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命运(散文)

作者:鲁芒   发表于:
浏览:18次    字数:185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9篇,  月稿:3

  东彩虹桥以西,不远处,河中有一小岛。岛上垂柳依依,它们似乎没有感知到冬天的来临,还以为现在是阳春三月呢。

  我一边走,一边选景拍摄。

  忽然我发现,是一串垫脚石将“大陆”和小岛连在一起的,这跟东边那个长着火炬枫的岛子不一样,那个小岛四围皆水,跟“大陆”不相连。

  几年来,我经常在这地方转悠,对这里的景点非常熟悉,对这个小岛也很熟悉,对连接小岛和“大陆”的垫脚石也不陌生。但为什么我用了“忽然”一词呢,原来人心中未有某物,往往视而不见。若心中有之,则见之心动,觉得新鲜,好像刚刚发现。

  我头一次那么细心地察看了这些垫脚石。那一道道几乎被岁月磨平而满是青苔的石纹,是多少代人劳动的记录。每一块磨盘都有一段历史。是的,它们曾经辉煌过,曾经是农民的宝贝。为什么?那时候,加工粮食,包括加工烙煎饼的糊子,没有磨是不行的。再穷,家里也必须有一盘磨。磨,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当然也就受到人们的宠幸。

  我们这里的磨,一般都是从马亓山那里买来的。因为磨的加工必须用坚硬的花岗岩,软了不行。马亓山上的石头当然要比别的地方的石头坚硬。小时候,常见父辈们推着小车走五六十里路,到马亓山去买磨,然后艰难地推回家。

  我家的磨不知是什么时候买的,大概还在我未出生的时候就买来了。自我记事起,就见一头驴围着磨台转。驴在走,奶奶就站在一旁用勺子往磨眼添加泡好的瓜干、高粱、穇子、玉米等粮食。上面添,上下两盘磨之间便流出糊子来。后来,不知为什么,我家的驴没有了,于是用人工推磨。这么大的磨,至少需要三个人,否则磨是不转的。那时候,父母正当年,自然是少不了的。我也算是一个很好的帮手。在上边的磨盘有两个楔子,可以挂磨系。两人挂磨系,我就把一根磨系挂在别人的磨棍上。三人推磨也很累,后来妹妹大了,也开始上阵了。

  用很长的时间才把那一盆粮食磨完。下一步的工作就是烙煎饼。

  推磨的确是个累活。

  我们村里有个瞎子方兴祥,年纪五六十了,无妻无子,是个五包户。但因食量很大,生产队里给的粮食不够吃,他不得不靠给人推磨挣口吃的。曾有一段时间,我家就用他推过磨。我亲眼看见,他光着黑红的上身使劲蹬着地往前走,汗水滴滴答答地流下来,流到磨道里,时间久了,地都发滑。这是题外话。

  可是,磨如果有生命的话,它一定会很自豪的。为什么?一个人,往往为自己还有用而自豪,当知道自己老了或者病了,没有用了,就开始感到痛苦了。作为劳动工具的磨,那时候是受到老百姓的爱戴的,因为它有用。

  磨自豪,人可受罪了。用这种原始的方法加工粮食,使人联想到新石器时代劳动效率之低下。老百姓把大量的劳动投入到推磨上,受苦受累不要紧,也会影响地里的农活。

  要是家里有上中学的,那就更苦了。东乡来县城上学的,有的距离县城七八十里路,每星期六要回家拿煎饼。当晚泡上粮食,第二天三更便起来推磨,推完磨也就天亮了。天亮以后。有的同学还要自己烙煎饼。烙完煎饼就快晌午了。叠好煎饼,简单吃点饭,下午再赶路,一直到天乌黑才来到学校。那时候没有超市,街面上也没有卖熟食的,就算有卖的,也没有钱买,有钱没有粮票也买不到,只能每星期六回家拿煎饼。

  拿煎饼,有粮食烙煎饼当然还不错,怕的是没有粮食。

  一切都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从七十年代开始,农村有了粮食加工机械。开始是加工面粉和玉米面等,后来有了加工煎饼糊子的机器,也就是把原始的石磨改造一下,加上动力。动力开始是柴油,后来是电。这样一下子就把老百姓从磨道里解放出来了。再后来用上了现代化的粮食加工机械,石磨也被淘汰了。只有一种小磨还用来加工豆浆。再后来,这样的小磨也不用了。

  历史发展到今天,城乡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电气化,原始的笨重的体力劳动基本上消失了。

  由此我联想到命运问题。当年被老百姓视为珍宝的石磨,现在已经变成任人踩踏的垫脚石,而当年围着磨台拼体力的老百姓,今天再也不用为推磨而气喘吁吁汗湿磨道了。这就是命运的变化。

  我看着面前的那些充当垫脚石的磨盘,隐隐生出些怜悯之情。然而辩证法是无情的。作为无生命的石头引起人们的同情,那是同情者的多情。而因为生产力的发展而被淘汰为单纯肉食的耕牛和肉食驴,它们的命运可真值得同情呢。

  转而我又觉得可笑,悲天悯人是人之常情,你却悲天悯兽!任何事物都有可能随着历史的发展被淘汰,这是辩证法的铁律!君不见,“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2022.11.8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散文 命运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11-09 11:29
    美文苑
    作者在游览散步的过程中,在水中的垫脚石中突然发现一块石磨。昔日人们倍加珍爱,生活中时刻不离的石磨,怎么沦落到被人当作垫脚石。作者由此联想到人们当年加工粮食,只能靠石磨的艰辛岁月。父辈们用手推木车,长途漫漫去买石磨,花钱不说,就那汗水不知流了多少,石磨和农民休戚与共。社会的变革,工业的迅猛发展,惠及到了农村和农民。有了机械加工粮食,石磨自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作者由此及彼,又联想到有了农机耕作,农民当初的宝贝——耕牛毛驴,又淡出人们的视野,专供肉食而用。耕牛和毛驴命运,如同石磨的命运,都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给读者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任由读者去领悟吧!文章的切入点很妙,层层递进,把自己情感融进叙述,富有哲理。感谢分享!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