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初识紫云居

作者:李鸣曙   发表于:
浏览:7次    字数:169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0

  紫云居坐落在紫云峰的半山腰中。

  紫云居的房舍并没有它名字的洋气。它是上世纪70年代知青点一栋废弃的两层楼房。且别说它有多豪华,用“寒伧”一词形容它都显得奢侈——那是地地道道的破败:屋顶的瓦片稀稀落落,檩木上的椽子早已忘了“出头的椽子先烂”的古训,争相露头。“雕梁画栋”说的是树蔸蔸做了房梁,“画栋”是不见的;“飞檐斗拱”说的是椽子见风就飞,“拱手”游人请勿靠近。墙是房屋最后的支撑,清一色的红砖见证它昔日的荣光,几十年的风雨让墙体上布满了斑驳的风尘。门与窗是真正的通透:风能进,雨能进,游人不能进。庭院的台阶上长满了青苔,但似乎又不是青苔,而是那个岁月的故事,那些花样年华知青人悲欢离合的故事。此时正值阳春三月,一袭林荫,满地花雨。房舍四周草木疯长,让人感受到岁月不居,日子疯长;感受到“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

  如果只沉迷于对历史的凭吊,那简直是一种华丽的浪费。江山代有人才出。几个有心机的年轻人慧眼独具,一合计:这里远离民居,不扰民;深藏林中,空气清新,何不废物利用把它打造成一个山间文艺沙龙?于是把房子稍事修缮。房舍四周杂草丛生,斩了便是;屋前草地坑坑洼洼,“湖泊”遍地,搬来砖块,平整便是。一楼的厅堂,摆放两张长条桌,可以挥毫,可以研讨。二楼的厅堂,摆放一只茶桌,可以谈天,可以说地。书是不可少的,爱阅读的从家里带来了自己喜爱的书本。字画也是必须的。这些人中许多本就是丹青高手,画几幅画,写几帧字,挂在墙上,再题上一块“紫云居”的匾额,蛇虫不居的陋室,一下便雅了起来。随着人们的到来,平时寂静的林间,霎时便有了烟火气。

  紫云居活跃着的是一群热爱生活的人。从职业看,有教师,有艺人,有干部,有商贾,有白领,有蓝领。从爱好看,有读书的,有写字的,有唱歌的,有弹琴的。从年龄看,有青年人,有中年人,也有我这种有年份的人(因为退休,没有了身份,只有了年份)。俨然市井长巷,“贩夫走卒,引车卖浆者”,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在紫云居的常客中,有一个博士。说起来,他是我不长教书生涯中一个得意门生,我就是因了他来到了紫云居。说起博士的博,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博士于学问,那是天文地理,无所不涉。尤其是乡土掌故,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一下将你带到一个亲近而又生动的世界。博士近年正在研究大同文化。大同的民俗,近代的乡贤,如数家珍,谈到动人处,双手举过头顶,双目炯炯有神,声音激越,神情专注,那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博士于生活,可是最经典的达人。诗书棋画,弹琴舞唱,无所不能。如果你有个磁性的嗓子,唱得一手好歌,博士随时可以挎起吉他为你伴奏,那模样岂是一个“酷”字了得。幽默风趣是博士身上洋溢出来的个性魅力,也是紫云居生活的重要元素。一场普通的放炮罚跑胡子邀脚广告,硬是被博士冠名为放炮罚高峰论坛。招揽的炮脚要求熟悉中国传统哲学,深得道家思想濡染。打牌不叫打牌,而是一场怡情的博弈,一次雅致的手谈。

  紫云居的风雅,应该得益于一位女文青。在浮躁的当下,这位女文青有一种超脱的情怀。她用女性特有的执著与细腻,打造了这么一个雅致的平台,又用她的开放与包容,接纳了不同职业,不同爱好,不同层次的来客。一次交谈,问起她创办这个沙龙的初衷,她淡然一笑,说她只想找一处合适的地方,想“疯”时,与一班人在这里大声地唱,大胆地跳;想攀谈时,找几个人在这里海阔天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不求“成一家之言”,但求思想撞击出灵感与火花;想安静时,一个人来到这里,临窗夜读,神游太极……看着女文青那专注的眼神,仿佛看到了深夜林中那一灯如豆!

  紫云居的人流中,好多人是来休闲的。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感受到生活的压力山大,因此好想放慢脚步,忙里偷闲,寻个僻静的出处。如此说来,紫云居更像一个驿站。人们有空便来,无空便走,无须预约,无须辞行,没有虚与委蛇的客套,没有扭捏作态的周旋。率真而言,率性而行。

  如果哪天你倦怠了案牍的劳形,功名的负累,孔方的铜臭,想超然于物外,隐匿于江湖,不妨顺一泡新茶,或携一壶老酒,来到紫云居,在那清风徐来的前坪里,慢慢地煮着日子,细细地品着人生……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李汀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