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沈惊宏:小英雄王二小人物原型争议

作者:恋爱脑   发表于:
浏览:7次    字数:456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57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

  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

  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

  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

  九月十六那天早上,

  敌人向一条山沟扫荡。

  山沟里掩护着后方机关,

  掩护着几千老乡。

  正在那十分危急的时候,

  敌人来到这个山口。

  昏头昏脑地迷失了方向,

  抓住了二小要他带路。

  ......

  这是《歌唱二小放牛郎》里的歌词,由老一代革命战士方冰写词,劫夫作曲。2015年8月,该曲入选了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

  在这首歌的影响下,《王二小》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登上小学语文课本,整整影响了几代人。那个烽烟四起,战火纷飞,山河破碎,家仇国恨的日子,始终铭刻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一代代中国人不会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发动全民族起来奋战到底,其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少年抗日英雄故事,而王二小就是这之一。

  歌词中的王二小其实是个艺术性的人物,原型一直存在争论,其中河北省两个地方的“王二小”尤为突出,一个是平山县滚龙沟村的,另一个是涞源县上庄村的。

  平山县滚龙沟村的“王二小”

  滚龙沟村关于王二小的具体故事主要是来自一个当地名为史林山的老人回忆。史林山回忆,王二小原名阎富华,是他的儿时伙伴,且他当时目睹了阎富华牺牲的过程。

  史林山原名叫路五祥,1938年,8岁的他和母亲、姐姐三人流浪乞讨到平山县滚龙沟村避难。不久,母亲去世,就剩无依无靠的姐弟二人,被一位名叫史秀的村民收养,路五祥便改名为史林山,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比他大一岁的同村孩子阎富华。

  阎富华比他大一岁,阎富华在家中排行老二,村里人便习惯叫他"二小",史林山则称其为"二哥"。

  阎富华加入了当地的儿童团,由于聪明机智,成为儿童团的团长。当时,新华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身)以及部分革命武装力量都驻扎在滚龙沟村。除了放牛,他们这一群小孩子更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村里站岗放哨,对陌生路人查看路条(当时可以证明身份的一种通行证)。

  阎富华自小长得很结实,用史林生老人的话说就是虎背熊腰,而且在孩子中很有威信。那天,阎富华和史林山在一个山坡上站岗放哨,两个人和往常一样,一边放牛,一边在村边的三道壕处查路条。忽然,他们看到不远处东山顶上的信号树倒下了,这预示着敌人来了。

  这时,阎富华对史林生说,“五祥,敌人向咱们山沟来了,你马上向机关和电台送信”。

  “二哥,你呢?”

  “甭管我,我得监视敌人到底上什么地方了。”

  史林生就要撒腿就跑,阎富华说:“稍等!”

  “二哥,干啥?”

  “你送完信,跟机关和电台一块转移,你不能一个人行动。”阎富华不放心地说道。

  史林生送完信后,由于对二哥不放心,就重跑回山上到处找他的二哥,跑到一个山顶,看见阎富华在前面带路,一帮鬼子在后面紧盯着,其中一个鬼子紧握一把刺刀顶着他的后背。小小阎富华故意在山上转圈,把敌人带到《晋察冀日报》的武装梯队所埋伏的山岔口附近。最后阎富华把日本人带到山的悬崖顶上,猫下身子,抱住一个鬼子的腿,想同敌人同归于尽,滚下悬崖。这时,后面的鬼子立即用刺刀从后背刺过去,刺刀刺穿了小英雄阎富华的胸膛,阎富华的身子摇晃着,站立不稳,鬼子用刺刀把他挑下了20多米的悬崖。

  此时,山岔口上的八路军用手榴弹和枪对敌人进行了猛烈地打击,把敌人全部歼灭。

  小英雄的鲜血染红了滚龙沟村的山涧,河水呜咽,大地哭泣。山风发出阵阵怒号,似乎在倾诉着侵略者残暴的罪行。

  2015年9月3日上午,史林生作为抗战老同志乘车方队的一员,参加了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见到新中国强大的武装力量,老人不由感慨,“我是代表二哥来参加这次阅兵的,如果像现在国家这么强大,二哥也不会牺牲”。

  第二天,中央电视台《开学第一课》把史林生老人请到了节目现场,86岁高龄的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白发苍苍,左眼几近失明,眼含热泪讲述了如上悲惨壮烈的一幕,少年英雄的事迹感动了现场和电视前无数的观众。

  如今的滚龙沟村早已硝烟散尽,滚龙沟依然群峰连绵,起伏纵横,植被茂密,山清水秀。河谷清泉喷涌,水流潺潺,瀑布如帘,雨雾迷漫。人们依山而居,房舍错落有致。他们的先辈们为了保卫家园,不屈不挠地与日本鬼子斗争着,为了国家和民族,牺牲自我和小家。70多年前的那些无数的斗争,早已变成了传播红色精神的旅游资源,龙滚沟村成了旅游景区,勇士们的后代永不厌倦地、豪情而又悲伤地、一遍又一遍讲述着先人们的战斗事迹。

  涞源县上庄村的“王二小”

  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作家陈模为王二小的英雄事迹写了一本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开卷记载“晋察冀边区涞源县的上庄,坐落在河北省的西北部,上庄北头的奶奶庙里,住着外来户王贵,是十几年前逃荒来的。”后记以“寻访王二小”为题,记述了1995年作者寻访和确认王二小的过程。陈模和在抗日时期担任晋察冀边区青救会(1937年成立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儿童部长的徐光同志一道,在1995年春天踏上寻访王二小的旅程。曾任涞源县政协副主席的车志忠,不顾80岁的高龄陪着陈模在涞源调查。车志忠说,陈模在河北和山西调研了10个王二小式的少年英雄,最终确认把日军引进包围圈而牺牲的涞源县上庄村小英雄王禾就是王二小。

  保定市(辖管涞源县)的离休干部张士奎老人,在抗日时期曾任涞源县青救会干部。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就是他报道给边区青救会的。当时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

  《少年英雄王二小》一书首发式在涞源县上庄王二小希望小学举行,抗日期间在涞源一带指挥战斗的杨成武将军为该书作序。”首发式上,年已八旬的原晋察冀边区文工团员、老歌唱家顾品祥深情地演唱了《歌唱二小放牛郎》,而她当年正是第一个演唱这支歌曲的人。

  王二小,原名王禾,1929年出生在涞源县上庄村一户贫苦农民家里,11岁时,父母都死了,沦为孤儿,不得不外出要饭,他逃荒来到了南马庄乡的狼牙口村。狼牙口村有农会、妇救会、青救会、儿童团,还有民兵队。在狼牙口村给人放牛的日子里,参加了抗日儿童团。王二小经常在山坡上一边放牛,一边为八路军站岗放哨,抽空还给八路军割草、送衣物、送信,做了很多抗日工作。

  1942年10月25日(农历九月十六日),鬼子又进村扫荡了,鬼子兵有四十来人。狼牙山抗日军民早已获得消息,做了坚壁清野,埋伏在石岭子和香炉石山上,阻拦敌人向范庄旺村的县抗日民主政府进攻。但鬼子还没有进入村就迷路了。王禾故意暴露自己的目标,鬼子发现后,就让他带路。

  王禾心想,村子的伤员、粮食、村民和八路军都转移了,要把这帮鬼子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全部把鬼子消灭掉。王禾带着鬼子巧妙机智地在山中周旋,来到石岭子和香炉石山间的河滩上,这时候八路军发现了敌人,一边叫喊让王禾快跑,一边向敌人开火。趁着鬼子慌乱之际,王禾撒腿来了个急转弯,向一旁的山沟跑去。

  敌人见状后,立马向他后背开了枪,王禾跌倒在石滩上,敌人跑过来,用战刀砍去他的左手,然后用刺刀刺向他的胸部,高高举起摔在一块大石头上。这时,山上的八路军发起了猛烈进攻,消灭了全部鬼子。

  鲜血染红了整个河滩,随着山岭落下的红叶,向前奔去。

  王禾牺牲后,军民把他埋葬在刘家庄的山坡上。山坡漫山遍野的青草护卫着这个少年无比英勇的灵魂。春天里,七彩朵朵迎风绽放,花枝摇曳,像是在为这位勇敢的少年而歌舞。他的鲜血染红的那块大石头,现在还静静地躺在山沟里,人们把它叫做“血色石”。

  至今,涞源县上庄乡上庄村王二小希望小学保存着六七十年代的小学课本,课本中对王二小的介绍有“王二小、河北省涞源县人”的句子。不仅如此,该学校还保存着一本朝文版的小学课本,里面也记载着小英雄王二小是涞源人。涞源县王二小纪念馆中保留着原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萧克将军的题词:“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纪念碑。”

  词作者方冰先生笔下的复合人物

  1938年11月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开始改变策略,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汪精卫集团投敌叛国,在日本的扶持下建立了伪中央政权。国民党顽固派加剧了反共摩擦活动。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战、反对妥协和分裂的方针,同时,日本对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采取了大扫荡的“囚笼”和“三光(杀光、抢光、烧光)”政策,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始成为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尤其是1941年底,敌后抗日斗争进入了最困难时期。

  那时,作词人方冰和作曲人李劫夫一起在华北敌后参加打击日寇,两人睡在一个铺炕上,一个作词,一个谱曲,彼此配合很默契。1942年,在反日军扫荡后的一天,两人谈及为抗日站岗放哨、送信、送物件、带路,甚至为此付出牺牲的抗日小英雄的事迹,对这些孩子们的勇气和智慧,非常触动,决定为这些孩子们创作一首歌。于是方冰在脑子里整合了这些孩子们的抗日事迹后,构造出了一个名叫“王二小”的英雄少年,完成了《歌唱二小放牛郎》的歌词创作。之后,李劫夫便很快对此歌词完成了谱曲,发表在1942年的《晋察冀日报》元旦副刊《老百姓》上,迅速就在百姓之间流传开来。

  方冰先生已于1997年去世,他对“王二小”这个人物很是喜爱,爱护有加。庆祝抗战胜利50周年时,某县筹划给“王二小”立碑,他听说后有点不高兴,“怎么能这样搞呢?‘王二小’与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不一样,他是我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没有一个指定的人,我不主张立碑”。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晓岚曾对王二小形象的传播过程进行过认真的梳理考证,她说:“当年晋察冀根据地到处都活跃着儿童团员身影,涌现出一批王二小式少年英雄,一首童谣背后,融合了许多真实的英雄事迹。正是有千千万万个王二小的觉醒和抗争,才在民族危亡之际筑起了我们新的长城。”

  无论人们对王二小人物原型发生地的怎样争论,还是把他当做一个艺术人物看待也罢,显然,已概不重要了,因为在那个热血战斗的年代,类似于歌词中的王二小的少年英雄数不胜数,遍布在华北那块红色土地上。尽管当代已不是人人都能歌唱这首《歌唱二小放牛郎》,但几代中国人已把王二小这位少年英雄深深融入在中华民族抗争的血液中,他承载着当年反抗日本鬼子侵略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英雄的无比崇敬和怀念之情,并从来不敢忘却!

  历史知识拓展

  课本里的很多抗日小英雄故事如刘胡兰、雨来和王二小等都是发生在晋察冀边区,这就与当时的晋察冀的地理区位有紧密关系。

  红军长征经过一年多时间从南边的江西省转战到达我国北部陕西省后,毛主席和党中央最终在1937年初进驻陕西省北部城市延安(位于中国北部地区),而此时,日本正从东北三省进入华北地区。这样一来,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就向西横渡黄河进入山西省,随后进入察哈尔省(1952年撤并)、河北省、山东省、河南省和东北三省这些我国北方地区进行抗日斗争,但主战场是在山西、察哈尔和河北三省地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华北同蒲路以东,津浦路以西,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承德以南广大地区创建了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恋爱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文学评论

    查看更多文学评论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