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冬歌,一首岁月的诗

作者:闻博   发表于:
浏览:0次    字数:3553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5篇,  月稿:5

  金秋十月,秋意浓浓。从岁月中翻开记忆的日历,转瞬间,我加入冬歌文苑已经将近两年了,不由百感交集,辗转难眠,感触良多,思如泉涌,我只撷取其中的一朵小花,以表我的感恩之情。

  岁月如歌,在冬歌这首岁月的诗里,我随意地翻动着,展现在我眼前的是诸多普通作者的父母亲情、故乡情深、戍守边关、个人奋斗、励志故事、行走文学……他们在冬歌文苑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尽情地诉说着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

  他们有的是军中翘楚、军旅作家;有的是事业有成、家庭美满;有的是想换一种活法的退休者;有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梦的追梦人……他们不分年龄,不问男女,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少年,都为了一个梦想而聚在了冬歌的氅下,用自己的如椽大笔书写人生、书写岁月、书写梦想。

  在冬歌这首岁月的诗里,我首先翻到的是冬歌大校的散文《响水·故乡》,这是大校为故乡而写的征文。大校来自响水,是生在灌河边,喝着灌河水长大的响水的儿子。他的骨子里铭刻着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他的多篇文章写了故土亲情,这篇《响水·故乡》是最全面的一篇。当时,我含着眼泪读完了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执笔留言:“大校应该是饱含着热泪写完了这篇文章的。他一定是几次停下笔;几次打断思路;几次在黑暗中沉思;又几次激情满怀、欲罢不能的。大校这时的感情就如同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中写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就是因为大校对这片故土爱得深沉,使得这篇文章如此动人,如此隽永,如此充满情意……”

  大校写道:“故乡,是我灵魂的栖所,是我精神的依托,是我生命的绿洲。也许,多年以后我对故乡只是一个过客,而我却因深爱这片土地,此生注定要和故乡系在一起。”重读此文,看到此处,我掩面沉思: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中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大校也一定经历过千里迢迢、风尘仆仆奔赴故乡见亲人的场景;也一定经历过近乡情更怯,离乡心更痛的场面;也一定经历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可是,这一切,都化作了字字珠玑的文章,变成了铅字,从而将故乡情带入千家万户,让所有爱您的人聆听、理解、共鸣……

  继续翻开文苑这首岁月的诗,我发现在文苑难得见到冬歌和文苑编辑们的文章,他们在文苑刊发的文章少之又少。为什么?并非他们不会写,不能写。其实,冬歌和他团队的所有编辑们水平都是很高的,他们都有着生花妙笔,他们的文章文采斐然。从他们偶然发表的文章中,我看到了严圣华老师义正辞严的随笔;焦红玲老师空灵梦幻、有张力、灵动的诗歌和散文诗;杨青老师以柳暗示人生的散文《观柳》;琅琅老师优美的散文;石瑛老师坚持每天对每篇文章的美评……是他们为了给我们这些普通作者腾出空间、让出位置,而委屈了自己。所谓“为他人作嫁衣裳”用在冬歌和他的团队身上是最确切不过的。

  而我的眼前经常浮现的是,夜深了,文苑的编辑们还在忙碌。琅琅老师每天夜里12时准时推出8篇文章,现在又增加了中午12时推出的8篇文章,也就是一天16篇文章。从初选到细筛,再到最后的校审,得花去编辑老师们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啊!在世俗的眼里“无利不起早”,而编辑老师们不为名,不为利,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文苑花园里的朵朵鲜花,为的是文友们的文学梦。这就是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每每想放弃、想偷懒时,一想到冬歌文苑以及文苑的编辑老师们,就又开始构思,敲打键盘了。不为别的,只为了一条共同的通往文学梦的路,一条永远也看不见目的地的路……

  也正因为如此,文苑成全了许多作者的文学梦,有的作者因此聚集出书,有的作者加入了各地的作家协会,有的作者继续行走在筑梦的路上。文苑也让一些作者形成了自己文章的风格。这里有行走文学的代表朱湘山老师。记得我阅读了湖北作者黄叶斌老师发表在2024年3月7日的随笔:《行走文学的人文价值与审美意蕴》,一篇评析有关朱湘山老师行走文学的文章时,很有感触。于是留言:“老师的这篇头条文章与其说是在读,不如说是在想,在思索。是写一篇简单的游记还是一篇行走文学,这是作者在这篇文章提出的一个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是第一次遇到,也挺有兴趣的。回想我读过朱湘山老师的几篇游记,当时只是觉得文字优美,好看,与其他游记不同。现在经过老师的文章点拨,才知道这就是不同于普通游记的行走文学。”这篇文章中说:所谓“互文写作”,正如有些评论家所指出的:“他的行走散文具有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和散文诗的特质,且将这样几种文学体裁加以糅合、贯通、融化之,拓展了这几种文体写作的边界,给人以陌生而熟悉的感受。”行走文学,不同于以往的游记,糅合了各种文学形式,文章中摹景状物、议论抒情;开掘历史典故、描绘风土人情;景中有我,我中有景,成为游记中的姣姣者。我想,这也是朱湘山老师行走文学的特色吧!

  在我看来,行走在文学的路上,除了要在文字上、题材上、技巧上下足功夫,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心。我曾读过作家梁衡写的行走文学,对于大自然的美,梁衡是这么说:“山水会像绿树释放氧气一样,不停地为我们释放美感;会像书本泽润我们的心田一样,不停地泽润我们的灵魂。山水中的一树一石就是一个普通的教员,而那些名山名水就是特级教授了。我们要永葆一种崇敬、虔诚之心,向自然汲取美感。”他又说:“美的要素在自然界中最多,远远多于人为的创造,所以艺术强调师法自然, 杜甫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刘海粟十上黄山,‘搜尽奇峰打草稿’。”对大自然的敬畏就是让我们热爱大自然,对大自然爱之、写之、颂之!

  此时,我知道了,只有怀揣对大自然,对祖国的山山水水,祖国的城市、乡村那种刻骨铭心的爱,才能写出有意义、有文采有感受的行走文学。行走文学,可以像诗,也可以像小说和报告文学;更可以用一切文学的手段来渲染主题,成为我们所希望的行走文学。我想,只有在文苑这个气氛宽松的文学大平台里,我才有幸读到这些文字,理解何为“行走文学”,从而摆脱了传统的游记散文。从这一点上来理解,显然,文苑推出的游记文章已经是在探索,走在前列了。

  在冬歌这首岁月的诗歌里,我看到了留言。留言,是冬歌文苑的最大特色,也是文苑最让人暖心的地方。我见过许多公众号,也读过一些公众号的文章,大多数公众号的留言处冷冷清清,无人问津。读者的冷漠,令人心寒!在冬歌刊发的文章则不同,你的文章一旦刊发,就有热情的文友进行评论。他们对新作者宽容大度、客观评价、充分肯定;对好文章大加赞扬、鼓励作者、指出不足。其中不乏有见地、有启发、有水平的评论。

  对于这一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可以说,我就是因为在留言中汲取了力量,才更有了写作的热情,更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更有了把自己的文章提高的欲望。记得2023年12月7日,我的散文《芦苇》上了当天文苑头条。这是我第一篇上文苑头条的文章,当时评论有几十条。印象最深的是文苑资深评论员雷体华老师和杨青老师写的评论。雷老师留言说:“文人笔下的芦苇荻花,差不多都与白居易这首有名的《琵琶行》一样,描述的是秋风瑟瑟,严冬将至,寒意深重,一派萧杀景象;抒发的是离愁别恨,怅惘若失,意绪消沉的情怀;而今有陈精老师独树一帜,写出了芦苇真正的佳妙之处,写得何等好啊!”“我心服口服赞同陈精老师文章最后的结语: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好散文的确不是只谈风花雪月,更不是装腔作势无病呻吟,好散文是用心写出来的,思想的高度深度决定文章的高度深度,文章也才真有可读性、启发性,让人欲罢不能,一读再读。”

  而杨青老师则说:”赞美芦苇的诗、文章很多。陈老师独爱芦苇,毫无骄揉造作,出神入化地说出了对芦苇的真情实感:温和柔弱顺风扬,看似卑微实自强。沃土扎根怀梦想,欣然遍野见秋光。”

  当然,还有许多文友感人至深的留言,都值得我学习,值得我品读,值得我留念。限于篇幅,无法在此一一写出,甚是遗憾。但是,感恩有你们,感恩有文苑。如果说文友们的留言如同冬日的暖流,让我在严寒的日子里不再寒冷;那么雷老师和杨青老师及众多文友的精彩评论,则如同黑夜中的烛光点亮了我的心灯,让我不再迷茫。

  再长的文章也有结束的时候,再多的感触也有说尽的时光,唯独文苑这份对普通作者的博大胸怀、独有的关心,将如一棵常青树,永驻我的心间。文苑成立8年了,8年的时间足已让一个牙牙学语的婴儿长成大孩子,也足以让一棵小树成材。可是,对于现在的文苑来说,应该是如同人生的青壮年时期,精力充沛、风华正茂、前程似锦……有着无限的活力和潜力。

  愿文苑这首岁月的诗,岁月缱绻,葳蕤生香。这正是:“八载欣欣花向阳,多才文友激情扬。冬歌引领前行路,文苑常青岁月长。”

  2024.10.06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