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摄影闹笑话
6年前,看到网络上的小文章配上图片更加精美,这让我萌生了拍照为自己文章插图的想法。
拿着姨父给的旧相机,我把使用说明书看了又看,光圈、快门、感光度及它们的关系,搞得我云里雾里,每次参加市摄协的拍摄活动时,都是姨父帮我设置参数。
区作家协会采风,我兴高采烈地带上相机,巴山石头和西北望看到我脖子上挂了一部相机,惊讶地说:“你还会照相了呢!”我纠正说:“是摄影。”他们相互对视一下,说:“对,是摄影。”后来有人喊我照相,他们马上纠正:“是摄影,不是照相。”很长一段时间,这句话成了文友们取笑的话题。
我买来摄影教材和杂志自学。这些教科书读起来枯燥无味,晦涩难懂,远没有散文那样悦心,翻看几页后便束之高阁了。
几年后,我随领导外出考察旅游业,中午我对着湖光山色拍个不停。接待单位的领导以为碰到了“摄影知音”,饶有兴趣地看我拍照,不料他一脸吃惊,像看外星人似地盯着我,不解地问:“这么强的光,你感光度怎么调到1000多啊?”感光度是最基本的设置,越低越好,室外一般设置100。我不懂这些常识,一时语塞,顿时脸红耳热……只好翻出摄影书刊,恶补摄影知识。
2019年8月,约定去新疆旅行,大女儿把她的新相机给了我。为了不被人笑话,我临时抱佛脚,收藏了拍摄新疆风光的教案,就像考试前准备答案一样。可是,到了新疆,根本来不及“以样画葫芦”,而是对着美丽的草原、戈壁、天池、人文一路狂拍,照片发朋友圈后,大女儿留言说:“你用得来相机了。”
我不知这句话是不是鼓励,倔犟的性格让我执拗起来,学一行钻一行。很长一段时间,我坚定地看书、强记、勤练,常挂着相机拍超市、餐厅、小摊的员工,还经常约上摄友倩哥、向哥、何哥一起出去拍照。他们的一些点拨,虽然是只言片语,却胜过书上的理论知识。
摄影是个辛苦活儿
拍摄是很辛苦的活儿,要到处去采风,起早贪黑、忍饥挨饿是我们摄影人的生活常态。
只要有拍摄,我说走就走。无论是较远的宣汉巴山大峡谷、万源八台山、大竹五峰山,还是较近的地方如凤凰山、雷音铺、鹿鼎寨、州河、塔沱、河市芦苇地等,每次起早贪黑拍完回家都是晚上9点多了,又累又饿,匆忙刨过饭,又守在电脑前筛选照片,经常干到深更半夜。
听摄友说洋烈州河的云雾很漂亮,我去过4次却没拍成。前不久,约上倩哥、建新去拍洋烈的平流雾。
宣汉洋烈是按川东民居特色打造的新村综合体,临河而建,被称为洋烈水乡,离达州城17公里。我们凌晨4点多起床,赶到目的地时天还没亮。只见路灯懒洋洋地发着光,洋烈笼罩在朦胧的夜色中。由于起得早,我睡眼惺忪,辨不清方向,盲人摸象般跟随着他们往山上爬。山里森林黝黑,天上星星稀疏,我有些心虚,如果不是3人同行,断不敢行走这深山老林。这时,森林里吹来一股寒风,冷得打寒颤。
在观景台架起脚架,晨曦慢慢拉开帷幕,微光洒在山谷里,出现一片“白雾”。我们以为是平流云,兴奋异常。平流云不是什么时候都能碰上的,它是因温差水面上形成的奇异现象,那飘动的雾流宛如一层柔软而平滑的液体,紧贴河面游动。可是,再仔细看时,才发现那“白雾”不是平流云,而是被晨光反射的洋烈河面,河上连飘逸的散雾都没有。
摄影就是这样,即便看了天气预报,也无法确保云海、日出、彩霞如约而来。天气总是波谲云诡,奇异天象就像跟你捉迷藏似的,我们很多次在主城区周围山顶蹲守日落和晚霞,都是白跑路。
拍摄不仅辛苦,还很危险。拍渠县凤凰村油菜基地,山岭上修建了观景台,但是观景台旁边的树木、芦苇、荆棘高过人头,挡住了镜头的视野。我每次都要穿过缠绕的藤蔓、茅草、蒺藜,手脚并用开辟道路,钻进一块小空地拍摄,稍不小心就要被绊倒。拍完出来,衣裤、鞋子粘满枯叶草籽,手和脸还被挂破皮……
在32层高的高楼上拍达川区三里坪环形人行天桥,我们不仅要爬墙翻窗,还要尽可能地避开楼栋的摭挡物,把脚架伸出窗外,相机悬于空中。这是高难度动作,拍摄时扭着身子向外倾斜,特别危险,拍完翻墙出来,我的裤档险被围墙上的铁丝网和尖刃刺破。
朋友圈记录“摄影志”
朋友圈是微信社交平台,在里面写文字省事省稿纸。每完成一次拍摄,我总要把喜欢的照片分享到朋友圈,然后配上文字,这是我定义的公开日志。
摄影是记录,这样的记录串成了人生的脚印,那些图片和文字就是记忆的储存库。人到暮年,当翻开朋友圈的照片和文字时,拍摄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
秋冬之交,我们漫步莲花湖畔,花开依然艳丽,我拍了一组花卉,在朋友圈写道:“秋韵冬藏,就当把秋色藏于冬吧,让斑斓暖了冬的心。”
南方的城市很少看到飞雪。去年腊月,清晨起来,城市上空纷纷扬扬下着大雪,我惊喜地叫上建新、川哥向三里古街飞奔而去。那里有巴人历史文化馆、后照馆,这些仿古建筑从建成后还没有下一场雪,倘若能拍得一组雪景图,一定是稀罕而珍贵的作品。我唯恐这场雪停下,唯恐被人抢先拍了,下车后背起相机就朝后照馆逛奔,就连凛冽的寒风都能听到我急促的呼吸声……
拍完古建筑后,突然想起正是民工返乡过年的时候,我们顾不得吃午饭,毫不犹豫地朝火车站赶去,站在广场顶着风雪抓拍出站口游子们匆匆归家的情景。我在这组图片上配上文字:“……千里迢迢,步履匆匆,只为那份乡音故土,那份血脉亲情。”
疫情3年,许多农民工没有回家过年了,去年底归乡的人特别多,特意去乡场拍了一组《年味》。我在朋友圈写道:“街上赶集的人水泄不通,有买春联买红灯笼的,有买鞭炮买烟花的,有背着背篼开着摩托购年货的,热热闹闹。3年封控,阻断了人们回家的路,阻断不了他们思乡的情绪……”
拍摄是一种快乐,拍摄后写下一段文字,何尝不也是一种快乐呢?朋友圈的摄影志,是我摄影路上的故事和回忆。
传播美是摄影的意义
故土永远拍不够,故土永远拍不完。清代诗人王国维说:“一切景物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故土的一山一水都寄托我们的情感,春夏秋冬的更替,日新月异的发展,都是拍不完的主题。我经常奔走于熟悉的山水之间,在摄影中追逐生活的光影。
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国摄影师Kelsey Maggert说:“真正的摄影师,就是在垃圾堆里,都能拍出惊艳大片。”这些话让我立志拍摄本土风光和人文生态。
清晨或者傍晚,当站在雷音铺山顶眺望远方时,远山近景形成浓淡不一的丰富层次,犹如一张水墨画晕染开来;寒冬腊月大雪纷飞,当爬上铁山看到漫山遍野银装素裹时,感叹江山如此多娇;下乡或是回到老家,当看到村落里老人佝偻着背坐在石磴上凝视远方,身旁只有一只狗时,你的心头会涌起万般滋味;雨后的城市,霓虹灯倒映在雨水之中,灯影摇曳,给人梦幻迷离的感觉……
身边处处都有拍的,拍摄处处都有故事,没有故事的摄影作品是没有情感的。正如杨品、李柏秋编著的《数码摄影技巧》说:“一张缺乏情感的自然相片,无疑是缺乏灵魂的。”
生活何尝不是一门美学呢?无论你生活在城市或是农村,只要你热爱生活,以一颗善良的心爱着这片土地,总有让你发现美的瞬间,让你有一种用相机或笔表现它的欲望和激情。当你举起相机,发现古街白发老人的淡定、岸边小孩的天真、树叶上那晶莹透亮的水珠、逆光下那嫩绿闪亮的柳芽,都令人心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摄影作品常被报刊登载,还入选一些主题摄影作品展。最让我兴奋的是,2021年秋在莲花湖拍摄的一幅《民兵护湖队》被四川省河长制办公室征集为纪念邮票。
传播家乡的美,记录生活的这座城市之美,这是我摄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