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

甲乙:有关《酥油》的一点往事

作者:甲乙   发表于:
浏览:28次    字数:703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46篇,  月稿:0

  我的电脑至今还存有长篇小说《酥油》早期电子版文稿。女作家江觉迟当时让我看这部书稿,是一份真诚的信任。

  那是2009年夏季,我和江觉迟女士都处于改变人生的艰难节点。如果说当时我能对她有所帮助,反过来她的作为也激励了我。

  因缘际会是相互的。我和觉迟有"裁襟励子"式的诚信承诺。

  和觉迟(网名梅朵)初次相识,是在安庆的一次登山。那次活动有十多位"驴友"参加,事前通过互联网发起,相互多半不熟悉。

  大家在山中行走。走着走着,我和觉迟走并排。她戴深色遮光眼镜,神情恬静,一身橄榄绿迷彩服,深筒军靴,看去英气勃勃。

  我们攀谈起来,她说,甲乙老师,我早就知道你。我读过你的中短篇小说集《夏日的漫游者》。其中那篇《夏日的漫游者》写进了我心灵,像是为我而作。我觉得我们对于漫游的感悟一致——那篇小说我可以熟练背诵的!她说着还真背诵起来,从头到尾,如水潺潺。

  这让我惊奇和感动,一篇写于多年前,自己都快遗忘了的小说,竟有一位萍水相逢的女性读者仍存于心底。我意识到文学的力量。

  2005年初,驴友相约去升金湖观鸟,我又见到了江觉迟。觉迟告诉我,她参加支教,近日将赴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草原办学。

  又几年过去。2008年一天午后,我意外接到觉迟电话,她从甘孜回来了,要和我见面聊聊。

  我们相约在一家茶馆见面。觉迟笑眯眯地出现了。她一身藏式服装,胸前挂着一串佛珠,活脱脱一位藏族姑娘。她把手放在胸前,微微曲身,用一句藏语问候我。

  喝茶时,她说起西藏经历,一系列磨难,令人心动。她第一次上高原牧场,是一位喇嘛送她的。路途遥远难行。他们先坐汽车,再换拖拉机,又改乘摩托车,再骑两天马,最后步行翻越大山。几天后,才上到海拔四千米的高原牧场。

  喇嘛把她交给一户藏族牧民。在牧民帐篷度过的第一夜,她和牧民一家以及牛羊同睡一个帐篷,主人给她两张牦牛皮,身下垫一张,身上盖一张。未经硝制的牦牛皮膻腥发臭,蒙在头上怎么也睡不着。但掀开牦牛皮,帐篷外下着大雨,冰冷的雨水从帐篷的缝隙里渗漏,淋得她难以入睡,只好又将牦牛皮蒙头,很快又熏得露头呼气。

  盖也不行,不盖也不行,那天夜里就这样反复折腾。后半夜,她万般无奈,伤心得哭了。牧民全家都在鼾睡,听不见她的抽泣。倒是一边卧睡的小牛犊,睁大眼睛瞧她,好奇她为什么哭。

  她发现角落里有把旧伞,拿来罩在头顶,最后不知不觉睡着了。早上头昏脑胀,几乎动弹不得。

  觉迟的学校坐落在草原深处一座破旧的碉楼里,创办之初就她一个老师。之后一段时间,她骑马走遍数百里草原,寻找适龄学童。在寻找那些散落在草原深处的失学孤儿、伤残儿童过程中,她翻越雪山峡谷,趟过湍急的河流,曾遇到雪崩、塌方、洪水等险情。最后,她的学校有了十多位新生。

  小学校开学了,她既是他们的老师,也是他们的母亲。她以极大的爱心和耐心,让这些孩子了解知识,了解世界。在一场暴风雪中,道路阻断,食堂断炊,她和孩子们忍受饥寒,度过难关。

  后来她又说起,打算以藏区经历为素材,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她郑重地说,到时请你给我看初稿。

  我未加思索,一口答应:行。期待你的小说稿完成。

  二

  其实后来回味,对她的话我当时并没怎么当真。每个写作者,最初都有写一部长篇的雄心,但随时间推移,大多烟消云散。

  出我意料的是,一年多后的某天早晨,觉迟如约将长篇处女作、《酥油》初稿发给了我,让我看看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接稿之后,我很犹豫。这里必须说说我当时的境遇。

  2009年4月,我离开安庆"北漂"京城,应聘担任一家民营集团报纸主编。初来乍到,环境生疏,工作从头开始,各种难题接踵而至。年近六十,迎来人生挑战,几次想打退堂鼓,返归小城生活。

  起初,我租住在东城和平里,一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房子,空间逼仄,管道老化,散发着淤气。每天清早挤地铁,到西单上班。早晚高峰时节,上班族汹汹然。在东单换乘时,人流拥挤得让人窒息。地铁一号线,人多车门关不上,车站人员在后边猛力推搡,将身子吊在门外的乘客推进车厢。

  早上进地铁,步步沉入地层深处,一路隧道灯火。进办公室,依然是灯光耀眼,让我如同身处夜晚,整天瞌睡不断。那时我巳有早期高血压,头脑总是昏沉发胀,很难保持清醒的思维。

  我应聘的集团正在高速扩张,其拥有全球最大的民营水电站,还在雄心勃勃地着手实施总装机量超出三峡的金沙江水电项目。

  集团确定雄伟战略目标,每个人的工作压力倍增。我除了编辑报纸,还要从事其他文字工作。

  入职不几天,我受命给集团M总裁写一篇人物大特写。这是集团年度难题。事因国内某大型报刋开展企业家征文,每期推出一位商界精英。对方遣派得力作者,早就采写了M总裁,据说文章相当精彩,但到M总裁这总是通不过。这也因为M总裁年轻时曾为新潮诗人,对文字之道很有些自傲,通常的文字看不上眼。

  征文活动已近尾声,对方正拟结集,但给拖了后腿,很是无奈。双方几番攻防,僵持不下。于是这个任务交给了我。

  我一时茫无头绪,不知从哪下手,急得夜里睡不着。一天上午,我在办公区突然周身寒颤,午休没吃饭,独自沿着长安街往西走出很远,甚至想就此遁回安庆。半途突然想起M总裁爱说的"自我超越",其意指个体思维达到某种极限情形,必须不断开发大脑星空。一时有所悟,我以此为核心,煞费苦心完成稿子,没想得到M总裁认可,报刋很快发出。

  终究不习惯这种高强度工作,熬过一年后,我打报告辞职,总裁略有些惋惜,还是批准了。此后我又回复自由状态。八个月后,这家集团成立了一家文化公司,聘任我为文创总监,主旨是从事一些大型创作,不需坐班,这对我胃口,愉快地接受邀请,一干十年,这是题外话,按下不表。

  三

  正是这段"抓狂"时期,觉迟从信箱传来《酥油》初稿的。

  因为下晚班回住处经常已是精疲力竭,只能利用每天午后小息时间读《酥油》稿。集团办公室紧张,分给我的一间原是储藏室,只有两三个平方,天花板有个注气孔,一股冷风正对头顶,吹长了很不舒服。我的"看稿"就由这阵阵冷风陪伴。

  一个多月里,我阅读初稿,从情节结构、语言风格、人物处理等方面提出一些“建议”,随后被江觉迟所采纳,并反映在她作品的修改中。

  可以这么说,每个人在从事创造性工作之时,都希望有人给他提些建议,鼓励、肯定、褒贬,甚至挑剔,都让这位“行走者”不那么孤独,会有方向感,会“兼听则明”。最不济的,哪怕旁观者喊一句“加油”也成。我对于江觉迟,有时就相当于一位喊“加油”的人。

  近日找出当年我写给觉迟的信,节选几则如下。

  信件摘选之一:

  觉迟您好!大著近期读完,迟复请谅。

  我在阅读时,对一些不确切的字词,作了标注改正,现将改过的稿寄回您,可作参照。

  ……从语言描写来看,到第22章以后,变得流畅了,读起来较顺。我想,可能因为前面的文体还不够纯熟统一。

  另一点,从第20章左右,小说重点写到让人有所期待的“寻找孤儿/高原办学”。从情节叙述上,小说重要的部分落到了实处,显露出情节/故事/生活层面的深度。

  这也应该是小说最有价值的主题:女教师对藏区失学孩童的大爱。

  关于藏区的宗教、习俗、景象等的奇异性,肯定是这部小说好的背景空间,它和“办学”结合起来,就有了极大的小说叙事空间以及独特性。但这点结合得尚不够完美。

  小说情节不可离开“预想办学/实地考学/筹划办学/开始办学”这些过程。文中“我”的思考点、着眼点都须以这个主题为中心。

  这里也牵涉到小说的结构。对照所说的这个“中心主题”,我认为前面的描写松散了一些。例如帐篷中的第一夜,第二天草原对歌等情节。我觉得“异域风情”有些冲淡了“办学大事”。这导致主线失衡。

  小说中的"我”,无疑是最重要的人物,穿透全书,是主要的叙事视角。但这个“我”读来有点怪,不论她在藏区,还是后来回到汉区,感觉她的主观意识太强,甚至有失常态。这就容易让小说的评判标准失去“普遍价值”。

  对“益西家女人”的描写,有些过火。而“我”的客观冷静对小说描写十分重要。有时“仇和恨”是要读者从客观描写中去感受的,而不必“我”这样过分的“视觉描述”。

  “我”和“月光”(书中人物)的爱情也缺少必然性。“我”和月光间类似兄妹、朋友、同事间的情感,不能读出二者爱情的“必然”。

  爱情是小说的重点之一,但我觉得“办学”却写得更好,更有感染力。因此建议,可以修改全书结构,“办学”成为主线,爱情则穿插其中,水到渠成。甚至小说情节就到“我”中止办学,离开“终生也离不开”的藏区结束。

  信件摘选之二:

  觉迟您好!就您今天的来信的提问,我试着再解答一次。

  您提出五方面问题:

  ①关于前面章节“松散”之处,需要把“异域风情”中对于聚会,赛马,学骑等过程精简一些来描写吗?

  ②在寻找活佛途中,“我”在山间遭遇种种磨难的过程,是不是也造成“松散”?是适当减少在山间遭遇磨难的描写?还是不必修改?

  ③对于“我”给人感觉的主观意识太强,主要表露在:一,对于益西女人的描写。修改:益西老婆虐待阿嘎之事,比如鞭打的场面,完全删掉。用一个比较柔和的方式,可以安排梅朵和益西女人从未撕开情面,只是暗向斗争,如何?

  ④在藏区与月光因为信仰不同而发生争执,在汉区与湛清因为观念不同而产生争执,“我”的“主观、失态”是不是也表现在这两方面?

  ⑤全文中有没有您认为比较敏感的文字或故事情结?如果有,烦请您提示一下

  我对觉迟五个问题的答复:

  ①把草原上的“聚会,赛马”章节完全删除,即:从“我”与月光在对歌中认识之后,也即在草原第一夜和第二天过程描写完之后,便直入主题,开始办学准备,然后简略描写骑马被摔,再进入益西家治疗,从而认识阿嘎。

  ②我的看法,可以写得简略一些,不要过于浪漫和风情。但更重要的,作为一个想去办学的“我”,总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想到、了解和观察与办学有关的环境、人员、经费等。包括事先的一些这方面铺垫?穿插“我的办学”使命感、宏大目标性,那么您说的这些描写都是可以存在的。“我”的陌生眼光总是喜欢多多地看的。这里的修改要绵密、谨慎为之。重点不能淡,结构框架也重要。是不是可以把聚会、赛马穿插到后面章节。

  ③益西家女人毕竟是那种上层人家加宗教信仰的背景中的存在物。可以不必把她写得这么直露,这么漫画化。但她虐待阿嘎也是肯定的。“我”对她的反感不必太表面化。其实也是历史的结果,即上流社会和家奴之间的形态。“梅朵”可以更机智、冷静一些(包括后来的一些情节中)。但为了让阿嘎入学,才逐渐地使冲突越来越强和表面化的。

  ④要淡化整篇中“我”所有的过激言语。特别是和月光发生争执时的言语。还有“我”对于当地一些迷信行为的过于强烈意识。尽量写出一个理性平和宽容的“我”。

  这个“我”有时显得异常在于:在一般常识性方面,在处理一些事务方面,显得不那么利索能干,有些任性而为。对,那些未必是“迷信行为”,要淡化。尽量写出一个理性平和,有包容之心的“我”,最重要的是客观目光。

  ⑤您用另一种字体作为商议性文字出现的部分,我认为有些比较敏感的、陈述性的文字,和小说文体、节奏不合,可不单独出现,或可融到情节进行当中去。

  信件摘选之三:

  甲乙老师好!通过一个月的足不出户,基本把这一稿改完了。现在的人都非常忙,找人看稿太难,又是长篇小说,就更难上加难!一般的人,不熟的人,没有别人推荐的人,你生硬地找上门去,你毛遂自荐,他们不会在乎。他们对陌生的人,或者新人的小说失去看的兴趣。想必您也能明白。其实我都不想找人看了,再作些修饰后直截向出版社投稿算了。但问题是:我的小说除了发过一些初稿给您看,从来没发给别人看过。所以我非常必要在投稿之前找两个人细细看稿,然后得到一些中肯的建议。合起来,再作个全文修饰,就好。现在这一稿已经改完,我不知道怎么办。渴求得到您的一些建议。一再地打搅您!觉迟。

  信件摘选之四:

  觉迟您好!这几天较忙,抽空阅读了您的大作,看得比较粗疏。读后尽管有些想法尚未澄清,但我还是尽快给您回信。下面就说说我作为一个读者的看法。这一稿改动,您花了很多心血,这可以看得出。作品现在比较完善了,我认为离最后的成功已经非常接近。

  我在阅读过程中,感觉越到后面写得越好,除了描写的生动、准确,更有能够打动心灵的元素。不由得你不深融进去,被吸引、感染。全书确实写出了苍茫、浑厚、洁净、壮丽的感觉。

  一部小说能让我看得激动,忘我,这在近年间我读书过程中很少。我的心里在一刹那间曾闪过这样的想法:这部作品未来会不会获得诺贝尔奖呢?呵呵。一切都有可能!那么我也在想,小说离它的最终成功还有哪些路要走?这更是您要思考的问题。

  我觉得作品中最吸引我的仍主要是“梅朵和孩子”的部分。这是小说中最为打动人性的叙说。可以说整部作品一直荡漾的是“宗教情怀”,情境、心灵、祈祷、虔诚等,但主要是女主人公的“献身精神”,她把一个人所能给予的都拿出来了。这同样如同各种宗教教义一样,是一种最高教义,而这是个人所奉行的。一个人的心灵、人性部分,像雪山和草原间,让它们融通的也是纯净的宗教精神。

  班哲这个人物是很有价值的。他比月光更有精神的闪光。这个人物使得作品的一些冲突得以平稳。他不像月光和其它人的近乎“原教旨”,也很虔诚,有西藏古老的文化艺术气质。我相信所有读者都能接受和读得懂他。“梅朵”和“月光”的最后场景都处理得很好,有悲壮绚丽之感。当然他们之间的“爱情和婚姻”前提仍有一点点不足。是不是还可在前面增补几笔“情性”的描写呢?

  对益西医生家的描写比改动前要好。其它的人物如阿芷、所画、阿嘎、多农等,包括两个汉人女居士,基本上也是写出其神貌。而且这些人物和由其生发的情节,都能服从于小说的主线、题旨。这也很重要。

  文字描写上,也展现了流畅、深沉、纯净的特征。大部分描写都达到相当的准确度,并以此使作品语言具有了某种张力。

  这部小说接近25万字,我在阅读之前,特地把它转化成类似出版后小说文本的形式和字号,以从中感受到它的节奏、疏密、情节转换等小说元素。现在看来,尚好。

  但这部作品离最终和读者见面,也还有一段不算短的路要走。我想最主要是现实社会“功利政治”的影响。你写的是西藏,涉及到宗教习俗等,于是在我们这里就可能会有许多禁忌,“我”对于藏教及其风俗的疑惑、认知等方面,可能会难以逾越一些框框。如果再次修改,改成大家都可以接受呢?这样,小说回归小说,并得到真正的评论、认知。

  昨天接到您的信,得知最近染疾,在此祝您尽快恢复健康。还有许多美好的工作等着您去完成呢!先写到这里,算是读完这部作品后的一个回复。以上意见供您参考吧。快乐!

  信件摘选之五:

  甲乙老师好!很久没有来这里。今天打开邮箱。从头到尾地查看信件,本来是想进来清空邮箱的。却发现里面除了与您通信的邮件,就还是与您通信的邮件。一封封地排列,太多了。似乎,那些写《酥油》的痛苦岁月已经过去,谁知翻看您的邮件,泪水湿透了脸面!我想写《酥油》的所有苦楚,都浸在与您一来一往的信件间!在那些默默无闻的艰苦日子里,谁能从心底关心一个周身病痛一名不闻穷困潦倒的人?到处寻找人看稿,到处是冰凉的拒绝。除了听得口头上天花乱坠的赞赏,哪有人真的从心底来关怀!我想我无须要回想您平日的笑面,也无须您在通话中为我祝福祈祷。就这些排列的长长信件已经是无限祝福。真的,谢谢您!!今后无论走得多远,您在我眼前。觉迟。

  信件摘选之六:

  甲乙老师:您是一个不会让新手作者惴惴不安来等待的、有爱心的老师。从几个月前通信到现在,我对您就是这样一种信任感觉。您从来都会及时回我的信,说句大俗话,我认为结识您是我的福气!将来小说若是真能出版,一定要在序言里用文字写出您来……这里面有您用进的一份心,爱心!爱,会让黑暗明亮!我会一直把爱心事业做下去。我细细看了您的回信,觉得梅朵与月光之间的情感是不够饱满。我已经在思考这个问题,看从哪里着手再加入一些情节来。我想问,您对小说别的地方还有哪些批评式的建议?呵呵我现在需要的是批评的东西,只有它,才可以让小说更加完善。麻烦了。

  信件摘选之七:

  觉迟您好!昨信收读。相信大作一定改到尽善尽美,因为您有这份毅力和潜力。关于建议,我在想,两个汉人“湛清”、“绛央”有必要叫成类似藏人的名字吗?当然,您有您的用意,但我觉得,小说第三部分主要写的是梅朵回到内地的生活。实际上寓示着宗教的、文化的、心灵的、城市背景的诸多冲突,两个汉人的名字,如让他们回归更鲜明的汉地色彩,不是更好吗?另外,我的看法,小说中的主人公“梅朵”,行为和心理还可以更丰满,尤其是初入藏,及办学过程中。过于主观冲动的成份可减少(现在已比前稿好得多了)。其它我有想起的,随时向您建议。就写到这里。祝成功。

  2010年,《酥油》正式出版了,在读者中产生轰动影响。

  “安庆的甲乙老师,几乎从我着手整理小说开始,一直耐心细致地看稿,提出很多宝贵建议。有一天,他说,你能出一本书,比我自己出一本还让我快乐!这话,意味深刻。也只有像他这样地,从我上高原一路看着我走过来的人,才明白其中的滋味。”

  这是江觉迟女士《酥油》自序中的话。其发自肺腑,让我欣慰。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往事 酥油 甲乙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杨红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2-07-02 20:36
    美文苑
    好巧,我是无意之间得到《酥油》这本书的。一翻开就停不下来,文字精巧细腻,描写的作者也是主角第一次进藏区的情景以及后来的多次遇险可以说惊心动魄。主角凄美的爱情,还有当地人的顽古不化,观念冲突都让人感叹唏嘘。看这本书,看到同一片天空下 一种完全不同的生命状态。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成长日记

    查看更多成长日记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