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之死,有诸种说法。有蔡义江的“泪尽致死说”,《红楼梦学刊》1981年第1期,发表了蔡义江的《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红楼梦论佚中的一章》,认为“林黛玉悲剧产生的原因, 不是由于贾府为宝玉择媳时弃黛取钗,也不存在王熙凤设谋用‘调包计’来移花接木的问题。林黛玉之死并不是由于婚姻不能自主。她是因痛惜宝玉的不幸而‘ 泪尽夭亡’ 的。”我没有看原文,不知“痛惜宝玉的不幸”具体内容指什么?不过,为宝玉而死,这种说法,是不是降低了《红楼梦》这部伟大小说的思想意义?林黛玉对于封建礼教是有反抗精神的,为某个人去死,那她反抗的是什么呢?
有“忠顺王逼迫说”。具体说来有两逼:一是王夫人逼她和宝玉分手, 二是忠顺王逼她另嫁。二逼对黛玉的杀伤力不同:前者要顾忌宝玉发疯,不至于逼死黛玉;后者属不可抗力,只能一死才能了之。笔者以为,若从文本出发,这种“逼迫说”,好像没有什么具体情节作为支撑。至于考证之类,多有牵强。
“北静王逼迫说”。同上,没有什么具体情节作为支撑。
“和亲逼迫说”。认为探春和亲,是主动替嫁而成全了黛玉。真是想象丰富。林黛玉是病体之躯,远嫁番外,不啻于送了一个病人(或者死尸)去和亲。这有助于“和”,有助于“亲”么?
“流言致死说”。有《新民晚报》1983年12月13日第2版,发表的诸懋型、林伟平的《是谁破坏了宝黛婚姻——徐恭时谈红楼人物的另一种结局》。认为“ 是元妃一手拆散了宝黛婚姻,二宝结婚后, 黛玉抵挡不住众人的流言蜚语, 投大观园池水而亡。”还有《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第2期,发表的周汝昌的《冷月寒塘赋必妃——黛玉夭逝于何时何地》。认为黛玉之逝, 照曹雪芹所写, 应当是“ 一, 受赵姨娘的诬构,说她与宝玉有了‘不才之事’ , 病体之人加坏人陷害, 蒙受了不能忍受的罪名和骂名, 实在无法支撑活下去了,而她决意自投于水, 以了残生;(不知为什么,百度引用的文字,到这里就中断了?)
我有点倾向于“流言致死说”。不过,我认为,黛玉是被那个龌龊黑暗的环境逼迫致死的。有黛玉描写自身命运的《葬花吟》为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本来有先天不足之症,但如果后天调养得好,也不至于那么早就夭亡。但正是环境的恶劣,加速了她病情的恶化。至于黛玉是怎么死的,也就是说,她是以什么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的?第五回有一个明确的暗示: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地下又有一堆雪,雪中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不管是画,还是诗(判词),都说得非常清楚:一条玉带,挂在树上。这是不是黛玉的结局呢?也就是说,作者的原意,应当是写黛玉是在林中吊死的,就像花从树上飘落一样。《葬花吟》里,还有两句诗: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黛玉不可能投水而死,她爱的是花,不是水。死在树上,表示与花同命运,也表示自己的明媚、鲜艳、高洁。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理解。
我对《红楼梦》读得很浅,甚至连120回都没有读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没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