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武斌:蓬莱阁上苏公祠

作者:李楚文   发表于:
浏览:164次    字数:2457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45篇,  月稿:0

  今年9月5日,来到蓬莱和许多人一样,想登蓬莱阁和观海市蜃楼。也和许多人一样,未能得偿所愿看到海市蜃楼。

  登上海边的砾石形成的丹崖山,就是神仙居住地方我国四大名楼之一的蓬莱阁,它建于宋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八仙过海的故事在蓬莱及其这片海域广为传播。从蓬莱阁的下面东侧,沿一条小径而上。巷子虽窄但石板路闪着光,说明被岁月打磨了很久,小巷有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走完这段小巷,眼前瞬间开阔,黄海就在前方。视线越过田横山前那块跃入海面的红石,渤海进入眼帘。转过身,苏公祠突显在眼前,它是用来纪念苏轼的。我千里迢迢从苏轼的故乡四川赶来,在这里遇见了纪念他的祠,我追随着他的足迹。在蓬莱,在人间仙境的地方,与自己心中偶像穿越时空的相遇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苏轼一生挫折不断,贬谪多次。蓬莱成为苏轼的避风港,这是苏轼之幸,更是蓬莱之福分。“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故乡在苏轼光芒的掩盖下黯然失色,蓬莱因为迎来苏轼而变得熠熠生辉。1085年秋天,蓬莱阁建成后的24年,苏轼来了。苏轼在摆脱了“乌台诗案”的影响,结束了黄州的近五年流放生涯准备赴任汝州,随即又经历丧子之痛,准备远离政治纷争在常州终老的时候,宋哲宗继位后朝廷想起了这位忠心耿耿的老臣,于是乎苏轼以朝奉郎的身份来到蓬莱登州府所在地蓬莱。此时苏轼因为黄州变成了苏东坡,他的文学修养因为《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一系列词作等达到人生巅峰。他也像所有人一样,来蓬莱之前就想起了海市蜃楼,“想见之罘观海市,绛宫明灭在蓬莱”。一个政治上极度失意的人在刚看到一道曙光的时候,他渴望看到传说中海市蜃楼,以慰藉自己失落已久的心。这是一个落魄文人的简单渴求,这是一个失意政治家的朴素要求,也是一个刚刚获得新生老人的心灵诉求。蓬莱竟让他如愿以偿。

  苏轼知登州,只有短短的五日,朝廷以礼部郎中召他回汴京。当然他还是要等待新任知府的到来,前前后后在蓬莱待了二十天左右。而且在等待新任知府的间隙,他看到了梦寐以求的海市蜃楼,“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时令已到秋天,而海市蜃楼多出现在夏季,并且转瞬即逝,此时节出现本已极为罕见。巨大的惊喜突然出现,千载难逢的幻景让极度失望的苏轼遇见。他欢呼雀跃,痛苦心灵得到些许慰藉。人生身处逆境总是暂时的,整装再出发时不我待。

  走下蓬莱阁,经过“丹崖仙境”牌坊,大笑几声穿越“显灵”门,返回到“人间蓬莱”牌坊。我们欢呼重新回到人间之时,经常忽略牌坊的名字是从苏轼的诗文和书法作品中截取的四个字。苏轼对于蓬莱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短短的二十天左右闲适而淡然的生活,苏轼还是为朝廷和百姓做了两件事,谨慎履行自己登州知州军政兼管的职责。

  苏轼初到蓬莱,深入了解民情,“入境问农,首见父老”,得出“地瘠民贫”的结论。“地瘠”是自然因素造成的,蓬莱海边是红色的砾岩,土地的肥力自然很弱。收成不足导致“民贫”,依然可以“靠海吃海”。这是苏轼疑惑的。我们伟大诗人苏轼以政治家的眼光找到了原因。原因之一朝廷已经与辽的关系特别紧张,故加强海防。蓬莱北靠近辽国,北宋朝廷在丹崖山内侧设立国家水军基地刀鱼寨,于是乎渔民无法自由在海上打鱼。原因之二王安石变法的新政“榷盐”制度,灶户生产的盐低价售卖给官府,官府高价卖出。“盐积不散,有入无出”。灶户失业,百姓吃不起盐,官府里的盐堆积如山,商贾不至。这两个原因导致“民贫”。

  “榷盐”制度的弊端,苏轼向皇帝上书《乞罢登莱榷盐状》。他首先肯定“榷盐”制度的好处,但考虑到登州及邻地近海偏僻、地瘠民贫的特殊情况,一律实行的“榷盐”政策,不仅加重了百姓的贫苦,而且对国家财政收入亦有害无益,当地人吃不起盐,导致体弱多病。因此提议仿照以前“谨正盐筴”之策,“先罢登莱两州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盐税”。登州父老感念苏轼,以怀念之情报答了他,“五日知登州,千载苏公祠”。

  苏轼无法解决渔民无法自由在海上打鱼谋生的问题。苏轼是朝廷的知州,北宋面临不仅是辽国和西夏的威胁,他必须考虑国家的安全。只有国家安全了,百姓富足才有意义。苏轼热爱自己的国家,他在十六年前的密州(现诸城)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反映了他保家卫国的情怀。如今辽国的威胁愈发明显,他不敢有一丝马虎。苏轼开始考察登州的海防,刀鱼寨海防久无战事,守卫松懈,并且随意抽调,略显废弛。针对登州“地近北虏,号为极边”的险要形势,他建议加强海防,反对轻易抽调兵力到别处屯驻的麻痹轻敌作法。他向朝廷上书《登州召还议水军状》,这是政治家苏轼的敏锐感觉。他考察登州的海防前缘—砣矶岛,认为敌船以这些岛屿作为掩体,在风力合适的条件下瞬间可兵临城下。这是一个北宋官员的初衷和初心。

  苏轼做的这两件事,充分体现了他为民解难,为国分忧的情怀。可以说苏轼的一生,宦海浮沉,跌宕起伏,但他总通过美食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苏轼在砣矶岛考察海防的时候,见到渔民捕捞鲍鱼,在品尝这道人间美味后,挥毫写下《鳆鱼行》。鳆鱼,现在所说的鲍鱼。苏轼夸张地形容捕捞时节的劳动场景,“舶船跋浪鼋鼍震,长镵铲处崖谷倒”。他赞誉鲍鱼美味 “登州所出,其味珍绝”。他对美食的热爱,就是积极生活的态度,表明他乐观豁达的处世哲学。苏轼发明美食凉拌藕丝、江鱼竹笋、东坡肉、烤羊脊骨等等,正是他一次次与生活握手。花不是一直开,但一直有花开。

  二十日左右的登州生活,他作为政治家、文学家和美食家的才华展露无余。苏轼与对待自己极度不公的朝廷真正握手,蓬莱在他人生的驿站中闪动着耀眼的光彩。他诵唱着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到蓬莱,又满怀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回归北宋的权利中心汴京。党争带给他的是更加坎坷的十六年,他是唱着凄凉的人生暮曲走完剩下的路,但他留给世界的财富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并将一直持续下去。

  到蓬莱登上蓬莱阁是我之幸事,跨越时空与苏轼在这里重逢亦是我之幸事,充分弥补我未能目睹海市蜃楼的缺憾。

  武斌2023年10月14日于成都家中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