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散文

儿时乡下忆备耕

作者:唐高翔   发表于:
浏览:243次    字数:1628  手机原创
级别: 驻站作家   总稿:186篇,  月稿:2

  “吃了元宵饭,个个寻事干;喝了元宵酒,锄头铲子不离手”。过去,在零陵乡下农村元宵节过后,农民朋友就下田地里勤奋劳作,挖地锄土,疏沟清淤,整地育苗,放水打田,准备着一年的春耕生产,一幅人勤春来早,万家备耕忙的忙碌图卷徐徐展开。

  我的家乡在距零陵城区100多里、湘桂交界的东边黄花大岭之下石岩头镇新塘边村。村里没有江河,村中的主要水源只有半山腰悬挂的一口小水井。另外,还有几口人工开采出来的小山塘。 小块小块的稻田分布在高矮不平的山岭上,还有少量的稻田在距本村6里之外的另一个山凹里。通往村庄外的是崎岖的山路。在那个一切靠田地的年代,农业就是命根。几乎家家户户一年四季,日日月月在田地里耕作。而作为自然条件恶劣的家乡,乡亲们更加勤劳吃苦、昼耕夜耘。

  “春争日,夏争时,农事宜早不宜迟”。吃了元宵饭后开始,尽管那时的天气还很寒冷,人还穿着厚厚的棉衣,风依旧刺骨,但乡亲们吃早已等不及了,大家扛着锄头、铲子、铁镐、铁耙等劳动工具走出家门纷纷下到田地里劳作。有的卷起裤库,走进冰冷的水中用铁耙翻田,有的脱下衣服用铁镐铲田埂,有的弯下身子用镰刀割去枯萎的藤萝老枝,有的跳进沟里用铁锹疏通沟渠,用畚箕从牛栏猪栏、厕所向田地里挑人畜粪便……一时间山间、田野、道路处处是备耕的场面,热闹的镜头。

  家中的主妇也不停的忙碌着,她们在家中院落也为春耕备耕做准备,或寻找曾收集辣椒、豆角、南瓜等的种子,或寻找农业生产所需的锄头、镰刀、锹等下田地劳作的工具,或到石头上挖掘培育种子的营养土……孩子们也没闲着,有的挑着小畚箕去山径、草坪拾野粪,有的到山岭上割青条,有的随大人挖地铲土。

  “春耕不恳忙,秋后脸饿黄”。记得儿时,元宵过后,父亲就扛着锄头、铁锹到士名李子凹的菜园里耕作,他先用镰刀收拾地面上遗留的残枝,然后,就挥动锄头翻耕泥土,他将泥土挖松,再细细敲打,有时蹲下身子捡出当中的瓦肆、石头碎片,父亲在整耕土地时,非常认真细心,如天女绣花,那时我还小,就跟在父亲前,帮助父亲捡拾一些瓦片石头。由于我们的田处于山坡上储水功能差,又加上村里就一口水井稻田多是靠吃“天河水”,为了让田里水好好储起来,村里的稻田往往需要七犁七耙(犁七次耙七次)。早春时节,田里的水很冰冷,父亲就卷起裤脚下到地里吆喝着牛儿犁田,父亲的脚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就变得透红,但为了把田翻耕好,父亲毫不在意。为了做足备耕的准备,父亲常常是起早贪黑,披星戴月,有时中饭还在田间地头吃。父亲去种田地或种田地回家从没空手,去时或挑上粪便扛着犁铧,回来或割些青叶弄些柴薪,他佝偻着身躯艰艰的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汗水经常湿透衣襟。

  母亲除了做饭做菜、喂猪喂鸡,还利用空闲时间修补萝筐、畚箕、纺车,收集辣椒、豆角的种子,有时还将猪栏、牛栏里的粪便移出弄在外面晾晒,便于运到田间地头。兄弟姐妹们则上高山下深坡去割青叶当作肥料,大家都辛勤劳作一天到晚忙过不停,累得双脚打转,手臂发麻,合眼就想睡觉。那时由于穷,吃的穿的都不好,有时一个红薯就当一顿饭,衣服更是补丁挨补丁。

  勤俭班班有,懒惰样样无。一份辛苦一份收获。尽管那个时代村里自然条件十分艰苦,经济社会匮乏,农民发展的门路狭窄,但由于家人们不分昼夜的勤劳,虽然稻子不足、但有红薯、玉米、小麦补充,基本上能自给,蔬菜瓜果也比较丰富,日子还能过得去。父母亲的勤劳也深深的影响着我的一生,让我认识到美好的要靠双手创造出来的道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时光如奔驰的野马一愰已是40多年,儿时的农村乡下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崎岖的山路变成平坦宽广的水泥路,机耕代替牛耕,农药化肥应有尽有,农作物灌溉也不担心水源,发展的门路也变得宽广,乡亲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但农民们朋友们依然没有忘记勤劳的习惯。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在零陵乡下的农村的广袤的大地,在自己深爱的家乡,乡亲们依然还在辛勤劳动,奋力耕耘,用汗水和付出浇灌丰收的希望。零陵唐高翔2023年2月27日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叙事散文

查看更多叙事散文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