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6日,小暑。带着满怀憧憬我和同事们一起去探寻丽水缙云石城印象。石城最高温度达到39度,蓝天白云令人心情舒畅,热浪滚滚昭显我的激情。
一
来到双溪口乡双溪口村,我邂逅一棵1200年高寿的苦槠树。向来喜欢苦槠,它是意志坚强的树。这棵沐浴千年风雨的古树,它的树根部分有一个大洞,可容纳3-5人。我坐在树洞里,顿觉一股清风袭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啊!1939年,三位中国共产党人就在这里召开中共缙云县特别支部第一次会议。我想,他们就是这棵“苦槠王”的化身吧。在古树洞里,我受到了石城红色文化的熏陶。
二
“河阳古民居”始建于五代末期,为元代古民居,号称“烟灶八百,人口三千”。可见当时的繁荣。民居基本保持元代村庄设计格局。我从古民居的后门进去再从正门出来,花了一个半小时,和古色古香的四合院与古祠堂来个亲密接触。
“虚竹公祠”的主人公朱虚竹是清代缙云首富,和清朝首富兼红顶商人胡雪岩是多年好友加合作伙伴。胡雪岩鼎鼎大名,朱虚竹居然是他的好友,不禁令我对他产生浓厚的兴趣。果然此人非同凡人,据说它非常低调,长期勤俭持家,光从外表看,根本看不出他是有钱人。所谓“财不外露”,从小听着老爸的这句“名言”长大的我,恨不得穿越时光与他相见。只可惜斯人早逝,已成永诀,只能站在他的祠堂里暗自唏嘘。抬头看此祠,建筑技艺高超,木雕砖雕精美绝伦,为河阳建筑艺术之精品,带着浓浓的文化底蕴。看不到人,看看纪念他的祠堂,看看他生前使用过的物件也是极好的。下次一定带老爸来这里,他一定会极喜欢的。
文翰公祠展出了古代妇女穿的精致“三寸金莲”。不由让我想起了我的阿太。阿太也是裹脚的,我看过她的畸形的脚,像个猪蹄一样难看。封建社会为了禁锢女性居然想出裹脚这样惨忍的手段。看着“三寸金莲”,似乎听到了古民居裹脚妇女从小裹脚时的哭声。古民居里的女人们注定只能生活在眼前的四合院里,抬头望望四四方方的蓝天。庆幸自己生活在新社会,一双大脚可以游遍全世界,只要我想。另外还有一个小物件“竹夫人”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前人不知是谁还为它吟了一首诗:“有眼无珠腹中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落叶离别去,恩爱夫妻不到冬。”原来是夏天抱着纳凉的土空调“抱枕”,古人也够诗情画意的。还是庆幸自己生活在新社会,不用再受炎热的肆虐,有空调啊,何须“抱枕”?有时我想,诗情画意终归比不上实在的生活享受。虽然这个快节奏的社会已成为“诗歌的末路”,中文毕业的我感觉颇为遗憾,但生活便利终究还是比诗歌重要。
在古民居里碰到了四个天书怪字。难不倒我哦:牛田为耕,心口合用为读,屋顶下男人为家,心动为风,名为“耕读家风”。“河阳古民居”的百姓确实拥有“耕读家风”。朱虚竹晚年还亲自在田间放牛,耕田,更何况一般的居民。另外河阳的居民们读书也很厉害。民居中有“八士门”,这是元至正年间为纪念河阳宋元两朝八进士而建的。当地居民如今有孩子考上大学,都要到“八士门”走一走。我的孩子下半年就要读初中了,我带着祈祷也到“八士门”溜达了一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对今天来说还是适用的。我远在温州的孩子,妈妈的心愿你可曾感觉到?
“八士门”门前的怪石兽系明太祖朱元璋御赐,名为“稀罕”。这一对石雕兽,具有蟾蜍的嘴巴、青蛙的腿和狮子的身体,是明太祖对河阳村出产八名进士这一事实的认可和赞赏。小小的古村落能引起朱元璋的关注,可见在当时是多么的风光。同时也可看出明朝对科举的极大的重视。据说摸摸“稀罕”,就能沾沾已逝进士们的才气。我不禁抱了抱“稀罕”。我远在温州的孩子,妈妈满满的祝福你可曾收到?
一路走来,古朴的“河阳古民居”无疑是一道文化大餐。
三
仙都“岩宕书房”是“浙江图书馆”的分馆,是一个建立在悬崖峭壁上的图书馆,由废弃的人工采石厂改建而成,有“浙江小敦煌”之称。我一走进书房,便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我也是图书馆人啊。一抬头,便可见头上的裂缝犹如一个楷书“一”字。阳光顺着“一”字泄下,感觉自己身上满是金黄色。虽是酷暑,但光线却是特别柔和……沿着石阶拾级而上,便看到一排排书架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图书。很多朋友羡慕我图书馆员的职业,说是夏天能在空调间里呆着。殊不知“岩宕书房”有着天然的空调,才是人间仙境。正是暑假,许多小朋友到书房看书。好惬意啊!书房里看不到管理人员,但却极有秩序,可见我们的国民是极有素质的。
鼎湖峰高170.8米,拔地参天,被誉为“天下第一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在这座山峰旁绕了一圈,从不同的角度看,山峰像竹笋、像点赞的大拇指,又像大力神杯……相传黄帝在峰巅置鼎练丹,丹成后驭龙升天。峰顶松柏间,丹鼎凹陷形成小湖,泉水清澈,四时不竭,故名鼎湖,峰亦因之。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诗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云:“黄帝旌旗去不回,片云孤石独崔嵬。有时风激鼎湖浪,散作晴天雨点来”。清.袁枚云:“缙云梅雨散轻尘,旅舍逢春不是春。忽把名山来赠客,仙都接引有仙人”。明.郑如壁亦云:“清秋举玉趾,鼎湖探金莲。天柱摩九霄,仰止心悠然。”可见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仙都古称“缙云山”,是黄帝的“三大行宫”之一,是我国南方黄帝祭祀中心。东晋时期,仙都就建有“缙云堂”,唐代敕改为“黄帝祠宇”。每年清明重阳两节,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可惜我来的不是时候,赶不上热闹了。还好黄帝祠宇里有一间“寻根问祖”堂,墙壁上画着中国姓氏的分支图。每个人都能从上面找到自己的祖先。在墙壁上密密麻麻的姓氏分支中,我找到了“陈”姓。原来我的祖先姓妫,最早是从舜这一部分出来的。舜帝是中华道德文化的鼻祖。哈,我的身上流淌着这么高贵的血液,不禁为自己感到自豪!
离开缙云石城时,依旧是热浪滚滚,但我却想多呆会儿,多感受下石城浓厚的文化底蕴。缙云石城的印象将永远封存在我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