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没有创新,自会淘

作者:逸鸿    发表于:
浏览:71次    字数:1504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看歌剧《白毛女》

  2011年6月30日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首场演出。这场演出荟萃了文艺各界的知名人士,主演有年轻的歌唱明星谭晶、京剧名角孟广禄、著名话剧表演艺术家雷恪生、影视反派名演员李明、影视明星祝延平等等,再加上导演胡玫、艺术总监王昆,乐队指挥李心草更是非同小可,不能以一般表演视之。

  歌剧《白毛女》创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延安,当时的演出引起巨大轰动,大大激发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激情,将艺术服务于政治推到了极处。本人曾一度认为,这种作品即使时过境迁,即使政治意味淡化,那它的艺术魅力还是存在的,只要它是一部真正的艺术品。因为在我年轻时候,看过电影《白毛女》和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当时就为其剧情而深深感动,为剧中体现出来的悲剧美而沉湎不已。可这一次看完演出以后,竟然有些木然。扪心自问,是我历经沧桑感情麻木了吗?恐怕不是。因为一些优秀的电视剧在内在情感上稍加煽情,就可催下我的泪水。现在看这部作品,不客气地说可用八个字评价:简单、粗糙、拼凑、平庸。如果没有深入的挖掘和改造,作为歌剧很难会再被看做经典。人们或许会说电影《白毛女》,舞剧《白毛女》如何经典,而歌剧《白毛女》不在此列。

  歌剧《白毛女》的简单并不在于故事情节上,而在于人物挖掘上。歌剧主要以歌唱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白毛女》中除了喜儿有些唱段外,其他人几乎没有什么唱段,喜儿根本没有对手和呼应。剧中不论正反人物都是以说话为主,像是话剧,而又没有话剧中精湛的台词。该剧的粗糙在于它的歌词和音乐,虽然做了大量改进,但还基本停留在半个世纪前以农民为主要观众的“原生态”基础上。那个时候中国是个文盲充斥的国家,越通俗易懂越有好的效果,已到二十一世纪的现在岂能同日而语?!舞剧《白毛女》的音乐和唱段无疑从歌剧中吸取了营养,舞剧中的歌曲,无论歌词的改编还是演唱的表达上都比歌剧真挚传情,观众听者不能不为之动容,而歌剧中无论演员如何努力演唱,都难有效果。可以这么理解,舞剧《白毛女》从歌剧《白毛女》吸取了精华,已成为更高形式的美的表现,而歌剧《白毛女》却还保留着那已被抛弃的躯壳。如果只是因为某种政治的原因(譬如反对四人帮)才有现在这种结果,那就不是思想保守的问题了,而是有点愚昧。

  歌剧《白毛女》的拼凑感简直是赤裸裸的。虽然名角荟萃,但这些知名人士都只是在自己的领域里出名,能够随便在歌剧这种近乎神圣的艺术殿堂里反串吗?孟广禄饰演杨白劳,唱得歌不歌,戏不戏,怎么听怎么业余。雷老先生年过七旬,却偏偏演的少东家,其扮相、身材、声音都像是一位老太爷,观众看得受累。其他几位反正都不开口唱,大家在舞台上走来走去,说来说去,象王大春这样重要的角色,歌剧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戏,最后是一个身份的代表。也许,策划人、导演想出点意外的效果,于是把歌剧当成了春晚表演,这无论是对于观众还是对于一个盛大的节日庆典,恰恰是最不严肃的。

  艺术的殿堂是神圣的,即使在某个时段不可避免地有着时代政治的内容,也不应该成为政治宣传的婢女。中国的歌剧本来就属于比较薄弱的领域,在为数不多的民族歌剧中,艺术家作了有益的探索,如《刘三姐》、《洪湖赤卫队》、《江姐》、《红珊瑚》等,但真正要上歌剧的档次还远远不够,像歌剧《白毛女》这样的作品如果没有什么大的创新,自然淘汰是必然的。

  演出终了,邻座的两个“80后”兴趣索然地看完全剧说:哦,“白毛女”原来是这么回事。从知道一个故事来说,他们不枉此行,但歌剧没有却对他们留下美好恒久的记忆。一种艺术如果不被欣赏,不被震撼,那还是艺术吗?

  在中国歌剧的领域,作为观众来说,我们只有期待。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白毛女 歌剧 创新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大学生活

查看更多大学生活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