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散文

高桢:用青春点燃星星之火的裴海萍

作者:高桢   发表于:
浏览:157次    字数:652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05篇,  月稿:0

  引 子

  我们是五月的花海,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明天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母亲用共产主义为我们命名,我们就是新的世界。

  位于肥东县东北部于全椒、定远、滁州三县交界处的广兴乡裴家村,是江淮分水岭岭脊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这里除了贫瘠、弱小之外,别无他长。然而,就在这个平凡的小村落里,却因诞生了肥东县第一个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而成为肥东县共青团史的始发地。百年风云际会,这个党的生力军和后备军集结之所,在金戈铁马、前赴后继的战斗岁月里,为无产阶级先锋队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抛头颅、洒热血的共青团员和共产党人。

  作为肥东县最早于1928年成立的广兴集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现已成为了肥东红色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奋进年代,我们绝不能忘却在那段血雨腥风、艰苦卓绝年代里发生的一切,尤其是她的组织者、领导者——裴海萍。

  据史料记载,裴海萍,原名裴学鳌,曾用名江一鸥,肥东古城区广兴乡裴家村人,生于1908年。幼年读书,后任小学教师、校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秋任共青团滁县支部农工委员。1928年任共青团界牌集支部组织委员兼肥东第一个团组织广兴集团支部书记。

  翻阅浩如烟海的红色党史,有关广兴集成立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记载文字却不多,基本上是一些脉络记载:1927年秋,滁县城内少数思想进步的青年,出于对蒋介石背叛革命、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革命群众的义愤,经常暗地里商量寻找中共地下党的组织。经过滁城章师培等人的努力,找到了共青团南京市委学习委员、南京金陵大学的李模中,通过李模中联系上南京团市委,后经章师培与葛天民、吕学楷、裴海萍等人在一起酝酿,9月,在滁县小西门外丰山顶上以南京团市委的名义召开会议,并宣布正式成立共青团滁县支部,葛天民为书记,章师培为组织委员,裴海萍为农工委员,属共青团南京市委领导。

  有主意(主义)的裴校长

  沿着曲折的江淮分水岭乡村小路,走向这个原本隶属滁县、现属肥东边境静寂的裴家村,村里人影寥寥。来到裴海萍现年72岁高龄的侄孙裴廷柱家门前,一开始,老人有点诧异,问明来由,思索片刻,老人的话匣子一下子便打开了,他颤颤巍巍地打开家族族谱,翻到家族有特殊贡献的名人栏目册页上,最先映入眼帘就是记载着裴海萍个人的事迹介绍。“他是我们裴家村走出去的最大官,是我的四爷,和二爷是亲兄弟,在裴廷柱老人的记忆里,他的四爷身材较为瘦小,脾气温和,但个性很强,不经组织允许的事情,他从来都不做,却领导有方。据裴廷柱回忆,他小的时候,四爷不着家,自家爷爷会经常念叨四爷的一些情况,据说四爷爷很小就喜欢读书,无论家乡前往私塾的路有多远,他都是起早贪黑赶到学校去学习。后来,为了追求更多的真理,四爷爷前往外地求学,期间,因为他博览群书,思想进步非常快,结识了不少具有先进思想的仁人志士。四爷爷最初回到家乡,是在离家不远的一处私塾学校任教,而后又在界牌一所学校里当校长,把他的进步思想传授给他的学生,在教师和学生中长生非常深的影响,只不过那时候追求真理是所有学生共同的理想,进而,四爷爷就成为了他们中间的领军人物。”老人说起自己的四爷爷,显然很激动:“肥东县在整理共青团史的时候,曾专门收集整理裴海萍的一些事迹,只不过那时候的老人现在大都离开人世,所以,对裴海萍的认知只能是“凤毛麟角”,影响非常淡,只有裴廷柱老人,他说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自己曾在南京和裴海萍四爷一起相处过一段时间,尽管时间比较短,加上四爷工作非常忙,所以,祖孙两在一起交流相对比较少,后来,因为土改,家乡分得了田地,自己也就回到肥东广兴乡裴家村,至此,直到四爷爷去世,每逢过年过节,裴廷柱还会前往南京给四爷爷请安。说到这里,裴廷柱不无遗憾地表示,要是不回来,可能对四爷爷就会更多了解,最起码在四爷爷退休后能照顾他的。

  位于滁州西南的施家集曾称西乡革命中心,这块“红”色沃土是滁县地区革命的摇篮,是中国共产党在滁县地区发源地。驻地三面靠山,坐北朝南,易守难攻。住址共有正房六间,东西厢房共八间,内外两道庭院,在东南西北的拐角各建土炮楼一座。旧址大部分设施毁于战争,现已失去原貌。1927年9月,在上海读书的青年学生、共青团员李模中、章师培、王明渠等青年来到滁州,在西郊大丰山(现河东村)召开会议,成立了共青团滁县支部。他们以教书的身份秘密开展工作,动员、组织、培养一批青年积极分子,在城乡张贴标语,散发革命传单,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剥削,组织动员佃农户、雇工会开展抗捐、抗税等活动。此项活动很快发展到了滁州西乡施集、珠龙、常山、章广、界牌、西王、马厂、广兴集等地,先是成立了四个共青团支部,后来增加到八个共青团支部,200多人参加。

  1928年春,原本隶属滁县的裴家村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与当时的合肥县交界,加上群众基础较好,虽然因战局动荡,共青团南京市委机关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滁县团支部一度与上级失去联系,但一批先进分子还是利用各种渠道,先后在暗中返回到广兴集一带继续开展宣传发动。后经共青团江苏省委批准,同意在这里成立团支部。同年秋,裴海萍等人在界牌集附近的天鹅岗召集会议,裴海萍、孙萍初等人参加会议,就在此次会上,传达了共青团江苏省委的指示,正式成立共青团滁县界牌集支部。会议推选李模中为支部书记,裴海萍为组织委员,团支部直属江苏团省委领导。团支部成立后,为积极开展活动,发展团的组织,支委进行了分工。其中裴海萍分工在广兴集、裴家村、肖家圩、小李庄一带,发展团员几十人,成立了肥东地区第一个团组织——共青团广兴集支部,裴海萍任支部书记。裴廷柱老人指着族谱陷入沉思:当时,四爷爷主意特别多,想法和一些做法非常符合群众利益,与老百姓的心思非常对路,加上他当过老师和校长的一些经历,让许多跟随他的学生和家乡人都对他的信仰深信不疑。

  储备发动壮大

  解放后,合肥县行政区域划分,将广兴集归属肥东县,设立广兴乡(2006年合并为古城镇),位于肥东县东北最边缘处,典型的江淮分水岭岭脊地貌,东北部、北部、西北一部分别于全椒县、定远县、滁州南谯区接壤。这里素有"鸡鸣闻四县"之称。从姓氏演变参考查证,安徽省裴氏的聚居地以五河县和黟县为主,五河县与广兴集不远,这就是裴氏可考证之源。清乾隆年间,曲沃裴宗锡任安徽巡抚期间,此地的裴氏曾和他取得联系,进而形成小聚集、小分散居住集镇,裴家村距离广兴集不到3华里,这里的集市贸易非常兴隆,木材市场、牲口交易一度火爆,带动商品交易和经济文化交流,进而吸引了一批有思想的进步青年前来“问道”。

  1929年,在裴海萍领导下的团组织——广兴集共产主义青年团不断发展壮大。此时,共青团界牌集支部经共青团江苏省委批准改为共青团滁县县委,广兴集团支部便改为团中心支部,裴海萍任书记,张德源、肖礼重为委员。中心支部下设3个分支部:裴家村分支部,支部书记裴学传,支委陈四海、裴学志,分管裴家村、小李村、红岗张村等地团组织,有团员20多人;肖家圩分支部,支部书记肖礼重,支委王贤、肖礼俭,分管肖家圩等地团组织,有团员30多人;广兴集分支部,支部书记张德源,支委徐家海、许志高,分管广兴集、姚家村、大黄村等地团组织,有团员30多人。这些革命先驱者组建了“光蛋会”先后配合本地党组织开展抗捐抗税斗争,他们在宣传发动农民,提高农民斗争觉悟,组织参加反日示威大会等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在党的领导下,只有拿起枪杆子,才是中国革命的根本出路。于是乎,近百名共产主义青年团们,紧密团结在团组织周围,配合党组织,开展农民暴动的筹备工作。这时的广兴集,裴海萍组织农民抗捐抗税形成中心,群众基础越来越宽泛。

  卫国先锋

  1932年,裴海萍在广兴集一带发起组织以青年团员为主要成员的“十大分队同盟”,继续有组织带领群众与封建残余势力相交峰。不久,在一次抗捐行动中,因有人告密,裴海萍与一些青年团员和当地的群众被捕关押,后经当地开明绅士俩联名交保,加上反动派未能察觉眼前这位瘦弱的农家汉就是当地大名鼎鼎的裴海萍(当时,裴海萍家乡群众基础好,通过内部熟人借用了他人名字),最终草草将其释放。

  这年冬天,已身为共产党员的裴海萍转移到西乡,秘密组织义勇队,与国民党反动派继续作斗争。1934年夏,中共南京地下组织遭到破坏,裴海萍所在的共青团组织再次失去与党的联系,这一期间,由裴海萍组织领导的义勇队实行坚壁清野,时而聚集,时而从事农耕,在人员筹备、进步思想启蒙和干部组织等方面打下一定基础。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滁县的爱国青年学生成立了爱国抗日救国会,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18日,日军侵占滁城,大肆屠杀无辜百姓,又对滁县西乡进行“扫荡”,侵占铁路沿线,驻兵滁城,期间,裴海萍被迫全部转入地下,坚持抗日自卫活动。1938年2月,中共滁县特别支部成立,党的组织机构逐步完备。1939年初,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进驻西乡,开展游击活动,帮助地方组建农民、青年、妇女等群众抗日团体和成立地方武装,壮大党的队伍。1940年3月,国民党政府在皖东津浦路西地区挑起反共摩擦,11日夜至12日,由罗炳辉司令员带领新四军第四支队和滁县游击大队,全歼驻施家集等地的国民党(滁县政府及其常备大队等部700余人)。15日,根据皖东工委指示,在施家集召开群众大会,各乡镇群众团体、周围群众近万人参加。会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滁县抗日民主政府正式成立。

  这一期间,裴海萍参加了“滁县青年抗日救亡协会”,后任滁县抗日政府第一科科长。1933年秋,新四军四支队老八团挺进皖东开展敌后游击活动,裴海萍带领近百人参加老八团并任政治处工作队员。1939年3月,被提任为新四军挺进团政治处服务团团长。同年5月,经该团政治处副主任马亚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调任新四军五支队政治部民运科科员、藕塘军政民联合办事处主任。10月,任江北指挥部游击第一大队大队长,后改为独立团任团长。1940年3月,任淮南津浦路西凤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中共凤阳县委委员。6月,调任淮南津浦路西联访办事处区乡干部训练班大队长。10月,任淮南津浦路西联防办事处民政处长。12月,调任津浦路西驻路东办事处副主任。1941年3月,调津浦路东淮保办事处任秘书兼民政科长,不久调回路西联防办事处任民政科长。7月任定东南行政公署(县级)主任。1942年10月至1943年2月,任淮南津浦路西五尖山游击队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后任全合直属区区长兼县委宣传部副部长,6月任定远县县长。1944年6月至1945年6月,任中共定远县委书记兼县总队政委。

  定远保卫战

  1939年,国民党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时任国民党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和江苏省主席韩德勤两部,对皖东地区新四军四、五支队实行东西夹击,妄图吃掉或挤走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军民,既要反击日军的"扫荡",又要抵抗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腹背受敌,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2月26日,侵华日军千余人,侵占池河以北的三和集。驻皖桂系军趁机向大桥中心区发动进攻。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威胁和挑衅,中原局和江北指挥部负责人刘少奇、张云逸、徐海东等决定,先集中主力于定远,反击对新四军威胁较大的国民党桂系军,以巩固津浦路西阵地;而后再挥戈东进,击退韩德勤部的进攻。在战术上,采取跳出包围圈,以攻为守,先发制人,通过攻打定城,引国民党十二游纵走出工事,在运动中给以消灭,以粉碎国民党军合击新四军的阴谋。此役,按照战前部署,裴海萍率领的独立团驻周家岗一带,四支队七团驻章广集附近,九团驻庙后戴,十四团集结于红心铺一带,五支队八团、十五团与苏皖支队在路东屯仓一带,随时准备西援,十团在来安半塔和盱眙一带。3月4日凌晨,新四军完成了对定城的包围后开始进城,下午5时30分,新四军十四团一营全部进城,6时结束战斗。

  为防止颜仁毅偷袭定城,4日夜,新四军主力向县城南严桥一带转移,后在高塘铺交火,战斗至6日下午2时结束。国民党军除逃向杭家圩90余人外,其余均被歼灭。3月9日上午,颜仁毅残部300余人由杭家圩向吴家圩转移,国民党凤阳县常备大队所属6个中队也由殷家涧经楼店子南进,企图与吴家圩颜仁毅部会合,偷袭定城。为了痛击这股国民党军队,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决定,由十四团一营在定城守备,裴海萍所部独立团和其余建制队伍均投入迎击、侧击凤阳县常备大队,10日午时,国民党残部分两路向寿县方向逃窜,至此,定远保卫战取得完胜。胜利后,成立了定远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担任定远县县长、中共定远县委书记兼县总队政委,在华中敌后第一次树起了新民主政权的旗帜。

  将革命进行到底

  抗战胜利后,1945年11月至1946年6月,裴海萍调至苏皖边区政府第四专员公署任专员,中共华中分局第四地委委员。后任留守处主任。1946年冬至1947年冬,任华东军政驻鲁办事处政治部副主任,山东新四军伤员归队处政治部副主任。后任华东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后勤司令部政治部秘书长。1946年5月内战全面爆发,7月中共华中第四地委书记黄岩令定(远)滁(县)全(椒)县总队由定滁全地区进入巢合交界的东黄山地区,坚持对敌斗争。

  1948年2月巢北工委撤销,同时成立中共全合工委和中共肥东工委。4月恢复成立了淮南津浦路西四地委、专员公署和军分区。国民党为巩固南京外围的安全,调集兵力对淮南地区实行较大规模的持久“清剿”,即“百日清剿”。在津浦路西地区,国民党以凤阳山区为重点,将定远、凤阳两县划为9个清剿区。为粉碎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津浦路西地委遵循“敌进我进、避广打顽”的方针,就地坚持,分散活动。在此期间,裴海萍主动给全合工委增派了军事干部,充实了工委的军事力量,在古城地区先后建立古城、马家湖、栏杆、鸡鸣、肖圩、陈集、广兴等乡政权。1949年,任华东军区后勤运输部政治部主任兼党委副书记,建国后,裴海萍曾先后在江苏省和中共南京市委机关工作,持续他一项坚定的为共产主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初心和理想。

  “我的四爷爷是一个脾气非常秉直之人,又和蔼可亲,对待同事和下属,总是能耐心听取不同的意见,可惜,他们兄弟四人(老大幼年夭折)聚少离多,尤其是在他被关押的那段时间内,族里人大多认为这次一定会被革命,可不曾料想,每次都化险为夷。”听着裴廷柱老人的话,再仔细端详由肥东县团县委保留着那张“寸照”,一种敬仰之心油然而生:在为了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奉献青春和热血的无数先烈当中,裴海萍的个人命运,无不与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无数个如裴海萍般的共青团员、共产党人,用我之青春岁月奉献给国之自强独立,功成名就之后,淹没在为人民的事业谋永福的角角落落,平凡如斯,了解这段历史,我辈更应珍惜。

  附录:

  马甲三(1896-1941年)又名马鸿科,定远县二龙乡王回岗人,回族。父马茂盛,母温氏,全家以行医为生。马甲三继承祖辈医道,医术高超,誉为定远县南乡三大名医之一。他不但医术精湛,而且思想进步,乐于助人,给穷人治病收费甚少,有时对家境特别贫困者免费就诊,深受民众敬重,与裴海萍交情深厚。

  1932年秋,马甲三因收留共产党人留宿消息泄出,国民党张桥区公所认为马甲三私通共产党,就以看病为借口,诱捕了他,并将其转送到徐州绥靖区监狱坐牢。马甲三的遭遇,引起民众极大愤慨。入狱后,马甲三不顾敌人摧残,专心为犯人和监外百姓治病,深得众人爱戴。国民党处长提审时问他:"你为什么要参加共产党?"马甲三义正辞严地说:"我是一个众人皆知的医生,只是给人看病,一个医生不能没有病人,病人到家看病难道都是共产党吗?"由于马甲三坚贞不屈,理直词正,敌人无奈,只好将他释放。回来后,马甲三不知疲倦地奔波在二龙、章广、管家圩、广兴、许集等地为民治病。从中医发展到中西医结合,医术进一步提高,声名进一步扩大。在得知新四军来家乡开辟抗日民主根据地,他毅然弃医参加了革命,并在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抗日组织,后被推选为定远县参议、津浦路西联防办事处参议员。他在参与国家大事的过程中,为人民提出了不少重要的建设性意见。此时,马甲三眼中钉,一日派出特务,趁着夜晚,向其住所的窗外向内连开数枪,马甲三应声倒下。噩耗传来,军民悲愤交加。津浦路西根据地党政军领导人罗炳辉、黄岩、罗平、杨效春、裴海萍等领导亲临王回岗参加追悼会,声讨国民党的恶行,并与解放初期,将杀害马甲三的主犯王国兵抓获归案,执行枪决,裴海萍更是给予马甲三更高的评价,称其为“良医马前卒”。为褒扬马甲三烈士,解放后,定远县人民政府拨专款为其遗属修缮房屋,以慰先烈在天之灵。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裴海萍 星星之火 青春 高桢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唐默默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6-01 10:09
    美文苑
    高桢战友同乡佳作拜读,非常好!充满正能量的红色故事,弘杨老前辈革命精神的英雄篇章,讴歌淮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不朽历史,为您点赞!为肥东家乡点赞!我是肥东桥头集国光社区人,69年入伍到北京军区,我们师就是从河南竹沟挺进皖中皖东的新四军四支队老八团,一直在肥东、巢县、定远、全椒、滁县、凤阳、嘉山战斗,由老八团又扩编了挺进团,39年7月1日在定远藕塘成立了新四军第五支队,罗炳辉任司令,郭述申任政委,方毅和张劲夫先后任政治部主任。之后为新四军二师五旅。转战津浦路东路西,驰骋淮南淮北。您写的这些史实,与我们老部队记载的一样,读起来倍感亲切,深受鼓舞!盼望能看到您更多的佳作!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人物散文

    查看更多人物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