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北行漫记(二)

作者:慕灵   发表于:
浏览:37次    字数:2956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50篇,  月稿:0

  参观故宫博物院

  故宫也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帝的皇宫,始建于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也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

  天安门红墙金瓦,巍峨壮丽,气象万千。从天安门广场跨过金水桥去游览故宫,映入眼帘的是午门,午门是故宫的正门,重檐飞翘,黄瓦红墙,雄伟壮观。广场上铺设着古老的青石板,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

  在午门之外排队进故宫,每条游客通道都排起了几十米的长龙,真可谓:人头攒动,摩肩接踵。骄阳似火,热浪灼人,挡不住参观者热情前行的脚步。接近一个小时的排队,在酷暑之下长时间的站立和行走,真是检验参观故宫诚心的一个考验。

  首先进入太和门,穿过一道宏伟的门廊,来到了太和殿前广场。太和殿就是故宫的正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金銮殿,东方三大殿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结构大殿。宽阔的广场上,两边对称着两头铜狮,金碧辉煌的大门有81个门钉,这里曾是明清两代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后面相继是中和殿、保和殿。中和殿是皇帝去太和殿大典之前休息的地方,也是接受执事官员朝拜的地方。保和殿是宴请外藩王公贵族、科举考试的地方。独特的古典韵味,丰富的东方文化内涵,每一个角落都雕刻着精细的花纹,一砖一瓦一构件见证中国建筑设计师的心血,显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壮丽和精致。精美的建筑惊艳了游客的双眼,美得让人叹为观止,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

  内廷最有特色的建筑就是“后三宫”,也就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乾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紫禁城中居住和处理日常政事的主要场所。走进乾清宫,在宫门外远眺那高悬于正殿的巨大匾额,悬挂着“正大光明”匾额,由顺治皇帝御笔亲书。行进中,导游指着左侧一座宫殿说,这就是南书房,曾是康熙皇帝读书的地方, 年少的康熙皇帝就是在这里智擒了鳌拜。交泰殿是皇帝和后妃们起居生活的地方。坤宁宫是皇后的寝宫。精美无比的宫殿,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厚重,见证了历史的荣光。再往里走是御花园,御花园有奇花异草、亭台楼阁,有几百年的侧柏等古树,也有供人休息的小巧凉亭,有奇形怪状的各种塑像,也有形状奇异的奇石假山。由此出去就是神武门了,参观故宫博物院到此结束。

  回望着这座古老的宫殿, 让我们眼界大开,眼中充满了敬畏。故宫规划严整,气魄宏伟,极为壮观。无论在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都属于建筑史上无与伦比的杰作,不愧为中华宫殿的瑰宝。我们要赞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赞叹工匠巧夺天工的设计和建造,更赞叹中华儿女的聪明才智。

  游颐和园

  颐和园,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园林,拥有绝美的自然山水风光、古建筑精华和文化艺术传承,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山像蝙蝠形,湖像桃形,称福山寿海。颐和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从新建宫进去游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湖水和青山。四周青山如黛,湖水碧波荡漾,它与园内的建筑、山石、树木相得益彰,描绘了一幅美丽清新的山水画卷,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在昆明湖畔一块石头上,坐卧着一只神态生动的镇水镀金铜牛,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注视着昆明湖,是宝贵的文化和历史遗产,也是水文化之魂。

  十七孔桥静谧如画,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仿照著名的卢沟桥所建,是连接颐和园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由17个桥洞组成。桥头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个个惟妙惟肖,生动有趣。

  登船游览昆明湖,观静静伫立的十七孔桥,远眺万寿山和佛香阁。看昆明湖烟波浩淼,清澈如镜;望山峦起伏,山光水色尽收眼底;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微风拂面,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颐和园石舫,又名清晏舫,取自海清河晏之意,位于昆明湖的西北部。乾隆皇帝建造“石舫”的初衷,是想借用先贤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来警戒后人顺应民意,吏治清明,同时暗喻清王朝坚如磐石。

  颐和园长廊,被誉为“世界第一廊”,长约728米,以其丰富的彩绘艺术闻名遐迩。长廊之上,雕梁画栋,廊间的每根枋梁上都绘有彩画,一幅幅斑斓的彩画精美,富丽堂皇,风采迷人,如此壮观秀丽,美不胜收。彩画的内容多为山水、花鸟图以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的情节,画师们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浓缩在这长长的廊子上。看见绘有岳母刺字、张飞战马超的历史故事的场景,匆匆一瞥,便被拥挤的人群推着前行,从东宫门出来了。颐和园人文景观的魅力,未及细细品味,依依不舍告别了颐和园。

  圆明园遗址公园感怀

  盛夏时节,怀着沉重的心情去圆明园遗址公园。说起圆明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电影《火烧圆明园》,1860年英法联军掠夺并焚烧圆明园,三天三夜烈火,使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废墟,火烧圆明园是世界历史上最为恶劣的文化毁灭行动之一,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暴行。

  从长春园门进去,与颐和园相比,游客少了许多。夏日的圆明园遗址公园,绿意盎然,湖畔依依的杨柳、苍苍的老树、葱葱的草地;湖中荷花娇美绽放,荷叶层层叠翠,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丽景象。湖中成群结队的野鸭,在水中尽情舞动翅膀,游来游去,悠然自得。在阳光的照射下,一条条五颜六色的锦鲤在水中拍打着尾巴,在荷叶间、水草间自由自在地嬉游,吸引小朋友观看喂食,水面变得五彩斑斓,引得游人纷纷驻足观看。面对如此风景,或许是历史太过于厚重,但眼前的景色怎么也不能让人开怀大笑。

  看今天的圆明园遗址公园,残存的遗迹,荒址废墟,那一块块残石,那一处处断壁,在杂草丛中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哀伤,断壁残垣在明媚的阳光照耀下格外悲凉。圆明园大水法,这座标志性的废墟,曾是喷泉艺术的极致展现,如今仅存遗迹。足以让人们震惊,历史的沉重迎面而来。面对被毁的圆明园遗址和它过去的辉煌一起反思时,便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感。一炬名园化灰烬,残垣无语向黄昏。那种历史的屈辱,如响鼓锤在心上,所有炎黄子孙都为此感到痛心疾首。

  火烧圆明园这场浩劫,正如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所描绘和抨击的那样: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夏宫,一个进行抢劫,另一个放火焚烧。他们高高兴兴地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凭吊圆明园残址后,悲愤写下:“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诗前有序,序曰:“夕阳影里,笳鼓声中,同友人陡高岗,望圆明园故址,只余破壁颓垣,残崎于荒烟蔓草间。欷嘘凭吊,感慨系之。”

  法国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的著作《1860:圆明园大劫难》,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先生特意为中文版作序:“焚掠圆明园,对中国至为残酷,而英法两国殖民军则极其可耻。但愿这部扣人心弦的著作,有益于世界上仍在相互伤害的国家间的和解。”

  圆明园是一个默哀和纪念的地方,就像是一座永远不倒的纪念碑,既铭刻着中华民族昔日优秀文化的辉煌,同时也记录着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明的罪行,它以真实的形象警示中华儿女不要忘记过去,勿忘国耻的警钟在心中长鸣。历史警示国人: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强大。牢记历史,吾辈当自强!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