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

高巍:1986年,我在“大百科”

作者:章桓   发表于:
浏览:57次    字数:3174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1篇,  月稿:0

  一个哲人说过,人的一生虽然漫长,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我们要十分珍惜这紧要处的几步。这紧要处的几步,无非是遇上了特殊的事,或是特殊的人,从而对以后的人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我来说,这紧要处的几步,就发生在1986年。

  这年初,我调到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任党委秘书。社里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据说这是参考了当时的苏联。

  第一任社党委书记、总编辑是姜老。姜老是老文化人,知名度很高。我在1983年初,从《新华文摘》上读过一篇题为《我的翻译之道》的长文,署名姜椿芳,这正是姜老本人,讲的就是他的人生经历。

  姜老祖籍江苏,青年时因生活所迫,只身前往哈尔滨投奔亲戚。后开始学习俄文,在俄国人办的新闻社里帮忙,进而投身革命工作。后受党组织派遣,来到上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利用办报办出版社的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引入了大量苏联文学,培养了一批文学翻译人才,如草婴等。

  1950年代,中央编译局成立,姜老奉调进京,出任副局长,从事马、恩、列、斯著作的翻译工作。“十年动乱”,因“苏联特务”之嫌,入狱秦城,被关押九年。

  在监狱里,他反思,我们的民族为何会爆发“文革”这样的运动?由此,让他感到开启民智,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他萌生了编辑出版中国的百科全书的宏愿。

  1975年,姜老被释放。他在回城的车上,就跟去接他的同事,提出了这一想法,而不是关于个人恢复名誉、待遇之事。

  1978年,粉碎“四人帮”不久,姜老关于编辑出版中国百科全书的建议,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内部简报上登出,并得到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主管思想文化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同志的大力支持。于是,这项前所未有的工作由此迅速展开。

  这年春,中央召开了科学大会,发出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角。《中国大百科全书》就以“开放大学”的形式,迎合了社会的呼声,受到了广泛欢迎。

  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未采用国际通行的按字母顺序编排的惯例,而是按学科编排。如《天文卷》、《法学卷》、《外国文学卷》(上、下)等等。每卷独立成科,一卷在手就是一门学科内容的综合。同时又因具备工具书的功能,便于检索。每一独立的单位不是辞条,而是条目,因此比一般的工具书更加丰富。所以,在职工作、自学成才的人都适合,非常实用。

  姜老作为中国百科事业的开创者和实际领导者,以及他在学术、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丰富经验,受到很多人的尊敬,具有极高的知名度。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姜老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而非一位严板的领导。

  到社工作的一天中午,我正在整理上午全社总结大会的简报。这时,办公室的门被轻轻地推开,姜老在女儿姜妮娜大姐的搀扶下走了进来。

  见此情景,社长助理吴江江急忙起身迎接,并介绍道:“姜老,这是新来的小高”。

  听了江江的介绍,姜老并未看我,继续望着江江,一脸严肃地反问:“怎么是小高,应该叫大高,他比你都高”。

  这一反问的确有点出人意料,引得我不禁笑出了声。事后,我为自己的失态而后悔。可说实话,如此位高却亲民的领导真不多见,他带给我的不是威严,而是亲切、自然,更是一份厚爱和激励。

  姜老正是以这种亲情,团结了一大批从事中国的百科事业的专门人才。理发室师傅的孩子患有精神疾病,正好大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公子也有这种病。但他们夫妇精心照顾,儿子的病情得到改善。于是,姜老主动带上理发师傅,去杨戴二位先生家讨教,寻求帮助。

  张焕宇曾在姜老身边工作多年,深受姜老信任。但张焕宇办婚礼时未敢惊动,觉得姜老年事已高,社会工作繁忙,不忍劳其大驾。然而,让张焕宇吃惊的是,就在婚礼当天一大早,姜老和老伴就来到了张家,并表示要为他们做证婚人。这让焕宇夫妇大受感动。

  百科初创,人才奇缺,在学术界也议论纷纷,认为出版时机不到。为此,姜老利用国家拨乱反正的大好时机,把一大批在历次运动中挨整、受迫害,或受到不公正处理,已获平反的同志,吸收到编辑队伍中来。我的同事李任,是北大的在校生,反右时被发配,平反时已是中年。副总编辑金常政是著名的俄语翻译,也在“反右”中落马,在工厂劳动改造……张友渔、于光远等老领导,也刚从挨整中平反,尚待恢复工作。

  姜老把这些同志都请来百科,迅速充实百科全书的编辑力量,并且锻炼了一批百科编辑人才。如金常政副总编,已成为享誉世界的百科全书编辑权威,出版了《百科全书编辑学》等一系列专著,提出了“百科意识”等编辑思想。

  面对学界对编写百科全书的质疑,姜老苦口婆心地反复进行解释,求得理解和支持。这当中,生物学家贝时璋,桥梁专家茅以升等先生的意见比较有代表性。为此,姜老亲自上门看望,以诚相待,从开启民智,民族复兴的大局出发,求得他们的理解。同时,针对科学家提出的问题,采取了必要的措施加以避免和解决。

  当时的总编委会参考苏联模式,由一位中央政治局委员任主任,吸纳各学科的权威人士组成。我在为会议做记录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亲耳聆听了大科学家们的交锋。其中,钱学森的严谨、直接的科学态度;张友渔的领导兼学者的深思熟虑;于光远的博学、睿智;严济慈、周培源的学术修养、高深造诣……无不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样高水平的学术交锋,恐怕一个人的一生也难碰上几次,以致深刻、持久地影响着我。正是在这样的碰撞、交流中,编委们逐渐达成了共识,集中精力于百科全书的编辑事业。

  1986年春天,“文革”结束后的第一次全国书展在历史博物馆隆重举办,受到全社会的热烈欢迎。书展期间,还举办了系列报告会,其中也包括关于《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专场。那是一个上午,姜老、金常政同志分别做报告。当时的姜老已经视力很弱,我扶着他小心翼翼地走上舞台,在会议桌前落座。

  报告会开始,此时的姜老犹如一位临阵指挥的老将,气定神闲,运筹帷幄,娓娓道来。

  姜老回顾了中国编纂类书的历史,介绍了西方编辑出版百科全书的情况,特别提到法国文化启蒙学者狄德罗,以编写百科全书为武器,系统总结新兴资产阶级的科学思想,以此向封建落后的社会形态发起进攻。强调了在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百科全书所具有的不可替代作用。

  那年的冬天,姜老被检查出了癌症,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此时的他,已改任顾问,退居二线。

  一天午后,姜老从医院看完病后来社里,我闻声过去照料。只见他坐在窗前的藤椅里,冬日的夕阳照在他的脸上,显得那么无力、虚弱。姜老虽然还是那么沉稳,但内心好似难以平静。

  见我进来,姜老并未打招呼,象是自语,又象是对我说:“不让我编百科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原来,在姜老的心中,百科事业比他的生命还重要!可见他对这项事业的热爱和投入,这是一份无以言表的挚爱!这是源于他对世界百科全书价值的认识,更源于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份情怀啊!

  记得姜老有一次聊天时忽然对我说:“你要做一个普通人,为普通人服务。”此话听来平常,实际代表了他对我的期待,也是他的人生写照。当他知道我住金台路时,就随口讲起了“金台夕照”的典故。一位大学者,居然对我住的地方这么了解,这连我自己也还没做到呢!

  那年的冬天特别的冷,也特别的长。姜老终于未能见到新的春天,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姜老去世了。不久,我也离开了百科。作为对姜老的回报,我发起并参与组织了《长城百科全书》的编写工程,为百科家族增添了专题百科这一新成员。以后又出版了《燕京八景》一书,从事了文史、民俗的研究。多年来,我在北京电视台《北京您早》栏目,连续16年介绍二十四节气,参与了京城许多大型庙会、文化活动的策划、组织,把节日、节气活动送进学校、社区、军营、敬老院、文化馆、商场……与此同时,还出版了十余部介绍非遗和民俗的专著,实践着姜老的嘱咐,以此来回报姜老对我的言传身教,努力争取活成姜老的样子。

  2023年9月18日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生活感悟

查看更多生活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