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散文||走进南翔

作者:王琼   发表于:
浏览:85次    字数:466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01篇,  月稿:0

  在上海,南翔无疑是离市中心最近的一个古镇了。无论是坐地铁11号线,还是开车走有“中国大陆第一条高速公路”之称的沪嘉高速公路,也就十多公里的路程。由于交通便捷,地铁、自驾、公交等四通八达,有的年轻人甚至骑助动车、自行车、共享单车参观南翔古镇,有的老年人参观古镇更喜欢逛逛古猗园,总能在古镇上走走、吃吃、逛逛,呆上一天。无论是否节假日,古镇上的人一直很多,人气一直很旺。

  南翔古镇地处上海西北部,隶属于嘉定区,也属于嘉定、普陀、宝山三区的接壤地区。南翔古镇之名,源自一对白鹤南翔的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南翔这里还是一片农田的荒凉乡村。一对从北方飞来的白鹤,经常在这片农田的一块石条上驻足歇歇。一个和尚看到后,认为石条与佛有缘,此乃佛地,就开始在石条处化缘筹款建造佛寺。说来也巧,只要白鹤飞到哪里,那里的人就会来献款随缘、捐资捐物,寺院很快就建了起来。寺院建好了,两只白鹤也向南飞走了。后人为了纪念这对南飞的白鹤,就把这座佛寺取名为白鹤南翔寺。白鹤南翔寺建好后,香火一直很旺,也形成了周围集市,甚至一度成为嘉定地区最为繁华的场镇。后来,因寺而兴的临时集市 ,也逐步发展成为人员稳定集中居住经商的固定集镇。集镇也以此寺为名,取名南翔。

  走进南翔古镇,最醒目的莫过于那对堪称上海古塔中的“老寿星”的砖塔了。这两个砖塔也是我国砖塔中的珍品。据记载,南朝梁天监四年,白鹤南翔寺建成后,又建成了这对砖塔。原建在白鹤南翔寺山门内两侧,也就是原来的白鹤南翔寺是建在现在砖塔的位置。尽管宋理宗赵昀赐题“南翔寺”匾额,清朝康熙皇帝也赐题“云翔寺”匾额,佛寺几经更名但香火旺盛,可惜数度天灾人祸,寺庙终于毁损殆尽。只留下这对砖塔,像两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飘摇的历史长河中,俯视着人间,向世人诉说着古寺、古镇的波澜起伏、前生今世。砖塔不远处、现在看到的“留云禅寺”,重建于2004年,寺名源于上海南市区动迁的留云寺。留云寺以唐风重建。在江南地区,完整的唐风寺庙,还是第一座,也吸引着远近游客香客慕名而来,门庭若市。

  走进南翔古镇,除了砖塔、留云寺闻名遐迩,一大一小两座江南园林也蜚声沪上。大的叫古猗园,小的叫檀园。这一大一小两座园林,也皆为传奇,故事颇多。

  几经改建扩建后的古猗园占地有130多亩,与市 中心的豫园、松江的醉白池、嘉定的秋霞圃、青浦的曲水园齐名,是上海五大古典园林之一,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从沪宜公路218号的南门走进古猗园,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古色古香、布局精致,树木、藤竹、花草错落有致,怪石嶙峋,鸟语花香,令人爽心悦目、耳目一新。

  古猗园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名“猗园”,取自《诗经》中“绿竹猗猗”一词,颇具诗情画意。清朝乾隆十一年,更名为“古猗园”。园内东南角,还辟有一方青清园,以竹造景,假山竹林,颇为幽静。园中还建造了荷风竹露亭、君子堂、翠霭楼等,衬托“绿竹猗猗”之意。

  每年有两个季节,我总会带着家人来古猗园走走。一个是荷花盛开的盛夏季节。每年夏天,古猗园都会举办盛大荷花展。古猗园荷池中轻风摇曳的荷花,再加上荷花展上展出的几十种荷花,琳琅满目,这里似乎成了一个各种各样荷花争奇斗艳的世界。

  在薄雾缭绕中,欣赏荷花、拍摄荷花,不失为夏日之静心雅事,令人心境平静,无视炎热。另一个是深秋时节枫叶红了的时候。古猗园里的一棵棵枫叶红了,给这座江南著名古典园林增添了深秋的美丽。此时赏枫,如同赏花,一枝一叶总关情,别有情趣。不是说只有古猗园有红枫可赏,而是古猗园的亭台楼阁、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假山竹林衬托着江南秋日的红枫,令人心旷神怡,如入仙境,别有雅致,这里自然成了深秋赏枫胜地了。

  南翔古镇,除了大名鼎鼎的古猗园,其实檀园的名气也不小。檀园,是出生于南翔古镇的明代文学家、画家李流芳的私家园林。因李流芳号“檀园”而得名。走进古镇混堂弄5号的檀园,一个葫芦形的水池居于园中,厅堂环立,亭台楼阁,精雕细琢,曲廊通幽,一幅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盛景图。李流芳出生于南翔古镇一个殷实的官宦之家,与唐时升、娄坚、程家燧合称“嘉定四先生”,并为翘楚。明朝万历三十四年,32岁的李流芳中举,后又两度赴京参加殿试皆不第。于是回到家乡南翔古镇,建造檀园,隐迹乡间,绝意仕途。

  李流芳有“明末大才子”之称,不但喜欢画画,热爱山水,擅长山水画,而且爱作诗,常常畅游痛饮,吟咏诗句,留下的二百八十多首诗,诗风高雅,意境幽远,情感细腻,寄诗于情。李流芳最喜欢杭州西湖风光,一年中总要在西湖中逗留数月,游历山水,吟诗作画,甚至在晚年时举家迁往西湖。因为是杭州萧山人的缘故,我竟然在李流芳诗词中还读到了关于“萧山”的故事,亲切感油然而生。这篇出自李流芳之手题为《莼羹歌》颇长的杂言诗,其中写道:“怪我生长居江东,不识江东莼菜美。今年四月来西湖,西湖莼生满湖水。朝朝暮暮来采莼,西湖城中无一人。西湖莼菜萧山卖,千担万担湘湖滨……”这里,不但有西湖和莼菜,而且更有萧山和湘湖。在那个交通还不发达的年代,可见这位诗人画家对杭州以及萧山是何等的熟悉了。就像李流芳檀园是江南小众的私家园林一样,李流芳的诗画虽然不及李白、唐伯虎等大家名家,但其诗画在江南地区的名气的确不小。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诗,信手拈来、随心所欲的画,令人记忆犹新、叹为观止。走进檀园,参观其私家园林中展出的李流芳诗画,你会对这位明代诗画名家肃然起敬、刮目相看。

  走进南翔古镇,说起古镇名人,明代诗画名家李流芳自然位在其中。而清代,著名书画家、竹刻家周颢也颇有名气。周颢除了喜欢画画、画竹,风枝雨叶,栩栩如生,所画的墨竹造诣颇深,他更喜欢像画竹一样地刻竹。除了擅长采用阴刻技法雕得相当深陷,入木三分,再在深陷部位浅雕局部纹饰,名为“陷地深刻”,真是用心用情,专心致志。尽管周颢雕刻的笔筒、臂搁传世颇多,但在各地的拍卖中行情一直看好,价格不菲,竞价在五、六十万以上,堪称价值连城。周颢出生贫寒,自幼修习书画,后又从业镌刻,但不委身画工雕匠之流,更是致力于竹刻,自成一体,成为名家。周颢不但喜欢画竹、刻竹,而且更喜欢喝酒,到了晚年仍豪饮不减。但是,这位好酒的南翔画家、竹刻家,在那个年代,竟然长寿地活到88岁,这不但甚为罕见,在南翔当地,更传为美谈。

  走进南翔古镇,说起古镇名人,自然也少不了中国近现代中国画家、山水画家、教育家陆俨少先生。在南翔古镇,我曾四处寻觅陆俨少先生的足迹,但未曾找到陆俨少先生的故居或者纪念馆。但在不远的嘉定古镇,却有一座“陆俨少艺术院”。这座以陆俨少先生名字命名的艺术院,不但陈列着陆俨少先生的书画原作、文房遗物和部分艺术活动照片、手稿、画册,还有书法碑廊、学术报告厅等,占地6.5亩,与宋代孔庙、法华塔、明代园林秋霞圃,构成了嘉定古镇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陆俨少先生的画,以大量留白、墨块,开创了当代中国画坛新的旗帜,与李可染一起,被誉为“北李南陆”。

  江南古镇,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著名画家。像松江古镇的董其昌,青浦朱家角古镇的丁聪、程十发等。风景秀美的南翔古镇诞生了“中国20世纪杰出的画家”“杰出的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先生,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无桥不江南,无桥不古镇。走进江南古镇、沪郊古镇,似乎都有着惊人相似的一幕,就是:古镇常常依河而建,依河发展。两河相交十字河口、十字街口的古石桥,常常是古镇的中心。走进南翔古镇,似乎也是如此。南北向的横沥河与东西向的走马塘相交,两条河流的两岸,就是有名的南翔古镇老街了。站在古镇中心的太平桥上,两边分别是吉利桥和隆兴桥。三桥相邻,呈八字形,当地人也称三桥为“八字桥”。因“八”谐音“发”,南翔当地人有“新年走三桥”以图吉利的习俗。每当农历新年,“走三桥”的百姓摩肩接踵,古镇热闹非凡。

  吉利桥的桥头还有一醒目建筑,上面写着“观棹”两字和一块书有“太平竞渡”字样的石碑,并建有一个半孤形小亭,亭前有一副对联:龙舟竞渡吊先哲,棹歌欢唱遏流云。据传,“八一三”抗战前,这里也是南翔著名的民俗节日“太平竞渡”的场所。每年端午前后,繁华的南翔各商号分置各种色彩的龙舟,分东南西北中五个市场分区,分别装饰青龙、乌龙、绿龙、黄龙、紫金龙、白龙等,在八字桥水域进行龙船竞赛。端午那天,这里人头攒动,彩旗招展,百舟竞发,鼓乐震天。因为“八一三”抗战中,龙船被烧毁,所以龙船竞赛活动也就停止了。据史料记载,抗战时期,日军进攻南翔,最早占领了南翔火车站,并在街巷中进行惨无人道的扫荡,房屋几成废墟。日军攻入南翔后,这座在淞沪会战中战略地位较为突出的小城就此沦陷。在南翔,古猗园中还有一座“缺角亭”。古亭四角,唯独东北方向缺一角,意味着永远不能忘记日本侵略占领我东北的历史,以志国耻。取名“缺角亭”,告示后人居安思危,铭记历史。

  走进南翔古镇,除了参观古寺、古塔、古园,走一走古桥,自然必须尝一尝当地的小吃。南翔最有名的小吃,莫过于小笼包子了。南翔小笼原名“南翔大肉馒头”“南翔大馒头”,也称“南翔小笼包”,是南翔古镇的传统名产,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著称,是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制作技艺成功入选全国传统面食制作技艺。

  南翔小笼制作技艺诞生于清代同治十年,即1871年,馅料为秘制配方,制作技艺为师徒之间口口相传、薪火相传。走在南翔古镇上,南翔小笼店一家接一家,一家连一家。但是,吃口最好的有两家。一家是古猗园正门右侧的上海古猗园餐厅,还有一家是古镇西门人民街上的吾介小笼馆。我曾亲眼目睹过古猗园餐厅大厨制作南翔小笼,也曾多次尝过这家店制作的南翔小笼,的确名不虚传。对于南翔小笼,其新鲜的汁水是精髓。品尝南翔小笼,有“轻轻提,慢慢移,先开窗、后吸汤”之先后程序,颇为考究。而且提倡现做现吃,原笼上桌,吃的时候配伴香醋、姜丝,味道更为鲜美。

  如今,走进南翔古镇,游客来自四面八方,口味也各不相同。因此,古镇几条老街除了卖南翔小笼,各种各样的小吃一应俱全,烤的、炸的、煮的、蒸的,东北的、西北的,湖南的、湖北的,口味也来自四面八方,烟火气甚旺,唤起来自四面八方人们味蕾的记忆,满足来自四面八方人们食欲的需求。

  走进南翔古镇,在解放街260号,有一个可以免费参观的南翔历史文化陈列馆,分上下两层,分别展示着南翔古镇的建制沿革、历史进程、商业发展、氏族名流和民俗文化,不失为一个展示南翔古镇历史与文化、名人与民俗的重要窗口。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到,南翔古镇古名槎溪,这里风光风景秀丽,曾有“槎溪十八景”之说,包括博望仙槎、萧梁古寺、东林银杏、北园老桂、西院芙蓉、南坞屏梅、槎阜社灯、鹤湾渔艇、太平竞渡、天恩赏月、萧寺钟声、薛湾潮信、桂院占秋、鹓林消夏、止舫观鱼、平桥折柳、双塔晴夏、三槎霁雪等,令人叹为观止,仰慕不已。

  南翔古镇是一个千年古镇,与嘉定古镇、松江古镇、朱家角古镇齐名,也是上海四大历史名镇之一,历史上曾有“小小南翔赛苏城”之美誉。南翔不但是文化名镇,而且是商贸重镇、经济重镇。明朝隆庆、万历年间,这里是有名的布业集散中心,布市林立;清朝宣统初年,南翔借沪宁铁路修筑马路,南翔有大小商铺400多家,是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抗战时期,日军实行物资统制,禁运粮食,南翔地处江苏临近上海,有米行粮店130多家,有碾米厂10家,是著名粮食集散地和重要米市。

  走进千年南翔,走进历史名镇,走进文化古镇,走进商贸重镇……

  2023年10月15日写于上海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王琼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