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是一件最平常也是最幸福的事情。
多年前和小朋友一起看“麦兜”,记得麦兜立下了“做校长,收了学费就去吃各种火锅”的志愿,而老师夸他“麦兜你终于找到生命的真谛了!”——小朋友看得哈哈大笑。
而我,细细听见了麦太的一句话:“妈妈在外面其实也不是一头成功的母猪,我每天四处奔波从早到晚,回到家,最开心最开心的就是能做一顿好吃的,看着你吃的样子,这个是我能够给你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幸福。”
小朋友乐呵于麦兜的小梦想,麦太帮我道出生活真谛——一家人每天团在一起吃吃喝喝,是何等幸福。
01
还记得曾经热播的一部电视剧《以家人之名》,剧情新颖有趣,尤其是家人之间的亲情描绘格外甜蜜温馨。
在前段剧集里,有很多一家人围坐桌前吃饭的情景。
镜头里的饭菜看起来色香味俱全,而正是这些餐桌上的饭菜,一下让家庭的温馨感溢出屏幕。
凌霄、贺子秋、李尖尖,这三个没有血缘关系、在原生家庭还遭遇过伤痛,正是因为中国好爸爸李海潮的倾力付出、全心照顾聚在一起成为了兄妹。那些刻意描绘出的李爸每天起早贪黑地照顾孩子们起居的画面看着叫人多感动,而为孩子们煎荷包蛋、下葱油面、做糖醋排骨等细节更是热气腾腾地氤氲到观众的心里。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谁说不是呢?
02
岁月流连,一天又一天的烟火日子里,我不知从何时起,开始与厨房的油盐酱醋碗碟刀叉结下不解之缘,与烧煮煎炸焖烤炒蒸各种手艺切磋琢磨。
刚开始还是个厨房小白的我,随时随地跟大师们讨教学艺。
第一次做红烧肉,老妈从肉的切法、油温的高低、盐糖酱油搁的时和量,手把手教来;
第一次烧鸡,同事梅姐从宰、洗、烧一条龙传授于我,我记住了烧菜最忌一次性加很多水,那样的菜没有灵魂,水呢要一点一点的分次加;
第一次做秋葵,冬梅姐将简单过程细细演示给我,我知道了最后泼的油用花椒炸一下才有香味;
第一次做土豆烧牛肉,尚玉姐教我牛肉先焯水,再加油、调料炒制后小火慢炖,炖烂后捞出牛肉,用这牛肉汤汁烧土豆,最后才将牛肉、土豆烩到一块,否则牛肉的鲜气就都给土豆吸走了。
第一次学做蛋糕,蝶浓妹子更是把我请到了她家,从打发蛋液到最后奶油裱花全套细细传授于我,三个多小时啊……
而情景最丰富的当数第一次做南瓜饼。
我们有冬至吃南瓜饼的习俗。当冬至的那天得着村里一位奶奶暖心馈赠的南瓜后,办公室里的宛老师、石老师很热心地告诉我怎么做,特意叮嘱我,把南瓜蒸熟后和面时,千万不能加水;
而后买糯米面粉,老板是同事季老师的大舅子,得知我是第一次做南瓜饼,也告诉我和面千万别加水,面粉要一点一点地加;
然后到三舅家吃晚饭,老人家又一次嘱咐我别加水,如果南瓜蒸得太烂,可以用纱布攒着挤出多余的汁水……
最后在这三千万的嘱咐下,南瓜饼首战告捷。我还加了豆沙馅儿,点缀了几粒黑芝麻,凑齐了色香味。
而今,一路摸滚打爬走过来,我也终于成功地在自家厨房里打下一片江山。
每日的买洗切煮一番战斗之后,在饭桌上整齐摆上几个菜,再看一家人敞开肚皮稀里呼噜下肚,唠嗑唠嗑生活各种琐碎,那份满足是“家”这个词给我最好的安慰。
03
庚子鼠年的开篇,一直匆忙赶路的我们被按下了暂停键。逆行的医护,坚守的民警,四面八方的驰援者,不舍昼夜的建设者,不辞辛劳的快递小哥,兢兢业业的社区工作者,还有每个遵守规定、严防死守的普通人……14亿中国人都在自己的角色里认真地谱写了一篇波澜壮阔的抗疫史诗。
微博、抖音、微信各大媒体里,还活跃着一群平常如你我的人,在厨房里挥刀舞铲,与面粉语,与鸡蛋言,与烤箱握手,与蒸锅相拥。
每天都是从侍弄早餐开始。国民暖心医生张文宏告知大家健康早餐就得有肉、蛋、奶,咱根深蒂固吃了半辈子的稀饭,它没有营养!好吧,换。
西红柿、蛋、面糊扒拉成疙瘩汤;
西红柿炒鸡蛋或雪菜肉丝,下面作浇头;
中饭,这是重头戏。什么菜有难度、费时间的,就盘它!
冬日暖阳下的午后,各种考验技术含量的下午茶,引来各路大神切磋。
还记得那时候,除了口罩,每家急屯的还有面粉,而买酵母更需要以刘备拜访诸葛的虔诚与坚持,三顾超市——通常还不得。
馒头、花卷、包子、发糕这些中式发酵点心已然没有难度。
炸炸油条、麻花也不妨试一试。
什么鸡排、薯条、上校鸡块,也不在话下。不提加盟费的话似乎摆个摊儿卖快餐也不是太难的事。
然后最让人吐槽的揉面揉到手抽筋的烤面包、搓木薯丸子搓到怀疑人生的珍珠奶茶,也都轮番上阵。
现在,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日月,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山河无恙,现在我更懂得每一个平凡日子后的不易,也更珍惜这每一个买菜、做饭、吃饭的寻常生活。
一箪食,一瓢饮,一日三餐,一年四季。
在时间的更替交叠中,在一饭一蔬间,我学会了感受幸福与美,懂得了珍惜与释怀,我也找到了热爱生活的一万种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