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湖南寻根

作者:鲁公青夫   发表于:
浏览:20次    字数:4151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0577篇,  月稿:7087

  来自- 山东济南

  【编者按】一篇游记佳作,令人过目不忘。好的游记绝非事无巨细,头无轻重,流水账一般一一道来。本篇作者构思精巧,布局精美,虽是游记,却从“寻根”入笔,且由家人临时组合的旅游团,命名为诙谐的“还乡团”。不由使人想起了几个不同时期,一个是特定解放前,一个是政治敏感时期,令人忍俊不禁。文章虽然记述了许多地方,张家界,岳阳楼、芙蓉镇、凤凰城等,但绝不拖泥带水,而是强略得当,张驰有度,均为“寻根”展示故乡的风貌、人文、历史、文化的厚度。确实值得游记爱好者借鉴,值得细品。本文力荐精华。(黄皮人)

  老伴是湘妹子,身下有两个妹妹,当然也是湘妹子,她们都一把年纪了,居然仍身姿绰约,风韵犹存。虽说是湘妹子,其实是青岛生,青岛长,完全是北方的生活习性,但骨子里的南方基因,大概永远改变不了。

  岳父是地地道道长沙人,中专学的是纺织专业,毕业后就闯青岛来了,这大约是上世纪四十年代。那年代中专毕业不可多得,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为厂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再后来,结婚生子,忙忙碌碌,直到去世,再也没能回到长沙故乡,哪怕是回去住几天,这是岳父一生最大遗憾!

  老伴是老大,还有一个弟弟,姊妹们虽说生长在北方,但父亲浓重的乡音经常给她们讲岳麓山、橘子洲头、天心阁,斗笠山是岳父生活的地方,这更是岳父常常念叨的,这在姊妹们幼小心灵中留下不可磨灭印象。

  我与老伴都已年过七旬,最小的姨妹也六十多了,都有了孙辈,平时都在外地给孙辈当“孙子”,我与老伴在深圳,两个姨妹在北京,分别看护她们的孙子、外孙,我们平常难得一聚。我与老伴五月份才回青岛,十一长假,姊妹们免不了要聚会,小姨妹提出想去长沙老家看看,她与大姨妹六十多岁了,从来没有去过长沙老家,回老家看看就是一个强烈愿望。在座的姊妹们都同意回老家看看,这么多年她们的姑姑、叔叔众多,他们都闹不清这里面真正的关系,常常后悔父母健在时没有多问一下祖上的事情,幸亏长沙还有一位叔叔健在,正好捋顺错综复杂的关系,这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寻根,每个人都想知道我从哪里来?我的祖辈是生活在哪里?人老了,寻根是每一个热爱生活人的必然追求。

  十月七日是长假结束的一天,出游的人大幅度减少,我与老伴,内弟两口,及两个姨妹组团直飞长沙。这个团建微信群,昵称“还乡团”,要我说起这个群名称构思精巧,又略显幽默,多么契合此行目的。大约两个小时就到达长沙,直接入住叔叔居住小区附近宾馆。长沙的这位叔叔是岳父的小弟,比岳父小二十岁,虽说已经八十岁了,但精神矍铄,身体硬朗。叔叔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是我们的堂弟、堂妹,更是热情异常,堂弟请年假专程陪同,堂妹张罗在一个非常高档酒店宴请了“还乡团”,酒宴美味可口,美酒醉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梅菜扣肉,至今留口余香。

  长沙还有一位堂兄,已经七十五岁了,他在文ge大串联时来过青岛,“还乡团”拜见堂兄、表哥、表姐,缕清这些关系还真费点心思。堂兄在家里热情宴请还乡团,在堂兄、堂弟带领下,专程拜谒斗笠山,斗笠山因外形像一个斗笠而得名,斗笠山不太高,只有大约六七十米高。一路上堂兄介绍说,岳父出生在“一字墙”,由于爷爷精明能干,家境殷实,在斗笠山买了一些田地,为了耕种方便,就从一字墙迁到斗笠山,一字墙离斗笠山并不远,岳父从小是在斗笠山长大。登上山顶,堂兄遥指着山下一方,这里就是当年岳父居住的地方,老伴与姊妹们眼含着泪水,一遍一遍念叨着:“爸爸,我们来斗笠山了。”冥冥之中好像听到爸爸那浓重的湖南话:“要的,要的来!”此时此刻,难免感怀连连,那种故乡情很难用语言描述。岳父当年住处已经是一片高楼,没有了当年一点痕迹,想象着故居袅袅青烟,周边是丰收的稻田,一片祥和,岳父忙碌的身影年少青涩,难免岳父怀念这里,岳父就是从这里出门求学,后来到青岛。岳父的履历表籍贯就是:湖南长沙毛竹塘圭塘外斗笠山,最终却未圆回故乡梦,想到这里未免感叹!

  长沙是一个古老城市,除了寻根,少不了到处游玩,老伴与姊妹们必定要去岳父经常念叨的地方,天心阁、岳麓山、橘子洲头,专程去参观了毛泽东就读的长沙师范学校,来这里参观的人非常多,我们在此拍照留念。来长沙少不了要去湘潭、韶山毛泽东故居,去韶山的路上,看到路边稻田已经收割,司机介绍说毛泽东旧居屋前一块稻田收获的稻子,拍卖出几万元的高价,令我啧啧称奇。本来刘少奇故居“花明楼”离此不远,也想去看看,但司机以毛泽东与刘少奇生前不和,不能同时去参观,司机是毛泽东崇拜者,只得作罢。

  岳父念叨的洞庭湖在长沙看不到,姨妹们又提到想看看洞庭湖,正好时间充足,岳阳离长沙也不远,于是,还乡团直奔岳阳去了。来岳阳其实主要是游览岳阳楼,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之一,这三大名楼是南昌滕王阁、武汉黄鹤楼和岳阳岳阳楼,这三大楼历史悠久,它们名声远扬,都与文人吟唱、传播息息相关。岳阳楼雄踞在湖南省岳阳市的洞庭湖畔,巍峨壮丽,气势雄浑。它始建于三国时期的220年,是由东吴大将鲁肃所建。李白就来过岳阳楼,有《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诗句:“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这首诗描写诗人登岳阳楼极目远眺天岳山之南所见到的景象,表现了一时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李白是最早把岳阳楼写在作品里的人。大诗人杜甫也来到岳阳,此时的他因国家动乱而穷困潦倒,伤病缠身,全家老小住在一只小船上。当他登上岳阳楼时,看着茫茫洞庭水,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的这首诗是有关岳阳楼的诗篇中的代表作,充分体现出诗人在国家走向衰落,家人无家可归的境况下,那种忧心家人与家乡,心忧天下的那种家国情怀。

  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开头就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学课文就有这篇《岳阳楼记》,当时能全篇背诵,至今仍能背诵片段。这篇文章使得岳阳楼更著称于世,景点大门四个大字“巴陵胜状”就是文中句子,两边对联: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景点里有双公祠,是为纪念范仲淹和滕子京而建,祠堂有二公铜像。可以说没有范仲淹的这篇《岳阳楼记》,就没有岳阳楼今天的盛状,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妙句,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我也用《岳阳楼记》里的一句话:“前人之述备矣”,不必再赘述!

  岳阳楼五月份我与老伴已经来一次了,正赶上下雨,又没带伞,稍显狼狈,这次算是故地重游。还乡团到达岳阳楼景区已经下午四点多,远眺着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湖中船只穿梭,望着八百里洞庭也是浮想联翩,可我再怎样描述、抒情,何如范仲淹:“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现成妙句,胜似我千言万语。一路上游览,都是内弟摄影,内弟摄影有很高造诣,技术娴熟,取景独特,有专职摄影师跟随,是旅游一大幸事。正好夕阳西下,就要沉入洞庭湖中,如此美景可遇不可求,还乡团少不了在岳阳楼前留下精美留念,圆了老伴姊妹们从小的梦想。

  张家界是来湖南必不可少的游览胜地,其实一九年我与老伴来过一次张家界,那次是深圳作家协会组织的张家界、凤凰古城采风,我们一行四十五人,由深圳出发,历时三天。张家界雄伟的主峰,正好目睹飞翼表演,这不是每位游览者都有幸看到的,表演者从高台跃下,拉着彩烟,甚至来不及拍照就飞向远方。凤凰古城夜景更是美得让人窒息,第二天还游览了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故居、沈从文故居,留下深刻印象,回深圳写了“湘西采风”游记。

  我与老伴参加的采风,只是游览了天门山和大峡谷,并没有来武陵源,这次还乡团参加了当地旅游团,直接到了武陵源景区入口,武陵源的山比天门山更是别有洞天,山峰陡峭,直插云天,只有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没法用语言表示。有道是:“不到黄石寨,枉到张家界。”黄石寨是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境内最著名的景区,黄石寨位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中部,被称为武陵源最美的观景台。山中树木茂密,山路和栈道两旁树上有很多猴子,这些猴子温文尔雅,并没有抢手机、抢食品bao力现象,老伴与姨妹们追随猴子求合影,别说,还真抢拍了几张不错的与猴子合影。登上观景台,放眼望去,造型各异的石峰石柱,山峰嶙峋挺拔。峰林中红叶点缀其间,山间云雾缭绕连绵,群峰仿若白纱披肩,虚无飘渺,瞬息万变。相传张良师父黄石公曾到这里炼丹,黄石寨因此而得名,但我觉得把黄石寨与汉朝张良师父黄石公故事扯到一块,实在是牵强,这大概都是旅游制造的噱头,忽悠游客而已,因为并无其他资料佐证。

  一路随旅游团游览芙蓉镇、宝峰湖,晚上到的凤凰古城。芙蓉镇确与它的名字一样美丽,它的名气大约与刘晓庆主演的电影有点关系,镇内曲折幽深的大街小巷,临水依依的土家吊脚木楼,幽幽发亮的青石板铺就的五里长街,留下了土家人祖祖辈辈的印记。芙蓉镇是挂在瀑布上的古镇,从瀑布下小道穿过,瀑布从头顶泄下,时不时水花溅在身上,更是别有韵味,我们频频拍照。而夜晚的凤凰古城,一如魔幻般美妙,漫步灯火辉煌石板路看着当前景色,脑海里却时时刻刻展现四年前来此景象。从武陵源到黄石寨,再到天门山,从芙蓉镇到宝峰湖,到凤凰城,一路美景岂是用语言可以描绘?本人词穷嘴拙,实在描绘不出这种大自然的美,还是请出范仲淹老人家吧,一句话:“前人之述备矣”何必我在这里啰里啰嗦!

  湖南名称最早见于唐朝,因处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又以湘江贯穿南北,简称“湘”,湖南也称芙蓉国,是文学作品中湖南的代称。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参观“湖南省博物馆”,看到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文物,惊叹那薄如蝉翼纱衣,即便纺织业如此发达的今天,也未必纺出如此轻薄蚕纱。在博物馆看资料,早在商代早期,就有中原人越过长江到达湖南,秦汉以来,每逢中原动荡,就有大批北人南迁,有一个展室,就是追索湖南人,介绍湖南人“我从哪里来”。这个栏目是多么与“还乡团”来长沙寻根问祖相契合,湖南之行满足了姊妹们多年愿望,也慰藉了在天之灵的岳父,还有比此行更有意义的旅游吗? 2023.11.16于青岛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美文 湖南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心怡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