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乐茵——坚守的力量

作者:欢欢   发表于:
浏览:14次    字数:1612  电脑原创
级别: 文学童生   总稿:35篇,  月稿:30

  那天得了两张越剧《藏书之家》的票子,和同事一起跑去东艺,本是抱着随意欣赏的态度,不想却被震撼其中。

  于是在一个春日,我俩又巴巴跑去了天一阁。

  天一阁在宁波市里,月湖之西。从西南门买票进入,过状元厅、云在楼,豁然处花红柳绿、亭台水榭、曲院回廊,一个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展现眼前。我们在“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的园林里徘徊流连,参观了司马第、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和各个展厅,来到其核心建筑宝书楼前。

  硬山重檐的二层楼阁坐北朝南、静谧古朴,白底黑字的“天一阁”匾额高悬门上,两边有柱联“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阁前一池碧水,池边堆山造坡,坡上小亭相对,周遭绿树参天。

  明媚的春日,耳边鸟鸣婉转。那时楼前恰无其他游客,只有我们两个在这一处幽静里心潮澎湃。

  这就是天一阁,百年的藏书楼啊,它依然静静矗立在这江南园林的一隅。

  “尝叹读书难,藏书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是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开头的句子,也是这篇记的主旨所在。天一阁近乎文化奇迹的存在背后,是中华文人执着坚守的力量。

  明代官俸微薄,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虽官至兵部右侍郎,其藏书开支仍捉襟见肘。于是除了收书,范钦更大量抄书。初春、暮秋、炎夏、寒冬,我能想见他官事之余在昏黄烛火下奋笔疾书的样子。一个深受中华文化教诲濡养、又想把所学传承下去的文人书生,执着于自己的理想。

  他一本本地收集,一部部地抄录,终于有了颇具规模的藏书。积攒的银两换来一座心仪的藏书楼,但在那以烛火油灯照明的年代,纸制的书籍、木制的书楼,随时都可能因一个意外或闪失而灰飞烟灭。

  范钦把自己的藏书楼定名为“天一阁”,底下六间分隔,楼上统为一室,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意。阁前引月湖水入池,既增景致,复备火警之用,并立下烟酒不登楼的规矩。

  天灾人祸其实无从预计,又不得不叫人细细考量,步步为营。就这般防火防霉、防偷防盗、防虫防鼠,代代相守。

  没有人清楚几百年的岁月里,关于这藏书楼发生过多少长歌当哭、令人唏嘘的往事。战争的烽火无法阻隔,朝代的更替不能阻挡,辗转困顿,千金散尽,为存书万卷,范家十几代人在百年的风雨中步履艰难。逼到绝境,放弃不甘,坚守太难,挣扎煎熬,依然要秉持初心。

  天一阁曾因清修《四库全书》应诏献书六百多种,受到乾隆帝的嘉奖。乾隆下旨仿天一阁建“南北七阁”以藏《四库全书》,愈使其声名显耀。

  但更多时候,这百年的楼阁和园林沉寂于静默的荒凉。只是这荒凉里存着天地正气,透着熠熠光芒,绵延着中华的千秋文脉。

  我曾琢磨这文脉竟为何物,能叫中国历朝历代的文人坚韧不拔、执着相守。但我又觉得它其实并不只属于中国的文人。那些历史和文化,是个人的情怀、国家的境界、民族的精神。是一盏荧荧的灯火,是一条不灭的线索,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定海神针。哪怕在最艰难困苦的时刻,也能让我们踏稳脚步,寻着光明,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藏书之家》中说:“大道不亡,书魂不灭。”如果非要排个先后因果,我以为是书魂不灭,大道不亡。斯文不断,华夏不衰。

  历史文化在,泱泱中国在,中华民族就在。

  东明草堂的书屋里,我看见阳光透过窗前的帘子照到满是书籍的架子上。书桌上放着两本书,桌前椅后的墙上悬书画对联。联曰:“养十年豪气,读万卷诗书。”

  我望着那空落落的红木椅,想象着范钦和他的子孙读书抄书的样子,在这缕缕阳光里,也在那晦明不定的烛火中。

  总有那么些人,他们坚守着物质以外的东西,传承着人类可贵精神和历史文化的厚重,哪怕自己举步维艰,也要让这一抹亮色穿透时空,照耀后来者的前途。

  天一阁,已不仅仅是一座藏书楼。百年演绎下,它已传奇成一座名为“坚守”的丰碑,贵重厚实,意义巨大。

  “天一阁,天一阁,为你痴情为你歌……”

  我沉醉于幻化多彩的舞台,也沉醉于江南春日午后的百年藏书楼。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