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是人们一日三餐必不可少的食物。作为政府的领导,如何丰富市民的“菜盘子”,装满市民的“菜篮子”,是一项十分重要又很伤脑筋的工作,尤其是北京市政府的领导。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普遍推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北京市的蔬菜供应链被打乱了。原来的“基地种植、定点采购、内部调拨”的运行方式,已经不适应逐渐开放的市场形势了。特别是每年夏秋季,再加上气候条件的原因,当地以及周边县的蔬菜已经拉了秧了,秋季蔬菜又不到上市的时候,青黄不接。他们就需要到外地采购蔬菜,山东省、山西省成了他们的主要货源地。
作为农村地、县、乡镇政府的领导,更多的是考虑如何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一九八八年,北京市和张家口地区行署达成了共识,即在张家口大力发展蔬菜种植,弥补北京夏秋季的蔬菜供应缺口,(冬季主要供应大白菜、土豆、大葱等),把张家口建成北京市的“菜园子”,填满北京市市民的“菜篮子”。蔬菜公司也不用舍近求远去山西省拉菜了,既能降低运营成本,又能让市民吃上新鲜的蔬菜。
这项工作由哪个部门去落实?供销社。
供销社自一九五零年成立的时候,国家赋予的宗旨就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连接城市和农村的桥梁”,是“连接工农业生产的纽带”。所以,把这一项工作交给了地区供销社。地区社立即成立了地区蔬菜总公司。(当时,各个区、县的商业局系统都设有蔬菜公司,负责市场供应工作。供销社成立的这个蔬菜公司,是专门负责发展蔬菜种植,不负责市场供应。)有关县的供销社也相应的成立了蔬菜公司。蔚县供销社蔬菜公司由县社副主任王春同志兼任经理,有关基层供销社全力配合工作,齐心协力共同打造好北京市的“菜园子”。
桃花镇位于蔚县的最东面,相比较而言,有距离北京近的地理优势。以杨庄村为代表的两三个村有几眼机井,基本具备生产条件。所以,桃花、常宁、北水泉、代王城等几个供销社就成了发展蔬菜种植的试点社。
进入这个行列以后,我们立即深入到杨庄村做支部书记马登会同志的工作。马登会同志思想进步,站得高,看得远,很高兴的接受了这个先行先试的任务。马官营村党支部书记陈兆山同志也同意试一下。
通过县社王春同志和北京方面的沟通协调,给我们聘请来了北京市海淀区北太平庄蔬菜公司的武经理,给农民兄弟讲授蔬菜种植方面的有关知识。因为武经理是菜农出身,和农民兄弟有不解之缘,没有官架子,不打官腔,不说套话。他到田间地头实地给农民讲如何育秧、整地、栽植、施肥、浇水、采摘,以及病虫害防治。桃花镇的农民,祖祖辈辈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也有几个村种植一点儿蔬菜,也就是供应当地市场,没有这么大面积种植的经验,特别是对种植青椒不熟悉。根据这一点,武经理特别给讲了青椒栽培的注意事项。第一,必须地面平整,浇水以后不能有涝水洼,否则,下午太阳一暴晒,就会出现“火烧秧”、“果实半面熟”的现象;第二,不要重茬,最好和玉米等大田作物轮换种植。如果重茬,就会出现果实皮薄、个小、“贴膏药”(黑斑病)的问题,造成减产。
通过这些村干部坚持不懈的努力,通过相关农户的辛勤劳作,当年六月下旬,第一批“早丰”圆白菜顺利地走上了北京市民的餐桌。随后,“中丰”圆白菜、“四平头”、“三瓣嘴”青椒陆续进入北京市场,受到了北京市民的欢迎。第二年又增加了“七寸莲”豆角和“羊角椒”辣椒。特别是“四平头”青椒和“七寸莲”豆角,成了北京各个菜站的抢手货。
农民最看重的是实际收入。他们亲眼看到种植蔬菜的收入比种植大田作物高,积极性自然而然的就上来了。太宁寺村党支部书记赵立忠同志,在本村的地里打了一眼机井,打不出水来。村里的地不行?咋办?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去和杨庄村党支部书记马登会同志协调到一小块地尖子,打上机井,铺了五六里地远的地下管道,也要发展蔬菜种植。一村、七百户村等村也陆续加入到了这个行列。
蔚县错季蔬菜种植成功了!桃花镇错季蔬菜种植成功了!到一九九零年,已经成为张家口地区重点错季蔬菜种植基地了。
当时,城市的商业系统还没有彻底改革,还有点计划经济的惯性。哪个区来哪个县都是上面安排好的。桃花镇分配来的是北京市朝阳区,对应的是朝阳区白家庄、关厢、八里庄、酒仙桥等菜站。到了收菜季节,他们都派来采购员长住桃花供销社。
为了让他们北京来的客人来的了、住的下、收的上,桃花供销社做了不少前期准备工作。雇人缝了八套三面新的被褥,粉刷了客房,购置了炊具、桌椅等,生怕客人们吃不好,睡不好。到了收购季节,选派精兵强将到村里设点收购蔬菜。在单位里面的人每天联系所需的品种、数量、价格,然后通知各收购点儿,再根据这些情况寻找车辆运输,也是忙的不可开交。春天要去北京菜站沟通需求量,什么品种销路好,什么品种销路差。收购期间三天两头联系菜站的领导和业务主管,想方设法的让人家从咱们这里多收点儿菜。冬天去结算账目款项。
工作忙一点儿,不怕,怕得是半路掉链子。那时候,最呕心的是车辆破旧,道路狭窄。老“解放”牌汽车,一路上不知道抛几次锚,不是车坏了就是爆胎啦。道路就是现在那条老公路,那就是当年的一零九国道,路面窄,湾多坡陡。这里是收上菜等不见车来,那里是三天还没有送到北京菜站呢。特别是圆白菜,由于没有运输经验,苫布盖的严严实实的,在路上捂了三天三夜,早就不成样子了。有时候,到去以后,臭圆白菜的臭汤子已经从槽帮子缝隙流出来啦,菜站一过地磅,一串车菜(主车加挂一个拖车)原封不动地拉到垃圾场倒掉了!
后来,菜站派来“日野”牌小型货车,才扭转了这种局面。实现了今天蔬菜还在在地头上,明天就能到了市民的餐桌上的目标。白家庄菜站孟经理,高兴的带上礼品来桃花慰问他们的采购员。“三瓣嘴”青椒的皮有点儿薄,北京人不太喜欢,出现滞销。没想到,天无绝人之路,天津人还就喜欢这个品种。天津市虹桥区菜站的采购员闻讯赶来,也加入到了收购队伍,解决了种菜农户的燃眉之急。
更让人闹心的是,当时,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张家口地区开放的比较晚一点儿,但是,有的地方开放的比较早。那一阶段可以说是半计划经济模式,半市场经济模式在相互交叉运行。农村土地已经完全实行了承包经营,蔬菜的种植面积、品种完全凭着感觉走。正如《政治经济学》说的那样,“市场经济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无论是什么级别的人,也不可能把整个市场预测、掌控的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市场形势已经不是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时代了!
到了收菜季节,“菜贩子”们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供销社和北京菜站是代收代购的经营模式,收购价由北京方面定价。而“菜贩子”们具有十足的灵活性,出的收购价故意比供销社多一二分钱,有时候为了凑车,多掏三分五分的钱凑够车赶紧走。明天他不来了。因为他们只考虑的是赚钱,对错季蔬菜的发展不发展不负任何社会责任。可是,明天你供销社那个价格就收不上来了。收不到东西就不能按计划给北京发车,北京菜站的供应就会断档,上面领导不满意,市民不高兴。急惊疯偏偏遇上了慢郎中,供销社那一部辘轳把电话机,你越着急越是接不通,要不就是接通了听不清楚或者人没在,真是让人着急上火。
更让人气愤的是,有的人把青椒、豆角等细菜拉到相邻的涿鹿县下沙河村卖给“菜贩子”啦,边数钱边偷着乐。圆白菜卖不了啦,来供销社闹事,站在供销社行政院里骂娘!一开口就是“你们让我们种的,卖不了拉到你们家里去!”……
一九九一年下半年,改革开放实行“四放开”,全民经商已经成了大趋势。供销社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吃饭问题、生存问题成了头等大事。一九九二年,北京市商业系统也深化改革,蔬菜公司首先受到冲击,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同一年,蔚县供销社系统全面实行“社有民营”。一部分职工承包了门市部,一大部分职工下岗回家自谋生路。供销社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使命,悄然无声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十多年过去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变,农民的思想逐步解放,交通运输条件的明显改变,高科技产品的用运,桃花镇政府的重视,桃花镇的错季蔬菜发展的更好了!种植蔬菜的村子也越来越多,种植面积越来越大,品种也越来越全,农民的收入也在不断的增加。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桃花镇的错季蔬菜一定会越来越好!
附注:
作者时任桃花供销社副主任,是蔚县发展错季蔬菜的亲身参与者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