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读《人间》三则

作者:青苹果   发表于:
浏览:15次    字数:3592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0

  文学作品创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才能打动读者的心,才能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说《人间》中的洗衣女工娜达丽雅就是以性格鲜明的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

  洗衣女工娜达丽雅,是一个敢作敢为的、独立不羁的、聪明的女人。小说中写道:“娜达丽雅•科兹洛夫斯卡娅,一个三十开外的女人。她朝气蓬勃,身体结实,眼睛里带着讥诮的笑意,舌头特别灵活而尖刻。她受到她所有的女伴的器重,大家都找她商量各种事情,都尊敬她,因为她干活麻利,衣服整齐,还因为她把她的女儿送到一个中学里去念书。”

  一次,住在高尔基东家院子里的两个勤务兵喝醉了酒。高身量的叶尔莫兴把瘦得皮包骨头的西多罗夫打倒在门道里,失去了知觉。人们纷纷聚集到门廊附近来,瞅着那个兵,以为西多罗夫给打死了。没有人敢碰一碰那个兵。这时,娜达丽雅来了。她穿一件新的雪青色连衣裙,肩膀上披着白色头巾。她本来是要去做客的。她气愤地推开众人,走进门道里去,蹲下来,大声说:“你们这些傻瓜,他活着呢!去拿水来……” 高尔基提来一桶水,娜达丽雅果断地让高尔基倒在西多罗夫头上、胸上。血污弄脏了她的衬裙。娜达丽雅“把血污的衬裙从她的腿上脱下来,扔到墙角上去,细心地理好她那件沙沙响的、揉皱了的连衣裙,走了”。她是去找打人的叶尔莫兴。

  这是娜达丽雅见义勇为的形象。

  高尔基为此事正在与娜达丽雅说话间,被高尔基的东家和女主人看见了。以为高尔基在向娜达丽雅献殷勤。

  第二天,叶尔莫兴偷了西多罗夫的钱,反诬是高尔基,而西多罗夫也以为是,便告到高尔基的东家那儿去了。女主人很有把握地说:“当然,这准是他(高尔基)干!怪不得昨天他在大门外对一个洗衣女儿献殷勤,可见他有钱,不花钱是跟她搞不成的……”为此,痛打了高尔基一顿。

  这时,又是娜达丽雅,听说后来到高尔基东家的院子里,高声响起了她气愤的声音:“你昨天给我看了多少钱?那笔钱是打哪儿来的?你说。”为高尔基澄清了冤屈。

  高尔基的女主人心虚了,叫了起来:“那个孩子(指高尔基)挨打是因为他骂人。至于说他是贼,那么除了你这臭娘们儿以外,谁也没有这么想过!”一副无赖人倒打一耙的嘴脸。

  可勇敢的娜达丽雅,不因她是绘图员(高尔基的主人)的太太,不因自己与她地位悬殊,而有丝毫怯懦,立刻狠狠地还击了她:“您自己才是臭娘们儿,太太。说句不怕您见怪的话,您是一头大母牛。”

  这骂声是何等的畅快。“我听着这种叫骂就像听音乐一样。我自己的委屈和我对娜达丽雅的感激使我流下了热辣辣的眼泪,这种热泪浇痛了我的心。”

  生活中,勇敢的娜达丽雅,把喝醉酒的丈夫捆起来,用树条抽他,“这以后,他就像我手里的一团蜡了……”丈夫死了以后,她独自抚养女儿,送女儿到中学去读书,希望女儿将来过上好的生活。可穷苦的生活是,虚荣的女儿毕业后抛弃了母亲,曾经那么要强勇敢的娜达丽雅,最后只好“……叫我去依靠谁呢?……那……就依靠过路的人吧……”也喝醉酒了的娜达丽雅对高尔基说。可怜的娜达丽雅做了“街头的娘们儿”。

  穷苦人悲惨的生活结局,也不能湮没曾经是那么勇敢的人的事迹。鲜明、深刻的人物形象,就是这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树立起来的。

  高明的心理描写

  描写是小说的表现手法之一。人物的心理描写,又是使人物形象化的重要手段。笔者且以《人间》为例。

  一次,河水淹没了市场的街道。高尔基跟东家(绘图员)划小船察看水情。因为东家承包了这里的工程。大水阻碍了工程,惹得东家心烦。可是他“唇髭里带着笑意,心里不知在想什么愉快的事”。

  看,这一“笑意”,既巧妙地表露出东家心里隐藏的一个“同工程无关的思想正在起伏”,又是伏笔。表面上是一个反常的表现,但这个“反常”的背后又隐藏着一个合情合理的秘密。这就为以后情节的发展,埋下了线头,留下了进一步推进的空间。

  他们划船继续前行。东家抽着雪茄。“那支雪茄烟跟我的东家捣乱,辛辣的烟子老是迷住他的眼睛。”“烟子”“捣乱”,就是意象,透露出东家心里的乱。心里乱,东家看到市场就“简直乱七八糟”。这是视觉上的乱,反映出来的心理上的乱。

  东家“把那支雪茄烟丢到船外去,对它厌恶地啐了一口唾沫”,开始抱怨,缺乏知己,“受过教育的人一个也没有,要谈天都找不到人。”抱怨老婆,抱怨生活。他突然问高尔基,“你跟姑娘家搞得怎么样?你开过荤了吗?还没有?可是我十三岁就搞恋爱了……”便讲起了他的初恋。东家心里有女人,想说说女人了,就问高尔基。东家便谈起了他的初恋。这是语言表露出的心理活动。可东家心里的真正秘密绝不仅于此,还没有揭示出来。故小说情节就得继续发展。

  他们划船到了美谢尔斯科耶湖当中的灌木林里,东家“举起枪来对准灌木林。他打死几只精瘦的鹬鸟以后”,让“我”回去,告诉家里,他“在包工头那儿耽搁住了”,到晚上再回去。

  打死几只鹬鸟也是意象,是东家下决心的心理活动。他决心要到一个什么地方去,表现出的就是一个果决的行动。既暗示了他的一个心理活动,又是一个伏笔。

  一次,高尔基告诉东家,一个小饭铺里有一个歌手唱歌唱得好。东家就“听一听才对”,跟高尔基去了。果然,歌手的歌打动了生活沉闷的东家,“眼泪不住地滴在他的膝盖上”。东家坐不住了。叫高尔基到了一家饭店里。

  “那头羊(指歌手)碰痛了我的疮疤……闹得我心里难受极了”,又抱怨老婆,“吹弹歌舞都不会。”“没有灵魂。”到这时,小说才告诉读者,东家的秘密。“哦,不久以前我倒找着一个……知心的朋友。”他心里有了另外一个女人。原来东家在心烦之际,却“唇髭里带着笑意”的原因,是在这里。

  这就是小说情节推进的动力,心理活动。它一步一步地、慢慢地、合情合理地把情节推向前去,也一点一点地把人物心里的秘密清晰地揭示出来。优秀的小说,就是这样写成的。

  高超的人物介绍艺术

  小说创作的核心是塑造人物。而小说人物出场介绍,则是很见小说家塑造人物功力的一个本事。

  多人物介绍,有主有次。一次,高尔基在一个工地上干活,“在那儿我遇见许多有趣的人”。这“许多有趣的人”不见得一下都介绍出来,而是主要人物详细集中介绍,次要人物在后边的故事中穿插介绍。小说第17章,一开始集中介绍了本章4个主要人物的相貌、性格、工作、年龄等。他们是:细木工奥西普、房顶工叶菲穆希卡、砌砖工彼得、抹灰工格利果利•希细林。其他人物,如,彼得的工人阿尔达里昂,希细林的工人福玛,在后边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他们出现了,再作介绍。有主有次,就避免了平均用笔,湮没主要人物。

  人物介绍人物,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人让高尔基监督工地上的工人,别偷东西。奥西普毫不客气地向高尔基介绍和评价几个工人:彼得,是个大贼,他家人口多,性子又贪。什么东西都不嫌弃,样样都要。希细林有点呆头呆脑,慢说拿别人的东西,就连他自己的东西他还拿给人家呢。而一次,等奥西普走后,彼得对高尔基说,(奥西普)是邪教徒。希细林说奥西普,是“小丑”,“是那种害人的老头子,不得了,危险得很啊!”这种介绍方法是不是比一面之词,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呢?

  介绍人物的同时,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人物,有的可以白描,无需修饰,寥寥数笔,直接写出来。有的用喻。但用喻需十分恰当,用不好会平淡无味,适得其反。高尔基是用喻的。如,彼得“笃信宗教”,介绍他,就说他“生得也像圣徒”。这是简洁的笔法,又是形象塑造。很高明呵。再如,介绍奥西普,不说他多大年龄,而是写他“头发花白”。人物相貌一下立于眼前。这种方法,巧妙地把塑造人物形象与人物特点介绍结合起来,既鲜明了人物形象,又把人物特点介绍了出来。

  介绍人物,与情节密切相关。人物介绍,不是有一个什么特点随便拿过来就写,而是注意与情节发展密切相关。如,开始介绍奥西普,说他“喜欢说俏皮话”,那小说后边就应有表现。一次,奥西普对几个工人进行评价,高尔基反问他,那你自己呢?奥西普微微一笑,回答说:“我好比一个姑娘。等我做了老太婆,我再谈我自己。眼下你就等着吧!要不然就动脑筋捉摸我是个什么路数吧。你自己捉摸好了!”一次,高尔基说最喜欢的莫过于一本《一伙细木工》小说里边的人物,就读给工人们听。本是细木工的奥西普“发生了强烈的兴趣”。可他又“翻来翻去,不相信地摇着他那圣像般的头”说,这是一个老爷写的吧。“凡是上帝没想到的,那些官儿倒都想出来了。他们就为干这种事才活着嘛”。彼得就说他,“你所讲的那句关于上帝的话,太不成体统了”。奥西普说,“没关系!对上帝来说我的话算不了什么,还不如掉在我的秃顶上的一片雪花或者一滴雨水呢。你别担心,我和你是碰不着上帝的一根毫毛的”。看老头的自况,是不是很俏皮呀。

  高尔基高超的人物介绍方法,给读者鲜明的印象,让人难忘。达到了他自己说的,描写就是为了“相当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胸”的目的。(刊授大学 广播辅导讲座(二),第49页)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