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子城引发的回忆

作者:汤碧峰   发表于:
浏览:51次    字数:1731  电脑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206篇,  月稿:3

  子城引发的回忆

  汤碧峰

  春节前夕,子城遗址公园开放了,游人如织,估计全城的人都去打卡了,儿子他们带孙子去过了,初三天气好,就和妻赶时髦也去逛子城公园。在子城,除了参观城墙、谯楼,和考古出来的各个朝代地面、城墙地基等,更多的却是在回忆原先在荣军医院的那些事。

  子城在改建成遗址公园前,是荣军医院的所在地。荣军医院,即浙江省荣军医院,前身是 “浙江省荣复军人疗养院”、 “浙江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1949年成立后设在诸暨。

  我上小学时,常见街上有推轮椅和摇轮椅的伤残军人,听人说这些都是荣军疗养院的人。那时候买什么都要排队,可只要是荣军买东西,大家都会自动让他们先买,店里的服务员还会出来服务。学校每年会请荣军来给我们讲战斗故事,他们中从老红军到抗美援朝,各个战争时期的人都有。

  听我母亲说,荣军疗养院建立后,在诸暨同山等地找了一批护理人员,一对一护理院里的伤残军人,后来由组织上牵线,就嫁给了荣军。这些家庭的子女,都是我的同龄人,我有好几个同学就是荣军疗养院的家属。

  1971年初荣军疗养院搬迁至嘉兴西大营,就是现在的子城。而母亲1974年从诸暨调嘉兴工作,所以认识疗养院里的好些人,也算是同乡,特别是疗养院楼院长他们家,母亲有事常去麻烦他们。如后来我外婆卧床不起,去楼家借疗养院的便盆。那时没有一次性塑料便盆,只有搪瓷的,还没地方可买。

  楼家有四个子女,素英、莲英、国英和建国,三女一男,莲英和我是同学,不同班。我还在诸暨工作时,有一女同学是莲英的好友,托我给莲英捎带东西,于是认识了她家,她家住疗养院里面。那天送东西时,国英她们在城墙前的花坛里拍照,拿个小提琴作道具,邀请我也来一张。照片很不错的,可我却不敢炫耀,让人看见还以为我会拉小提琴。

  当我调嘉兴工作后,莲英随丈夫去了浙东电力公司,素英下乡后顶职进了荣军医院,在挂号室工作,国英进了军烈属制本厂。我在中山路劳务大楼上班时,没想到建国在我们大楼租了个门面开花店。他喜欢搞摄影艺术,开花店很适合他的爱好。

  2002年的时候,岳母两只腿股骨摔断后,进了私人养老院,想进荣军医院的老年病区,却是没床位进不去,需要开后门才能进,也是托了建国,让素英去联系进去的。这以后,妻就每天去医院看母亲,整整十二年,直到2014年11月医院搬迁。

  在荣军医院,岳母从开始还能自己走动,到卧床不起,再到完全靠插胃管维持生命。妻每天上班前必先去医院,风雨无阻,尽管有护工,妻也要帮母亲洗脸洗头,还要不时送菜送水果。后来从医生、护士到护工全成了熟人,自己开车后知道怎样找车位,怎样和停车场的管理员搞好关系。

  在医院搬迁的三年前,知道荣军医院要搬迁新址了,妻说搬迁新址母亲怎么安排,新院不一定接收。我说新院没个几年不可能建成,你母亲这情况怎么可能等到搬迁,都靠胃管维持生命了。可没想到,岳母的生命力特别顽强,医院正式搬迁了,岳母却还在病床上,医院不让搬新院,介绍去大桥分院,妻只好自己联系去了嘉北养老院,九个月后去世。

  还在荣军疗养院时,疗养院是不对外开放的,疗养院的大门管理很严,尽管有熟人也不可以随便进,门卫非得问你有什么事,你讲不清楚就不让进,所以即使想去楼家走动也不方便。不过这也能理解,要是管理松,里面的荣军走丢了负不起这责任。成为医院向社会开放后,院内的家属也搬出了院子。

  子城的城墙是嘉兴的一处标致性古建筑,年轻时拍照特地跑到城门口去留影。早先去楼家的时候,见过在城墙上长满柴草,那段城墙是封闭的,没通道可以上去,时间一长自然就长满了植物。经过修缮后的城墙全是砖墙石板路,在城墙上走走一下子让我们从医院又回到了子城。

  虽说遗址公园拆除了新的门诊楼等一批现代建筑,仿制了端本堂这古代办公的大堂,可还是保留了当年西大营的几幢营房。妻一进入子城,便想看看母亲当年的病房还在不在,那儿毕竟是母亲留下生命气息的地方。好在病房是营房改造的,保留下来了,再次看见原病房的地方,是那样的亲切。

  子城从三国时期到现在,一千七百多年,与我们生活相关的也就五十多年,成为遗址公园,还子城于民,既能让人们回顾历史,也可让我们回忆生活,可喜可贺,愿我们的城市更美好!

  二〇二一年二月十八日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子城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