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江河众多,渡口数不胜数。但称得上第一渡口的唯是江西于都河畔的东门渡口。
1934年10月中旬,党中央、中革军委,中央红军八万六千多人在于都河北岸集结,分别从东门渡口等八个渡口和几座浮桥上渡河,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领导人就是从东门渡口渡河的。后来,人们就称东门渡口为红军长征第一渡口,也简称为“第一渡”。
寻觅红军足迹,走一回长征路,是我的一个宿愿。2022年春天,我从内蒙古乌兰浩特市一路南下到达于都,开始了走一回中央红军长征路的自驾旅途。
三月里,赣南大地铺满了春天的柳绿花红,于都河日夜奔流,穿越于都县城,给两岸流域带来了勃勃生机。于都河也叫贡江,过去只靠摆渡过河。如今,河上架起了八座大桥,过河的道路通畅而便捷。
红军长征第一渡地处于都贡江镇。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弘扬长征精神,1996年,于都政府以第一渡口为中心,规划建设了长征纪念碑园和纪念馆,此后又进行了扩建。第一渡景区已被列入国家一百个红色经典旅游景区行列,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时过境迁。第一渡口虽为原址,但如果没有纪念碑园,没有石雕、浮桥、摆渡船等标志性物体的存在,只看繁华城区闹市,很难想像脚下的河岸,眼前的大河曾是90年前红军集结出发的地方。
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碑园由纪念馆、纪念碑、石雕像等构成。临河的纪念碑园树木成荫,花草相间,甬道蜿蜒。据介绍,东门渡口兴建于清代后期,它见证了清朝的没落,也承载了红军长征出发的悲凉壮举。一石雕上刻着“长征渡口”四个大字,渡口河面停泊着模拟红军渡河的一排船只。站立在第一渡口前,看波浪涌动的于都河,想红军告别乡亲,渡河转移的情景,心里装满了凄凉,还有钦佩和敬仰。
于都是中央红军集结出发长征的源地。踏上于都的土地,近距离地目睹红军长征第一渡口,我感到无比的荣光和自豪。
作为革命苏区,于都红色根基深厚,军民团结如同一人。纪念馆中有面草鞋墙,粘挂着几十双草鞋,解说词说,红军出发前,于都人民争分夺秒地为红军编织了几十万双草鞋。一双草鞋一分情,多少不舍和寄托凝聚于其上。在于都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于都用最短的时间集中了八百多条船只,用作红军摆渡过河和架设浮桥。为支援红军,于都老百姓送去最后一块门板搭浮桥,送去最后一块布料做军衣,送去最后一碗米做军粮,送去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有位大爷执意拿出备老的棺材板给红军建浮桥。周恩来听了汇报深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这肺腑之言就刻写在纪念碑园的石塑上。
在纪念碑园游览,遇上一队队游园的红领巾。春风吹拂,红旗飘扬,红领巾鲜艳,那一抹抹红给第一渡口平添了一道亮丽景色。我抢抓画面,拍照录像,孩子们向我问好,带队老师也向我挥手致意,就像我们同在一个集体参加共同的活动。道旁一家服装门市里工人们还在上班,我请求她们帮忙缝扎一下破损的手提包,负责人立马安排,很快师傅就缝扎好了。给钱,他们说啥也不收。纪念馆下班了,寻问疫情管控下如何进馆参观,值班人员不厌其烦,热情解答。在于都,我感悟和体验到了“于都人民真好”的情谊。
漫漫征程,悠悠九十载,红军长征的足迹已化作历史的经典,那些印记苦难辉煌的原址旧地,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每每想起,每每相遇,都是一次心灵震撼,都是一次精神洗礼。
致敬红军长征第一渡,告慰革命先辈,我们在新的长征路上前行不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