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散文||我的高中时光

作者:冰馨诗玥   发表于:
浏览:74次    字数:4959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2篇,  月稿:0

  清明清明,结交亲朋。2023 年清明期间,我们原冶西高中第二班的部分同学,毕业四十多年第一次聚在一起。虽然像是在梦里重逢,但无疑是一次心情回归。

  这些同学欢聚一堂,白金文同学功不可没。和同学见面,虽然是我们早有的想法,但终因各种原由,未能实现。多亏同学霍显业在其学妹爱人的帮助下,首先联系上了同学白金文,热心的白金文多方努力,联系上了居住在县城的几个同学,才促成了这次活动的进行。

  回首从前,激情澎湃。久别的同学见面仿佛时光回到了过去,往事不断出现。短短的时间里闪过了无数画面,隐隐约约想起年轻时的情景,那些事好像发生过,又好像没有发生过,时而消失,时而出现。

  1975年4月至1977年7月,我们在冶西高中二班读书 。1975年4月,通过考试进入了高中,而在这之前县里高中都是以推荐方式招生的。相对来说,应该是通过考试招生公平一些。冶西是公社所在地村名,高中是公办学校,主要面向本公社34个大队招生,但也招有少数外公社的学生。

  冶西高中班坐落于村西数百米处,学校没有围墙校门,北面紧靠山根,南面是东西走向的一条便道,再往南是水渠和农田,东面是公社供销总店库房围墙,西面是野地,三面基本上是全开放的。一排砖混、土石结构的窑洞建筑坐北朝南,为学校办公室(兼老师宿舍)食堂和学生宿舍。一栋砖混结构坐南朝北的现代结构建筑为两个教室。学校吃水用水是到临近的公社附近取用。记得那口水井四季不枯,特别丰沛清甜。学校院内西北面,种有一块菜地,让学生从劳动中获得艰苦奋斗、自己动手的体验。教室西面平整出一个简易篮球场,南面一百多米处一座旱厕是后来修建的。基本设施是1973年开始修建,整个校园设施为初步建成时期。

  1974年上半年第一届学生开学。一届一个班,我们是第二届,全班55名同学,其中南坳公社3名,阳胜公社1名,其余都是本公社的。离家远的学生住校,离家不太远的学生跑校,中午带干粮,离家近的跑校生一日三餐回家吃饭。我属于离家不太远的学生,早晚在家吃饭,中午带干粮。

  朴实纯正的校风。“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遵循教育方针,贴近社会实践植入新的内容,让教育教学之树根深叶茂,四季常青。老师们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研究改进教学方法,一遍一遍地修改教案,一遍一遍试教试讲,想方设法提高我们的学业成绩。他们都十分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不管任何时候只要是请教学习的内容都是有问必答。当时学校里,有家的老师也都是两地分居,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丝毫不受影响。他们甘于清贫,忍受寂寞,辛勤耕耘着知识的沃土,挽起裤脚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

  一碗面汤的记忆。食堂的炊事员师傅霍大爷,每天中午,给老师和住校生们开过饭后,总要在煮面锅里加上一些水烧开后叫我们中午带干粮的跑校生喝。大冬天里,烤一烤自带的窝窝头,喝一碗霍大爷的面汤,心里暖暖的。霍大爷的好,霍大爷的一碗碗滚烫的面汤依然留在我们的心里。

  我成为一名高中生十分高兴。从进校门的那一刻起,一直沉浸在一种兴奋之中。我生长的村里,比较贫困,一个劳动日值几毛钱,父母亲起早贪黑在生产队地里劳动。那时,村里的人最高学历就是高中,许多人小学毕业家里就不让上学了,我上小学时村里同班同学12人,到了初中还有5人,到了高中只有2人,我是其中一个。能够上学,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心里觉得美好、荣耀。

  我上了十多年学,家里一直都没有钟表,公鸡的打鸣声就是当时的时钟,把握不好要么迟到要么提前好长时间到学校。夏天还好说,冬季母亲通常是天不亮起来给我做饭。尽管从我家到学校需要翻过一座大山、要过三条河,小跑三四十多分钟才能赶到。高中上学两年多天天按时到校,没有迟到过一次。

  开学一段时间的接触,同学们的情况都知道了。那时,新中国成立才二十多年,整个社会特别是农村都还不富裕,同学们的穿着打扮从表面上看好象区别不大,通俗地说“洋气”与“土气”、“富裕”与“贫穷”的区别不是很明显。家里有人在外上班的人家条件要好些。好一些的同学当中就是女同学有的围一块时尚的花围巾,有的男女同学穿着裁缝铺里做得相对体面一些的衣服,那时,好像穿套装成衣的人还没有。记得家里有自行车骑的人也只有那么几个。

  大部分同学都穿着家里母亲做的衣服,多半人平时也只能穿着哥哥姐姐替换下的洗得发白的衣服。有的不少人的衣服补着补丁,有的甚至还不是十分整洁,好在同学们谁也不会笑话谁。至少,我从来没有听到有人当面笑话我。那时候学生当中好像没有比吃比穿的风气,但上进心、比学习的意识,却谁都不敢小看谁,都在暗地里加油用劲向前向上。

  关于学业方面,那时,考试不多,也没有排榜论名次那种做法,但并不表明放任自流。注重提高实践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达到有红又专。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如饥似渴地接收着老师讲授的知识,全神贯注听讲,仔细做笔记,认真完成作业。在我的记忆里,每位老师讲课都很厉害,一次次令我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我迫不及待地吸收着那些知识要点,学会了分析总结、深度思考。

  现在回忆起来,非要说个好与不好的话,从开学一直到现在,住校生们在我心里留有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求知欲望、学习方法、理解能力、言谈举止、穿衣着装普遍要好些。我曾羡慕他们住到学校里,随时能向老师请教问题,同学之间朝夕相处,研究、探讨、切磋学习问题的机会更多。住校生的学习状态、学习环境、氛围相比之下要好一些。如今四十多年过去,回眸成长进步的历程,所有的同学都对社会事业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纯清的同学关系。当时男生和女生之间,有事说事,没事是不说话的。虽然想说话,可是不敢说。就是爱慕对方,也只能偷偷的用眼睛看看而已。我和女同桌,只是学习上的事说过有限的几句话,我们在同一张课桌上写作业,胳膊肘从来就没碰过,写作业时她的胳膊肘过了中线一点,我就赶快离开,我的胳膊肘过去一点,她就赶快离开。那时,男女同学走在路上遇见,最多打声招乎,多说几句话就紧张和害怕,如果男女同学两人相遇驻足说了一会话,让人知道,就好象做错了什么,是非常羞愧的。不象现在,中学生男女之间不但说话聊天,有的甚至还谈情说爱,似乎在心理上合法化、舆论上公开化了。

  上学期间开门办学、学工学农热潮方兴未艾,经常都要到生产队的田地里劳动。同学们都是本乡本土的人,都是在农村天地里成长的,从上小学三四年级开始直到初中,学校放假时都要到生产队参加集体生产劳动。筋骨强健,意志如刚,男女同学肩挑背扛均不在话下。虽然都是学生,但干起农活来,不输成年人。三夏农忙季节,到良浒、苏村支(助)农劳动,在玉米地里锄草都是和村里生产队的社员一样干活,村里社员锄多少,我们锄多少。学校分了河滩垫地的任务,全班同学齐上阵,借来平车,抢着装车,驾辕的,推车的,你追我赶完成任务……

  教过我们的老师,个个师德高尚,知识渊博,很有才华学问。他们像父母一样可亲可爱,像园丁一样朴实无华,像蜡烛一样无私奉献……

  我们的化学老师祁志华,也是高中学校的校长。他带领师生励精图治,呕心沥血,白手起家,建起了高中班校舍,让冶西中学成为九年制学校,成为完全(高级)中学,开创了本公社(乡、镇)教育教学史上的先例。他中等身材,衣着得体,神态优雅,既有领导的威严,又有老师的亲切。

  我特别崇拜的语文老师石炳德。他慈眉善目、性格开朗、幽默随和,他特别擅长讲故事,把历史典故,讲得绘声绘色,让人如临其境,不但语文课教得好,书法功底也相当扎实,常常被请去在街道墙壁上书写大型宣传标语,同学们有的练习楷体字时都用他写的字帖。石老师很注重培养我们的文学素养,每次上课,他都滔滔不绝地介绍课文作者的生平事迹、代表作品、文坛掌故,讲得生动,听得入迷。那时,课外读物少,他想办法找来名人的作品让我们课后阅读,还把报纸副刊剪下来挂在教室后边,供我们品读。

  我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张志喜。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笑容可掬、和蔼可亲。他讲解数学有条有理,指导学生作业有章有法,他讲评工作词句铿锵,激情澎湃,嘹亮的声音久久回响。

  我们的物理老师刘振茂。他腰身挺拔,神情严肃,浓眉如剑,目光如炬。讲起课来全神投入、讲得井井有条、头头是道。学校篮球比赛时他当裁判,他吹响的哨子,仿佛有一种特别的威严。

  还有语文老师杨建梓,数学老师王庆章,他们都是高中班的优秀老师,师德堪称表率,教法各具特色,为培养我们默默付出,不辞辛苦。

  高中两年多时间,如果要说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主要有两次。其中一次后悔,一次不安。

  那是学校所在村里的几个人,那天,好像是在高中班附近干活,中午吃过饭休息时间,来到我们班的教室里,说是和我们交流交流。其中一个中年人,看着我的脸拉着我的手,要和我叙一叙,冲着他一番热情,我把他当成了爱耍笑的开朗人,课堂上老师讲过,古代人们见面交流,第一句话就会问候家里长辈,我没大没小地说出了一句“双亲在世否?”,我怎么说了这样一句话,话一出口,自己都觉得后悔,但已经无法收回。也不知道这个人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他好像是把这句话当成不尊重或者是骂人的话了,当时就拉下了脸来冲着我喝骂起来,我赶快承认错误,连续几次说我错了,给他赔礼道歉,任凭千说万说,都无济于事。我像捅了马蜂窝似的,躲都躲不开。

  当时,我多么希望有一个同学站起来劝解一下,帮忙求情、解围,但记忆里好像没有。被这气势汹汹、纠缠不休的场面吓住坐在教室里的部分(大多为跑校生)同学们面面相觑,帮我不敢帮,劝他不敢劝,坐在那里大气不敢出。

  我连连向他求饶,他不理视,我躲又躲不开,走又走不了,只能无奈地站在那里任凭他责问、喝斥甚至怒骂。这种场面持续了很长时间,记忆当中,至少有三四十分钟时间。最后是如何散场的记不清了。

  这件事传播的速度很快,扩散的范围也不小。许多同学的家长都知道了,他们见了我都问具体情况。“他是一个社员,中午到教室干啥去了?不过你是学生,好好学习,别招惹什么人。社会上的人复杂,招惹不得。”多数人还给了我忠告。

  同学聚会那天,一位当时在场的同学问我是否记的这事。我能忘记吗?几十年来,想起这事心里就非常自责,“后悔了几十年!”

  一句话后悔一辈子,大有一失足成千古恨之感。身为学生好好学习就是了,对进入教室的一个不认识不熟悉的人,为何要说那一句话呢?以至于之后的几十年时间里,那个场面始终挥之不去。不管什么时候,想起来就后悔。

  还有一次到学校以外的地方参加劳动,我们一群同学说说笑笑地走着,路过农场的配电室时,看见门上写着的“闲人免进”,不知道被谁加了一点成了“闲人兔进”。看见的人都在笑“兔进”,我随口说了一句,闲人“兔”进不顶用,如写成“闲人狗进”人们或许就不随便进去了。我们边说边走,始终没有停顿,当时没有看见配电室里面有人,也没有人从配电室里出来表示不悦。

  结果,过了几天到了学校后听有的同学说,有天晚上看电影时,当时在配电室里工作的一个人,冲着我们高中班的一位老师质问:“……这就是你们教出来的学生?”我们这个老师,不明不白、无缘无故遭受了一顿讽刺、挖苦和贬损。

  由我引起的这件事,是我口无遮拦、妄言妄语,给老师招来了不尊重和非礼。虽然这位老师始终没有对我说过这事,但我知道后,就感到对不起他!当时,想给他道歉又没有勇气。这件事给高中班造成了不好的影响,给老师惹了麻烦。“老师对不起您!”这件事让我自责了许多年,只要想起来就会感到不好意思。现在说出来表达一下对不起老师,表达一下,我一直感到十分不好意思。

  我们就读的高中学校,共办了四届,1974年——1979年,存在6年后不存在了,但它依然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我厚厚的档案中最早的一份材料,《入团志愿书》就是在那里填写的。

  “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滋润心田,树立精神,强化进取意识,增长知识力量。

  高中二班,我有幸成为你的学子,你是我向往远方的开始之地,是我青春回放的地方。

  我期待着全班同学一起会面的那一天!

  这次聚会留下的缺憾是,聚到一起想说的话实在太多,我一定是出现了老年痴呆的早期症状,只顾了高兴,忘了拍张照片。唉!只能还用这张毕业照替代一下了。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