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李长在:曹操的锦囊妙计妙在哪里?

作者:李长在   发表于:
浏览:16次    字数:147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80篇,  月稿:0

  说起锦囊妙计,就会想到诸葛亮。每到紧要关头,打开锦囊,里面有个字条,妙计都在字条上写着,照着去做,就能化危为安。曹操也用过这一招,但是曹操的字条不是放在锦囊里,而是放在密匣里,形式不一样,作用是一样的。

  公元215年,曹操率军西征汉中,大获全胜,逼降张鲁。司马懿建议曹操乘胜南下,攻取益州,干掉刘备。曹操犹豫未决。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用荆州三郡贿赂孙权,让孙权出兵攻取合淝,逼迫曹操撤兵回援。

  孙权经过左右权衡,认为这生意能做,于是亲率十万大军进攻合淝。合淝是曹操的地盘,由张辽、李典、乐进三员大将把守,张辽是一把手,负总责。当时合淝的守军只有七千余人。七千对十万,这仗没法打。

  张辽和李典丶乐进都是曹操手下的虎将,英勇善战,屡建大功。但是这三个人关系很复杂,面和心不和。张辽原是吕布手下,后来投靠了曹操,李典是曹操的嫡系,打心眼里看不起张辽。再加上李典和张辽有杀叔之仇,两人更是水火不容。乐进是墙头草,活稀泥。三个人四条心,对守城很不利。

  曹操此时在千里之外的汉中与刘备对峙,远水难救近火,顾不上合淝这一头。得知东吴兵犯合淝,曹操写了一封密函,上书“贼至乃发“四个字,派人送给张辽。

  张辽当着李典、乐进的面,打开密函。原本期望曹操密函对合淝之战会有详尽指示,没想到写得很简单:“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对于怎么打,什么时候打,提都没有提。

  曹操明知道张辽和李典不和,却让他二人一起出城迎敌,这是为什么呢?一般说来,将帅不和,是兵家大忌,最好把二人调开。如果无法调开,也要分別担负不同的作战任务,以免作战中难以配合协调。张辽、李典、乐进同守合淝,张辽和李典关系紧张,通常的做法是,张辽、乐进出城迎敌,李典守城。曹操却反其道而行之。

  三位将军研究半天。张辽说,现在的形势是兵临城下,敌众我寡,死守是守不住的。我们要主动出击,出其不意,打乱东吴的作战部署。我亲自带领八百人的敢死队,连夜出袭,请李将军和我同行,乐将军守城,并负责后方保障。

  战前,张辽和李典谈了一次心。张辽说,现在我们俩在一条船上,同生死,共命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我们只有捐弃前嫌,同心协力,才是唯一出路。李典说,将军放心,我们虽然有矛盾,但那是私事,小事,现在大敌当前,我怎么能取因小失大,以私害公呢?

  结果这一仗,张辽、李典并肩作战,乐进全力支援,曹军大获全胜,孙权死里逃生。七千胜十万,三位将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合肥市中心有逍遥津公园,公园核心景区有张辽墓,墓前张辽马上塑像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成为合肥的一张名片。“张辽止啼”的说法至今仍在民间流传。这个典故甚至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

  如果按照常规,张辽、乐进出战,李典守城,会是什么局面呢?李典就会认为,这一仗,打赢了,功劳是老张的,没我什么事。李典很难做到全力支持,甚至极有可能消极应付,暗中制肘,这一仗就会败得找不着家。

  俗话说一根绳子上拴两只蚂蚱,跑不了你也蹦不了他。曹操是英明的。就当时情况而言,曹操已不可能派兵救援,只有靠守将临场发挥,而将帅同心是决定战场胜负的决定因素。他没有讲多少大道理,只是用共同的利害关系,把三位将军拴在一起。

  曹操的密函和诸葛亮的锦囊还是有区别的。诸葛亮的锦囊妙计很具体,做什么,怎么做,都交待得很清楚,照着执行就行了。曹操的密函,只给方略不给办法,让部下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他给张辽的这份密函,虽寥寥数语,却反映了他对人心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他不但是个军事家,还是个心理学家。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锦囊妙计 曹操 李长在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杨霞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6-16 18:57
    游客
    用现在的话通俗地讲,曹操给将军们发命令,只是原则上讲一下,具体就让下属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动脑筋,据实发挥,从而激发了将军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获得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
    古人的智慧和经验值得借鉴。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