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六十年的人生中,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票据,有早年的布证,粮票,也有时下的火车票,地铁票。这些小票,记录了我的人生和变化,也伴随着我慢慢变老。回忆汇总一下,似乎也有那个必要。
布证
我接触最早的小票应该是布证。那时候,差不多紧缺的物品(好像啥物资都紧张,所需的没有不紧张的)都是凭票供应。就是解块布也要布证。布证是一张二指宽,三指长的长方形小纸条,上面印着精美的暗花,像人民币。上面印着河南省布票和最高指示,有大写一市尺的,有二市尺的,也有五市尺的,十市尺的,也有几市寸的,一边还有红章、副券和小写的数字。是生产队里按人口发的,队长通知,“布证下来啦,去俺家领布证。”社员们都会激动,“可是下来啦。走,快领去,白叫人抢了了。”端着饭碗就往队长家跑,“你跑恁快弄啥唻。”“领布证去。”
那时候布是国营,只有纺织品公司和公社的生产门市部布匹柜台才有卖,卖不是随便买,要布证。有多少布证就买多少布,不够用就两三家的兑在一起。下一次发了另一家再买。
粮票
那时候饭店也不少,除了有国营食堂、也叫公食堂以外,也有个人的。但是他们除了要钱以外,还要粮票。粮票也是一个二指宽,三指长的小票,有绿色的,也有红色的,还有花边,从一市两到一十市斤,很精致,也有暗花和毛主席语录。有河南省粮票,还有全国通用(我们叫流动)粮票,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河南省的不能出省,只能在河南省内有效,出了省,你要到哪个省,就要换哪个省的粮票。自然全国流动粮票在哪个省都可以用。那一次,我们去江苏要账,顺道去了上海,粮票用完了,卖饭的听说没有粮票都不卖给,连包子、烧饼也不卖给,多加钱也不行。他们说他们买面也要粮票,没有粮票,钱再多也买不到面。好在肉不要票,我和姐夫就买了一大包猪头肉,天天不吃饭,就吃猪头肉。好在猪头肉并不贵,熟肉才八毛钱一斤,正赶上就要过年,我们一下买了一洋火箱,到商丘出站的时候,被发现了,说超重了,要打钱。
救济粮
那时候队里穷,打了粮食都交给国家,或者存到保管室里,有国家统一调配,统筹。社员手里没有粮食吃,粮食不够吃,要吃国家的救济,国家再给你返销粮食。队里都会领回救济粮,这个救济粮不是粮食,而是一张小票,也叫救济粮条子,拿着救济粮条子去公社粮店买。不过不是只有救济粮条子就行了,另外还要掏钱。只给条子,不掏钱就不可以。只掏钱没有条子也不可以。咱也搞不懂,好像有很多讲究,什么低价粮,议价粮,平价粮,统购粮,套购粮,任购粮,返销粮,高价粮。
工分
那时候社员们集体干活,凭工分分粮,就相当于电影里码头或煤矿的扛工,你扛一袋子给你个凭据,然后拿着凭据到发钱人那里领钱。社员们上工干活,放了工也给工分,工分是牛皮纸做的,灰色的,有二指宽,一指半长,上面印着工分,或五分,或十分。放工的时候记工员就每人发一张,社员们拿着回家,像钞票一样放到席檐子底下,或者箔篱子上挂的葫芦头里面。到分红薯,分粮食的时候,再把工分扒扎出来,交给记工员。记工员合计工分,凭工分分粮食。
煤票
那时候煤不是老百姓烧的,老百姓都是烧柴禾。煤是市民烧的,市民也不是随便烧,也要凭票供应。就是煤票。虽然我家不是市民,但是我家照样可以烧煤。
我们邻村有个在县政府上班的,是个科长,我们同姓,按辈儿我该叫他爷,他和我父亲关系不赖,过年我们都是找他要煤票,犁地的时候找他要油票,买玉米种的时候就找他要种子票。
那时候煤场在河南小南庄,过了十八拱和五拱大闸还要往西再走二里地。我们就拉着架子车带上闸子去拉煤,其实也不贵,四分五一斤,四十五块钱可以买一大架子车。煤是明煤,也叫散煤,拉回家先用筛子筛,把大的筛出来打碎,然后就到母猪沟(兀术沟)里去拉风化了的碎胶泥,把胶泥掺里面再加上水,穿上深靿胶鞋上去蹅,一边蹅一边折,和上一大滩,再用煤球机子沾上水和锯末打煤球,一次能打两天,打满满一院子。晒干了再搬到屋里摞起来,够烧大半年的。
小麸票
小麸面就是县面粉厂从麦麸子(小麦麸皮)里面筛出的面,看上去不太白,有点土灰色,像红薯面。就这也不是一般人能吃的,是吃商品粮和有面子的人家才能吃到的。我家虽然不吃商品粮,不过我邻村的一个爷爷在县政府上班。他有小麸票,他给了我父亲小麸票,我父亲拿着去县面粉厂就能去买议价的,过年的时候给客人蒸白面馍,我们就吃这种小麸面蒸的花卷子。
油票
那时候,不但吃的穿的紧张,连点灯油(不是洋油,是柴油,我们叫煤油)都紧张,也要油票。特别是初分地那几年,煤油紧缺,归农机公司统管。打场犁地浇水用手扶车,手扶车烧的柴油凭票供应,没油票就买不到油,开不成车,所以都托关系弄油票。后来情况好一点了,出现了高价的,没有油票也可以,就是价钱高一点。
自行车票
那时候买自行车也要票,是自行车票。我的自行车就是爷爷给的票在河南国营商店买的。
饭票
老百姓去饭店吃饭的很少,一般都是工人或者出差的人。人们赶集上店谁都不会在集上食堂吃饭,吃食堂。有的买个烧饼油果子垫垫,有的饿着肚子回来。
我说的饭票就是工人开饭的票。那时候,我在县城上班,厂里就发饭票。可以拿钱去买,买饭票,也可以发饭票。饭票是塑料的,有红色的,也有绿色的,一毛的,两毛的,五毛的,一块的,上面印着有机化工厂饭票。也有通用的,不是特意印制的,是买的印刷好的。我用皮筋扎着,经常放在口袋里,该吃饭了,去食堂打饭不付现金,给饭票,多了也不找钱,也找饭票。比如拿个一元的饭票给他,他会找回一张五角两角的饭票。
饭票掉了,也就相当于钱掉了,用完了就要再到会计那里领。我的印象里,我最后的饭票没有用完,一直的保存着,好像我后来还见到过,啥时候回家再找找,看还有没有。
邮票
邮票是寄信用的。那时候没有手机,打长途也不方便,都是写信,打电报。寄信信封上就要贴邮票,邮票应该是票据里面最小的票,只有指甲盖大点,四周是相片一样的花边,正面是风景和动物画,背面有一层胶,用胶水粘可以,没有胶水也可以用吐沫把它润湿贴上。平信是八分,还有挂号信。因为我经常投稿,那时候没少接触邮票,没少买邮票,没少和送信的打交道。
介绍信
那时候出差或者出远门,都要介绍信,没有介绍信单位不相信你。旅社也不给住,我们因为有皮革厂,就备有介绍信。其实是在新华书店买的,是作业本一样的纸,但是上面印的有字,抬头是介绍信,下面是兹介绍我单位某某几人,前往你处办理某某业务,望接洽是荷。此致敬礼。某某的地方是空白,需要自己来填,然后是单位的公章和年月日。有的还有有效期,从几月几日到几月几日。我们出差的时候都会另外再拿上几张空白的,自己随用随填。
种子票
初分地那几年,种子还是专营,只有县种子公司和乡镇种子站有卖。而且是凭票供应,票是村长从大队领回来发的,一般是按地亩,有多少地,再按比例发放。因为僧多粥少,种子稀缺,所以大多都不够用。不过可以买高价的,或者把自己头年种的玉米拿来种。不过那时候容易买假,所谓的种子比如叶丹二号,也大多不是西华农场培育的,有关系的人,从种子公司得到种子拿回家种,种了种子公司回收,再当种子卖给老百姓,叫代培。其实也就和自己头年的玉米差不多。这样的人们称为假种子,不纯,买假了。
发票
发票一般是公家单位要的,一般老百姓买东西很少要发票。我在县城上班的时候,买东西就必须要有发票,没有就要找另外的熟人的商店补发票。然后拿着发票去找厂长签字,厂长在角上签上“同意报销”,再签上名字。拿到会计哪里,会计按照上面的钱数给现金。
收据接触的很少。那时候计划生育罚款是不给收据的,都是队长记账。除非有特殊的情况,比如省里来检查,给收据,“你的罚款交没交?”“交了。”“收据拿来看看。”一抻收据,“熬,这一家交过了。去下一家。”
电影票
电影票应该在八十年代初期,公社大礼堂和县电影院就开始卖票放电影了,那时候县城各个关口都有一家电影院,南关有青年影剧院,北关有北关电影院,东关有东风电影院,西关有西关影剧院,其间还夹杂着数不清的录像厅、投影厅。看电影是那时候我们去县城的缘由之一,五毛钱可以看上中下三部完整的电影,五毛钱可以看上一整天四五部录像片子,中国的,外国的,甚至香港的武打片功夫片不一而足,而且随到随看,全天不清场。
看电影就要提前挤着买票,有时候票卖完了,就只能看下一场,开场就不再卖票了,有时候可以等别人退票,有人买了票没有开映以前可以退票,也可以买票贩子的票。那时候电影院门口有票贩子,他们提前买一些电影票,在门口兜售,把票价抬高一点从中谋利。
汽车票
那时候坐汽车(我们把大巴长途客车都叫汽车)也是提前先买票。票是一个长方形的纸条,上面打着格子,格子里面是数字(钱数),从右向左依次变大,从一块到一百,从那个数字边撕烂,最左边的数就是要付的钱数,也就是票价。报销也是按最左边的数字。不过有的也可以先上车后补票,或者干脆不要票,这样可以讨价还价。
不过公交车的票,就小多了,上面只是印着数字和城市的名字。数字是固定的,五角就是五角,一元就是一元的。在上海,只要上车买票,售票员就撕给一样公交车票,不管你报不报销。
火车票
初开始的火车票非常小,是一个白色的硬硬的厚卡片,大约只有57×25毫米,和我们厂的饭票差不多,叫卡式硬纸板火车票;过检票口的时候检票员要过去,随便看一下,有的连看也不看,随手用手里的小手钳子把票边夹一个M形麦子大小的豁口,再还回来。后来就变成了一张粉红色的正方形的纸片了,白色的边,多了个编号、车号、座号、硬座、软卧或无座。下面还多了一排黑线条码和密密麻麻的一行数字,改叫制式软纸票。再后来还打上了姓名和身份证号。不过都是“限乘当日当次,在两天内到有效”,没有变。
地铁票
地铁初开始也要票,那时候我手机操作不熟练,不会操作买票机,都是拿钱到人工服务柜台上去买。我儿子则是把钱塞进去就能出来一张票。先开始是纸张的,样式和火车票差不多,后来就变成了磁卡,像身份证一样,也不要人检票了,刷卡,把卡往一个绿色的方块灯上一放,嘀的一声,拦的红“门”就会自动打开。现在票也不要了,直接用手机扫码,只要一扫码就能自动打开,等下车的时候再刷一下,才扣钱。也就是先坐车,下了车再给钱。比哪种车都慷慨大方。
票 子
说了这么多,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小票,票子,还是钱,钞票,钱币,就是官方说的人民币。我们老家人把钱才叫做票子,大票子,小票子,毛票。
以前全国才十八块八毛八分钱,也就是只有十块的,五块的,两块的,一块的,五毛的,两毛的,一毛的,五分的,二分的,一分的,都是票子,连一块的、五毛的、两毛的、一毛的也是票子,后来才变成硬币,我们叫分壳。
我们把人民币叫钱,块,毛,百(分,几百钱就是几分钱),国家叫人民币,圆,角,分。同时我们还把十圆的叫十块的,大团结,瓦灰票子,大票子,十块头里;把五块的叫煤锥;一块的叫拖拉机,五毛的,两毛的,一毛的叫毛票。改革开放以后钱多了,才出了一百的(红票子),五十的(绿票子),和二十的。
自从马云弄了个二维码,现在票子也很少用了,直接二维码或支付宝、微信转账了。据说国家也出了个数字人们币,只是我还没有见到。
另外,我还接触过罚款单,有发票式的,也有正方形的20元小票,因为不是啥光彩事儿,这里就不多说了。
202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