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张守福:皖北民俗“拜亲”

作者:张大栓   发表于:
浏览:62次    字数:166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4篇,  月稿:0

  皖北地区的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事象博大精深。在纷繁复杂、包罗万象的民间规矩中,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总是在发展中适者发展,在不适之中而推陈出新。

  比如说结婚新人的“拜亲”习俗,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就是从一个严肃的民俗事象,现如今而逐步演变为一个风轻云淡、可有可无的民间记忆了。

  翻开历史华章,史上关于新人“拜亲”的记载,比比皆是,各地依然,大同小异。如,《颜氏家训•风操》中记载:“一尔之后,命子拜伏,呼为丈人,申父友之敬”。再如,清•卢文弨为此补注曰:“古者与其子相友则拜其亲,谓之拜亲之交。”

  由此可见,这个“拜亲”的礼仪,还不仅仅是指新婚新人的“拜见礼”,也表现为交友结拜、认“干亲”等民间习俗。

  旧时,所谓“拜亲”,就是在男丁的结婚大礼的最后一个环节,请上家庭近亲长辈,接受新人的拜见,依男方家的亲属关系,来沿袭亲属们的称谓,有认识一下家庭及近亲成员的意思。其程序是,婚礼司仪或家族长辈大声喊道:新人拜亲大礼开始!首先,请祖父祖母端坐上席,接受新人的跪拜!这时,祖父母两位老人在孙辈们的搀扶下,坐到堂屋或厅堂的上席位,接受一对新人的跪拜大礼。之后照此程序,其父母、干父母、舅父母、伯伯伯母叔叔叔母、姑父姑母、姨夫姨母,依次接受新人的跪拜礼。在新人跪拜的当儿,接受跪拜礼的长辈们,则要或多或少,都掏出一点提前准备好的见面礼,给新人送上长辈们的美好祝福和良好祝愿。

  过去的婚礼,不像现在是两亲家一起操办,双方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同庆同乐,皆大欢喜,其乐融融。实际上,按照民间的传统习惯,娶亲是男方家的大事情,婚礼只能是在男方家举行,女方亲朋是不参加当天的婚庆大典的。因而,女方的“拜亲”仪式,只有在新婚三天“回门”的时候进行了,也有打卦算命摘日子的。当然,女方“回门礼”上的“拜亲”仪式,其程序也是和男方家庭的“拜亲”仪式一样,众亲有别,依次走完一个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男方家的婚庆“拜亲”礼成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仪式,就是“拜宗祠”和“拜先人”,而女方家则没有这两个仪式。男丁的成亲拜祠堂,通常包括以下内容:首先是向宗祠、向族长敬香跪拜,表明是今儿个有新人“入祠堂”,报到之后,新人就是这个家族的一分子了。当然,新人家庭要给族长送上一份厚礼,给老少爷们散发喜烟喜糖。其次是在族长的见证下,一对新人向宗祠宣誓表决心,表达孝敬族人、遵守宗规、传承祖训、传宗接代之意。可见,传统意义上的宗规家法,在民间总是根深蒂固,像一个牢不可破的藩篱,在禁锢着年轻人的思想和行为。

  这一系列的跪拜礼活动,那还没完,还有一个及其重要的礼仪,就是在拜“宗祠”之后,到了当天的傍晚,一对新人还要在族人的陪同之下,带着鸡鱼肉蛋以及香纸炮仗等祭祀物品,来到祖坟地里,进行“拜祖亲先人”,告诉地下的先人们,本家又来了新人,添丁进口,繁衍生息,薪火旺盛,接代传承,后继有人了。

  应当说,旧时的“拜亲”仪式,在男女授受不亲、女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封建时代,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起码,它可以拉近亲属间的关系,促进和缩短新人到新家庭的融入时间,相互间就不那么生份了,能够推动情感发展。也就是说,女孩子嫁到夫家,一套拜亲礼走下来,她打内心已实现了身份角色的转变,进了夫家门,就认同自己是夫家人了,这为其今后的居家过日子,作了思想上的铺垫。与此同时,亲属长辈们的见面礼,对新组建的小家庭来说,有“众筹”的意谓,给以物质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鼓励,能够让一对新人,在新的人生征程上,小日子过得更顺利一些。恐怕,这也是一种民间智慧吧。

  当然,放眼时空之下,现如今的小青年们大都是自由恋爱,平日里时常腻在一起,双方家庭及亲属间也走动较多,亲属关系早已熟稔于心,婚礼上的“拜亲”仪式基本上看不到了,这是时空的淘汰,发展的使然。就是在个别偏僻的农村,可能偶尔还能看到这种“拜亲礼”,只是,拜亲仪式也演变为单纯的“收红包”现象了,让亲属长辈们被动地多拿了一个红包,每每在婚礼现场看到这一幕,总是让人有点怪怪的感觉了。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张大栓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