁月沉浮,不堪回首

作者:胡天喜   发表于:
浏览:94次    字数:495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72篇,  月稿:0

  ——长篇小说《沉浮》创作谈

  用了34天,长篇小说《沉浮》终于在香落平台连载完毕。

  佩服香落的勇气,当我在微信中告诉总编湛蓝,我有一部长篇小说,能否在香落连载?湛总毫不犹豫地回答:“可以。”

  感谢香落平台的信任,总编连稿子内容都没见到,怎么敢决定用此长篇?

  怀着忐忑的心情,我给总编发去了一、二章。很意外,稿子推出后,得到文友们的好评和支持,这增强了我继续供稿的信心。

  写长篇小说,我是第一次,虽然此前在全国报刊发表过不少文章,但都是小小说,散文之类。长篇怎么布局,人物如何设置、性格如何刻画、故事怎么发展、前后怎样呼应,完全不得要领。好在我决心是下定了的,从2012年7月开始动笔,到2020年2月完稿,中间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前后用了8年,等于打了一个抗日战争。

  一、我为什么要写《沉浮》

  1968年,我初中三年级,五哥高中三年级,都面临升学考试。凭当时的成绩,我考入高中,五哥考进大学完全没有问题。但文化大革命的逐步深入,粉碎了我们的梦想:大学、高中停止招生,应届毕业生一律上山下乡参加劳动。

  家里一下子多了两个男劳力,对母亲来说本来是件好事,因为多年来,父亲在外地教学,家里只有母亲一个人劳动,人口多,工分少,被人看不起。两个儿子的回来一可以减轻她劳动的负担,二可以扭转村上舆论的压力。但母亲却高兴不起来,对我们的回来并不怎么欢迎,因为她多年含辛茹苦,忍辱负重,不是为了让我们当农民,而是让我们进入高等学府,脱离农村,吃上商品粮。

  那一年,是我家气氛最压抑的一年,母亲整天闷闷不乐,我们弟兄俩也为自己的前途发愁。怎么办?难道就这样下去当一辈子农民?父亲星期天从学校回来,看我们都愁眉苦脸的,就安慰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大学不招生了,只能说明考大学这条路走不通了,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走出去,关键看你们有没有那个本事。”劝我们别气馁,别放弃复习功课,时刻准备机会的到来。

  说是这样说,但父亲是个教书匠,平时和他打交道的都是学生,没有当官的后门可开。亲戚邻居也都是平民百姓,没有关系可用,就是有机会也轮不到我们。“脱离农村,吃上商品粮”似乎已成死棋。

  好在我们弟兄俩的语文成绩都非常好,在学校的时候,我的作文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讲解,五哥的文章也常在县广播站播出。我们决定从自己的特长做起,不放弃对写作的坚持,就是不能参加工作,将来当个农民作家也不错啊。

  坚定了这样的信念,平时我们就注意观察周围发生的事情。五哥自掏腰包办了个油印小报,名字叫《贫下中农战报》,不定期,用蜡纸在蜡板上刻成字,再用油印机印出来。大队开个什么会,举行个什么活动,我们都会分析有没有新闻价值,如有,就写成稿子,一边在油印小报上刊出,一边寄给县、乡广播站。每隔几天,县、乡广播站就会有我们的稿子播出。

  1970年,人民日报发表《公社书记的好榜样》长篇通讯,介绍我公社党委书记张文祥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一时间,参观的、考察的、学习的络绎不绝。上级要求继续深挖张文祥的先进事迹,在报纸上宣传。为此,公社成立了专门的写作班子。因为五哥的通讯报道经常在县、乡广播站播出,名声在外,公社就把他抽到写作班子里,吃住在公社。

  一天晚上,五哥正在办公室加班写材料。一个四十岁左右的男子走进来闲聊,问五哥是哪里人,啥文化。当知道五哥是回乡知识青年,没正式工作时,兴奋地问,你愿意不愿意进工厂当工人?原来他是周口地区柴油机厂来这里招工的。就这样,五哥被招工到周口地区柴油机厂当了工人,从此吃上了商品粮,脱离了农村(后来被周口地区柴油机厂推荐到北京清华大学上学,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理工大学任《兵工学报》杂志常务主编)。

  我参加工作也很偶然。1971年,中苏关系恶化,全国备战,县电信局在我大队搞战备演习。演习后让大队民兵营长介绍经验。当时我初中毕业又上了两年社办高中,毕业后正在家劳动,民兵营长就把写讲话稿的任务交给了我。在现场会上发言以后,县电信局的秘书找到我,让我写一个自传,当时我不明白他的目的,谁知半年后,县电信局突然通知我去县医院做体检,说我被电信局录用为正式工人了。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当时激动得我都哭出来了。

  在当年上千万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中,每人都经历了煎熬、痛苦、挣扎、适应的过程,我们弟兄俩只是一个缩影。幸运的是,我们并没有受多大的苦,劳动不到二年,都出去当了工人。还有不少本来吃商品粮的知青把青春献给了那片陌生的土地,甚至把热血洒在了异乡僻壤。也有不少回乡知识青年,再也没走出农村,当了一辈子农民。几十年后,在同学的聚会上,我曾听说过几个农民同学的现状,有的腰弯了,有的腿瘸(中风后遗症)了,有的卧床了,还有的已不在人世。

  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往事不堪回首。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堪回首的往事,往往会不时地出现在眼前,特别是看了梁晓声的几部反映知青的小说和电影,更激发了我对往事的回忆,一种不吐不快的愿望油然而生。要写,写出那一代人的遭遇,写出那一代人的挣扎,写出那一代人的生活。

  把我的想法和在北京理工大学工作的五哥通了电话,五哥高兴地说:“不用你说,我已动手写了,刚写了几个片段,正愁写不下去呢!”

  五哥在清华大学学习的是理科,毕业后从事《兵工学报》的编辑工作,属于学术性刊物,涉及文学方面较少。可能是看到我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小说,对我非常信任,说:“长篇的任务就交给你吧。”并把已写好的几个章节寄给了我。

  不谋而合,我很高兴,也很乐意接受这个任务,于是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难的跋涉。

  二、小说中人物的设定和塑造

  写长篇小说,说着容易,等真正动起笔来,才知道有多么困难。因为是第一次,整篇怎样布局,人物如何设定,情节如何推进,上下怎样贯通,前后怎样呼应,心中完全没底。

  经过近半年的思考,我决定以自己家庭为原型,再进行艺术加工。但是,我们的遭遇远没有那么曲折、环境也没那么恶劣,构不成人物冲突,命运的起伏。

  有时候实在写不下去,就停住笔,往往一放就是半年几个月。有时候会给五哥打电话,商量怎么办。几年中,因为这部长篇小说,我和五哥互通长途电话不下百次。每次五哥都会给我鼓励,给我支持,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可以说,这个长篇有五哥一半的功劳,正式出版时,应该署上他的名字。

  经过反复考虑,觉得还是来源生活,高于生活,不能局限在自己经历的小圈圈里。于是,就虚构了众多事件、情节、人物。比如大队革委会主任罗聚财、公社革委会主任刘子云、县革委会副主任方强、副县长王一忠、退休老干部冯婉秋、公社干部魏宝营、广播站编辑于波、文教局局长夏秋雨等等,都是虚构的。生产队长罗生财派肖启坤去锄地、拉煤,去沙河工地挖河、被抽调到县指挥部,和副县长女儿谈恋爱,痛打拐子罗有才等事件也子虚乌有。总之,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99.99%是虚构的,只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件事是真实的。

  谈谈主人翁肖启坤这个人物的塑造。

  肖启坤生长在一个偏僻的农村,他的父亲肖国泰是中学教师,懂得知识的重要,给孩子灌输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所以,他的家庭学习气氛浓厚,哥哥已考上了北京大学,肖启坤也跃跃欲试,志在必得。加上他和大队革委会主任罗聚财、生产队长罗生财有矛盾,“脱离文殊村,吃上商品粮”就成为他强烈的唯一追求。

  商品粮,是指国家供给的粮食,吃上商品粮,就等于摆脱了农村,端上了铁饭碗,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五、六十年代,能吃上商品粮,是无上光荣和受人羡慕的。但是,奋力拼搏十几年,眼看目标就要实现,大学却不招生了,让回家劳动,这无疑对肖启坤是个沉重的打击。好在父亲肖国泰是一个清醒者,给他指出了“曲线救国”的前行办法,于是,他开始按父亲提出的办法行事。尽管这中间生产队长罗生财刁难他,派他干又脏又累的活,大队革委会主任罗聚财打击他,把他做的好事说成坏事,但他忍辱负重,奋力前行。目标只有一个:离开文殊村,吃上商品粮。

  小说中,我把肖启坤塑造成一个不甘命运摆布、性格倔强、头脑灵活、才华出众但又不脱俗的平凡人。为了表现他的倔强,我设计了队长派他锄地、拉煤、抗洪抢险、颍河会战等情节。对这些派工,尽管他心里不满意,知道要去受苦受累,但仍然硬着头皮去干。在挖河工地,尽管手被磨破了,流出了血,疼痛难忍,但他仍然顽强坚持。得知妹妹被罗有财欺凌,肖启坤恼羞成怒,冲进卫生室,暴打罗有财等等,都是为了体现肖启坤年轻气盛的倔强性格。

  在追求“离开文殊村,吃上商品粮”目标的过程中,肖启坤耍了几次手段,做了几次与主人翁身份不相符的事。比如为了报复罗生财,肖启坤把他的妹妹罗秋红约到偏僻的打麦场,企图和她发生性关系,以求心理上的平衡。在和罗秋红或王雅馨谈恋爱的选择上,放弃长相漂亮,性格温柔、对他百依百顺的罗秋红,而选择性格孤傲、任性,自己不太喜欢的王雅馨,为的是“背靠大树好乘凉”,进入县广播站。我的一个远房哥哥是个作家,看了以后曾建议把肖启坤与罗秋红在打麦场上的情节删去,说肖启坤这样做太龌龊,有损主人翁形象。但我认为,肖启坤虽然是小说中主人翁,但也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都有,一个政治上不够成熟,正在气头上的年轻人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很正常。你说他没骨气也好,说他没尊严也罢,他的目的都是为了“脱离文殊村,吃上商品粮”,过上更好的生活。在不少的小说中,主人翁往往被塑造成“高、大、上”的神人,没有私心,不求私利,光彩夺目,我认为这不符合社会现实,人的本能都是自私的,只不过经过环境的熏陶和良知的教育,有的人私心少点而已。

  另外,通过这个长篇,我也想揭示一个社会现象:一个人要摆脱卑微的处境,实现自己的理想,伯乐和机会甚为重要。我认为伯乐第一,机会第二。如果没有人帮助,有机会也不会成功。小说中,代课老师指标的出现,对肖启坤完全是一个机会,但大队革委会主任罗聚财不让他去,使他失去了这个机会。无论你再有才干,再有抱负,没人欣赏你,理解你,也是枉然。肖启坤在大队没人欣赏,处处受到打击,但在沙河工地遇见了慧眼识珠的公社干部魏宝营,把他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又遇见了爱才惜才的广播站编辑于波,把他调到县会战指挥部,他的才华才真正成为才华。后又遇见了实干家、作风正直的公社书记林文祥,把他留到公社当专职通讯报道员。如果没有这些伯乐,他照样不会成功。就我和五哥的经历而言,周口地区柴油机厂招工是个机会,但如果不是招工师傅鼎力相助,他不会进入工厂。电信局招工也是个机会,但如果没有电信局秘书的爱才之心,我也就进不了电信局。推而广之,社会现实就是这样,你干得再好,领导不欣赏你,不重用你,你的努力只是烟云而已。

  小说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肖启坤的命运沉浮,从回乡的情绪低落,到进入县沙河会战指挥部并和副县长的女儿谈上恋爱的高光时刻,再到妹妹受欺凌、痛打罗有才被抓进拘留所,重新陷入低谷。一条是围绕学校的师资问题,离休老革命冯婉秋与儿子方强的较量,展现了冯婉秋这个老共产党员、老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忠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斗争精神。

  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力求做到百人百面,性格鲜明。冯婉秋退而不休、铁面无私,面对儿子的不作为、乱作为大声棒喝,最后不惜牺牲儿子的政治生命;县委书记胡冰川虽出场较少,但办事果断,一锤定音,决定撤销方强县革委副主任和刘子云公社革委会主任职务;副县长王一忠清正廉洁,作风踏实,一心为了工作;新任公社书记林文祥亲民爱民,深入基层,求正创新;学校校长常思远不畏强权,勇于扭转学校乱象。县教育局局长夏秋雨、实验中学教导主任肖国泰、文殊学校教导主任肖国善,虽看得明白,但胆小怕事,谨小慎微,不敢越雷池半步。老支书肖振山一心为村民着想,但工作能力有限,当支部书记十几年,村貌改变不大。民兵营长马嘶鸣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缺乏担当;县革委副主任方强、公社革委会主任刘子云、大队革委会主任罗聚财、生产队长罗生财,财政局股长罗守财欺上瞒下、自私自利、胡作非为等等,在文中都有充分体现。

  虽已努力,但还未尽人意,如情节不够紧凑,人物语言个性不足等。诚恳得到老师们的斧正、指导。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不堪回首 沉浮 岁月 胡天喜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彩虹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5-27 11:41
    美文苑
    一篇文章,不论是长篇或者是短篇,都有身边人的影子。胡老师这篇心得写的也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