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张仕文——老茶馆里品乡愁

作者:张仕文   发表于:
浏览:39次    字数:178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7篇,  月稿:57

  在成都近郊,有个叫彭镇的小镇,近几年突然爆火,很多省内外的人,不惜舟车劳顿,蜂拥而来。

  彭镇有何魅力,会如此火出天际?

  原来,彭镇枯木逢春要拜镇上的老茶馆所赐。老茶馆始建于清末,历经了百多年风雨。

  有趣的是,老茶馆最初并不是茶馆,而是观音庙。

  彭镇位于双流、温江、新津、崇州等地的交通要冲上,背靠杨柳河,面对邛崃山,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一百多年前,观音庙建好后,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慕名而来,祈求风调雨顺,多子多福,一时香火鼎盛。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不知什么原因,民国时观音庙改成了茶铺,并延续至今。

  解放后,茶馆为供销社所有,除茶水外,还经营糕点、烟酒等商品,满足群众的日常所需。1995年,当地居民赵桂华把茶馆承包下来,三毛钱就可以喝一天,成了人们休闲聊天的好场所。上了年纪后,赵桂华把茶馆交给儿子李强打理。老茶馆地段好,人气旺,别人劝李强换一个思路,把茶馆改成饭店或者咖啡馆,收入肯定比茶馆强。李强也动过改行的心思,但一想到茶客的期盼,遂打消了这个念头。

  在一众高楼大厦之间,老茶馆显得特立独行。老天特别厚爱老茶馆,时光在这里仿佛静止了一般,一切都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茶馆是穿斗式瓦房,大梁、立柱和大门都是木质结构,在风雨的侵蚀下已经有些斑驳。地上经过百年踩踏,显得坑洼不平。屋内陈设非常简单,方桌、竹椅、铜壶、灶台、茶具……就像一个不施粉黛的徐娘,虽然青春已逝,依然风韵犹存。

  门口那几棵梧桐树高大茁壮,超过房顶一大截,挂在树枝上的“百年老茶馆”几个大字招牌格外显眼,随风飘动,让人不由想起“江中舟摇,楼上帘招”的诗句来。茶馆里还保持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样子,墙壁上的主席画像和赭红色的大字标语还清晰可见,有一种时光错乱的感觉。

  老茶馆有一批固定的老茶客,都是本地人。每天晨曦微露,早起的老茶客手抚长髯,踱着方步来到茶馆,一天的生活拉开序幕。茶友都是几十年的街坊邻居,彼此熟悉。风风雨雨几十年,每个人都是一本精彩纷呈的大书,翻开这封面,无数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立即像杯里的茶叶一样,在开水的冲泡下,从杯底舒卷开来。

  三花茶泡起,叶子烟点起,老茶客润润喉咙,打开了话匣子。初时三五个人,后来围拢过来的人越来越多。话题每天都不重复,有摆三国水浒三言二拍的,有讲川戏段子黄袍记柜中缘的,也有谈国家大事物价涨落的。讲的人眉飞色舞绘声绘色,白胡子随着嘴巴的开合上下抖动。听的人津津有味忘乎所以,烟灰烧了大半截都忘了抽一口。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老茶馆既是老茶客休闲喝茶的地方,又是他们的精神栖息地。忙碌一生,奔波一世,功名利禄也好,荣华富贵也罢,繁华落尽之后,唯有乡情、友情、亲情才是恒久不变的情愫,回荡耳边的乡音、俚语、方言才是最美的天籁之音。

  后来,一个寻找乡愁记忆的摄影师来到这里,独具慧眼的他发现老茶馆保留了川西休闲文化的所有元素,这正是他一直苦苦寻找的文化内核。摄影师抑制不住心中的兴奋,让老茶馆和老茶客成为他的主角,陈旧的茶馆,沧桑的茶客,沸腾的灶台,弥漫的烟雾,摄影师不放过每一个细节,镜头在历史与现实中不断切换……

  躲在深闺人未识,一举成名天下知。照片一发表,引起强烈轰动,老茶馆一炮走红。这一独特的发现,成了新时代摄影界的大事,各地拍客纷至沓来。

  老茶馆火了,李伯清也来此说评书,川戏艺人也来表演变脸,金钱板艺人更是长期坐镇老茶馆,表演的节目很接地气。李强没有坐地涨价,依然是喝茶十元,喝茶加摄影也是十元,他内心固守着对传统文化的坚持。每天,操着天南地北口音的摄影师,早早来到老茶馆。先泡上一杯茶,感受一下成都的休闲文化,尔后用犀利的眼睛逡巡一下四周,选好刁钻的角度,找准需要的光源,相机进入“临战”状态。

  老茶客是茶馆永远的主角。大爷们刚开始面对“长枪短炮”时,还有几分羞涩。时间一长,他们知道摄影师想要的是那份自然从容,是他们原汁原味的生活状态。于是该喝茶喝茶,该抽烟抽烟,该摆龙门阵摆龙门阵,各行其道,相安无事。

  一个茶馆带火了一个镇。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他们沿着时光的隧道回溯,对过往的生命状态进行精密复盘,打捞镶嵌在岁月缝隙之间的乡愁记忆,力求解构破译成都慢生活的文化密码。

  老茶馆,一半诗意,一半烟火,要的就是那个味!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梁华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