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胡汉平:父亲第一次进京

作者:伊豆   发表于:
浏览:111次    字数:75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9篇,  月稿:0

  父亲生于1917年,殁于1988年,活了71岁。

  父亲是传统中国底层农民,解放前后均以种田为生,偶尔也会走南闯北,兼以“担脚”(长途挑货)赚取力资贴补家用。大概是在解放初期,父亲曾经有过一段羊楼洞砖茶厂当“工人”的经历,按他自己的说法是在“搬斗子”。他没有具体描述过“搬斗子”的工作状态,我理解可能就是砖茶制作过程用木桶装满坯茶,人工搬运至下一道工序。现今,赤壁羊楼洞石板街的一道道车辙就反映了砖茶搬运过程的艰辛。

  父亲没有进过学堂,连自己名字也不认识。但他记忆力超强,凡他去过的地方,经历过的事情总是经久不忘,甚至还能一一讲述。儿时冬日里的围炉夜话,我就听过他讲述过很多古今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一次进京探亲之旅,让我满满地体会了一番文盲父亲的“见多识广”!

  1984年6月,父亲第一次远行进京探亲看望儿子。临行之前既没有声张,也没与在县城银行上班的小儿媳联系,独自一人登上武汉至北京的38次列车。赶巧的是,小儿媳正好也在那天乘坐同一趟列车去北京探亲。更巧的是竟在同一车厢相遇,最后一同进京。待到北京后,我问他:“要是家荣不在车上,你一个人来北京,个字不识,找谁去?”父亲回答倒也干脆:“路在嘴上。我拿着你的信封,上面有地址,我不能问吗?”父亲虽然大字不识,但凭着早年“担脚”“搬斗子”练就的“功夫”,如今手里拿着信封地扯,又有部队番号,即使一人到了北京,恐怕真还难不倒他。

  据家人讲,父亲在北京住够40多天返家后,向人讲述京城里诸多趣闻轶事。他将参观人民大会堂默默记下的进入大会堂的台阶级数,多次向人质询:“你知道人民大会堂有多少级台阶?”弄得很多去过北京到过大会堂的人面面相觑,无言以对。但更多讲述的还是流连忘返,一天连续两次进入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时流露出的一个翻身农民对人民领袖的朴素阶级感情。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伊豆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