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肃穆、松涛怒号,缓缓行走在长满青苔的山间小路,两边是遮天蔽日的松柏林,恍惚间,当年战火纷飞、浴血奋战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耳边萦绕。五一节期间,我有幸带着孩子参观了在滇西抗战中起着关键作用的龙陵松山抗战遗址,不仅给孩子上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的一课,自己也收获颇深。
松山抗战遗址位于云南保山龙陵县勐腊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滇西抗战主战场,属横断山系高黎贡山脉。怒江大峡谷--世界第二大峡谷,就位于海拔2200米的主峰脚下,与怒江西岸的松山对峙,形成飞峰插云、惊涛拍岸的怒江天堑。输送战略物资的滇缅公路经惠通桥越过怒江后,在该山的悬崖峭壁间盘旋四十余公里。此处的松山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滇缅公路的咽喉要塞,曾被美国军事家称为“东方直布罗陀”。当时,因前方失利,日军从缅甸长驱直入进入我国滇西领土。幸好横跨怒江东西两岸的惠通桥被我方及时炸毁,才免于日军入侵保山。而后日军就盘踞在松山,强征当地上千民夫建筑防御工事,建成后将这些民夫残杀而死,战后我方清理战场,在大垭口发现了“千人坑”。我军展开十多次攻坚战,经过为期三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944年9月7日战胜日寇,歼敌三千多人,而我军也牺牲了六千多名将士。松山战役的胜利成为扭转滇西战局的关键。后来,松山战役还成为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南天门战役的原型。
怀着沉痛的心情,我们参观了位于松山主峰子高地南侧的中国远征军雕塑群。站在雕塑群入口处,放眼望去,只见一个巨大的广场,气势恢宏,正中入眼即见“中国远征军”五个大字,远方是一座巍峨的纪念碑,左右及前方按方阵整齐地站立满真人大小的雕塑。方阵分为:男兵方阵、女兵方阵、娃娃兵方阵、盟军方阵、将军方阵、老兵方阵、炮兵方阵、骑兵方阵……穿行在方阵之间,有些雕塑被多年日晒风吹侵蚀得不大清楚了,有些依然面目清晰、表情各异、栩栩如生。震撼、壮观的场面,让我们肃然起敬,久久不能平静。当看到娃娃兵方阵的孩子兵,碑文上介绍最小的才九岁,最大的十五岁,参战的有七千人,阵亡的就有一千多人。看着这些年幼的孩子,本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幸福快乐成长,却在外敌入侵的形势下,不得不肩负起参加战斗的重担,和大人们一样,怀着无比坚强的意志和不怕牺牲的精神,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去。整日被饥饿、疲惫、仇恨、血腥、死亡笼罩着,是多么残忍和无奈啊。想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不忍再看。穿过密密麻麻的其他方阵,一路走过英姿飒爽的女兵方阵,神态凝重的老兵方阵,老外样貌的盟军方阵,牵着马的骑兵方阵等等,我们来到了一座高约九米的纪念碑下,上书:松山抗战纪念碑。站在碑下,仰头看着碑顶上,蓝天上白云飘过,感到一种似要倒下的压抑感。收回视线看向远处的山林,只听见松涛发出的怒吼,没有鸟鸣声,此外,周边一片寂静、肃穆,才发觉此时的心情难以言表,有难过、有痛心、有悲愤、有震撼......
从雕塑群出来,向东走,沿着小路拾阶而上,我们去参观战场实地。只见小路两边杂草丛生,松树柏树连成茂密的森林。森林里、山坡上,到处是日军挖的战壕、地堡、猫耳洞等等,整座山被日军好似老鼠一样挖得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洞穴。因为松山脚下是大峡谷,就形成了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势。即使有盟军空军相助,在空中对松山日军的工事进行多次轰炸,也收效甚微。远征军及当地民众想尽各种办法,付出巨大而惨痛的代价也攻克不下松山。最后,他们想到了从山脚打洞,直接打到日军总部地底下,用炸药炸的方法。但是,时逢雨季,连日大雨导致怒江涨水,给挖地道、埋炸药造成重重困难。将士们齐心协力、排除万难,历经半个多月,终于把地道挖到日军在主峰的守备队堡垒下,用几顿的炸药炸塌了主峰,才让龟缩在山里的日军丢盔卸甲、无所遁形,最终全部被歼灭。一路听着讲解员生动形象的讲解,脑海里呈现出当时激烈战斗的惨烈画面以及炸山爆炸时形成的“人造火山”等等,让我们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战争结束后,军民在原址建有牺牲烈士的公墓、纪念碑。几年后,部分烈士遗骨移葬至云南保山市易罗池畔,一进入公园,向左手边走两百米就看到一座纪念碑,上书:滇西抗日战争纪念碑;云南昆明市圆通山公园里也修建有一座“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以及一座“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碑”,简称“安澜纪念塔”,供游客瞻仰、纪念。
在山风猎猎的山头,透过莽莽松林,远远的,我们还看到了正在施工的大理至瑞丽铁路,这是中缅国际铁路通道中国境内段,预计将在明年开通。届时,动车一声鸣响,声动松山怒江。让当年牺牲在这山里的英魂可以见证:如今的时代,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告慰当时付出热血和生命的抗日英雄们以及少年英雄们:祖国繁荣昌盛,后辈安居乐业,您们,可以含笑九泉了。
“松林怒号笼阴霾,青山肃穆溢愤慨。英烈忠魂颂千秋,历史铭记传万代。”历史永远不会忘记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更不会忘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辈们。是当年他们的英勇奋战,牺牲无数生命才换来今天的安定和平,我们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缅怀先辈、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