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端午
文/刘元兵
今年的季节好像比往年来得晚些,到了端午节赵家沟才开始酷热起来,平静的沟陇里又有了当年大战红五月的场景,还飘出来琅琅的读书声。
上午九点过,赵家沟九龙湖的大坝上,五个扎着小辫子的姑娘手里拿着笔记本和资料,按照地图上的赵家沟寻觅着竹韵书院的位置。乡村的小路弯弯曲曲,岔路众多,到了湖边,几个小姑娘感觉迷失了方向,望着九龙湖的一汪清水,显得很无助。领头的红梅同学左右打望,定睛一看湖边有个钓鱼人。便走下去问路:“大叔,请问,赵家沟的竹韵书院,在哪里?您知道不?”
头戴草帽的钓鱼者是成都人,经常来九龙湖休闲垂钓,对周边比较熟悉。回答道:“啊,你问竹韵书院啊,我知道,你走过大坝,那尽头有个指路牌,沿水泥路下去500米就到了。”
谢过钓鱼者后,他们迈着青春的步伐,很快就到了竹韵书院。不多久,这个被竹林包围的农宅里就传出了琅琅的读书声。
竹韵书院处于成都东部丘陵地带的赵家沟里,高低错落的梁子围绕三面,对面的寨子梁子像一把巨大的官印,比它小的矮梁子像一个大大的印盘,位于田园中间的大堰塘就像画家的墨池。村子的上方的九龙湖,储存着供九龙片区2万多百姓生产生活的一汪清水。山村背面的红花梁子,像一个侧卧的母亲,怀中呵护着200多村民。从长满芦苇的水库大坝走下去,直到山弯里,杂树掩映处,有一排房舍,书院就在一丛苍翠的竹林包裹之下,从竹林飘来的清香灌满书院,站在房顶可以欣赏到竹子挺拔的英姿,翠绿的美景,感受到竹子坚韧不拔的风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书院因此而得名。
竹韵书院由生于斯长于斯的刘元兵先生及三个弟弟历时两年筹建而成的。书院秉承元兵先生的爷爷刘府朝在赵家沟的红花梁子下建府邸,办学堂,设私塾,授人以渔,教授乡民子弟识字习文,惠及周边乡民的传统。利用父亲刘西相遗留下的老宅,开办的农家书院。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大队在刘氏大宅的大堂屋里兴办小学。教师是四队的一位小学毕业生。学生都是红花大队的孩子,同学们打着光脚丫,甚至只穿一条短裤就来读书了。还有用背篼背着弟弟或者妹妹站着上课的,一二年级混读。据九十高龄的刘西河讲,当时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板凳来,自备红苕玉米等粮食和柴火自己动手生火做饭。赵家沟里洪亮的读书声从可以穿过阳光的瓦缝中飞出,延续了新中国建立前刘府朝在此举办私塾的传统,培养出了一批生产队急需的队长、会计和计分员。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大队在二队的山坡上修建了五间大瓦房,办起了由贫下中农管理的红花大队小学。全大队的孩子都集中到了红花小学读书。赵家沟里的读书声从此消停了下来。
赵家沟的农人世代都渴望读书,向往外面的世界。“吃不穷,穿不穷,人不读书世代穷”的理念,在赵家沟的百姓之中根深蒂固。上世纪,红花五队就考出大中专生十来个。几十年后竹韵书院的兴办,让赵家沟里,又一次飞出的朗朗的读书声。
十点左右,阳光开始爬上红花梁子顶尖。光着脊背的老农,戴着草帽,就像蜜蜂一样,在稻田里精耕细作,管理着逐渐清幽的秧苗。
此时,前往村子的车子逐渐多了起来,有的从九龙湖下来,有的从锁口堰上行,到了赵家沟里,就不见了踪影,原来是外出打工的男人驱车携妻子儿女回来看望老父母,与留守乡村的年迈父母过端午节。不多久,很多农家院门前或竹林盘里都停上了五颜六色的汽车。
在县城做生意的小蓉一家人开着奥迪轿车,特别显眼地回到村子。她的父亲元括是我本家哥哥,早年远赴广东打工,后来为照顾家人回到县城开了一个副食店,日子过得还算滋润,这几年由于网购的冲击,他夫妇辛苦守候的副食店的生意逐渐冷淡,上个月,回到老家,安度晚年。孝顺的小蓉和弟弟怕离开农村几十年的父母不习惯,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三辆车子将院坝塞得满满的。
经过重新粉刷后的老宅焕然一新,括哥夫妇早就知道儿子女儿两家人要回来过端午节,一大早就把院坝打扫得干干净净等待儿女和孙子回来。八点过,括哥就来到公路边,眼巴巴地望着九龙湖的方向,希望、失望,最后见到白色奥迪一溜烟来到他面前,他才高兴起来。
与父母交流后,小蓉带着孩子在父亲的陪伴下,转悠在这个曾经喧嚣的大院子。这时,琅琅的读书声穿过竹林,飘进了小蓉的耳膜。
“爸,这声音好像是哪个在读书啊?”小蓉问父亲。
“小蓉啊,你不晓得,你元兵大爷,在老房子办起了一个书院,叫啥子来着啊?我想想。啊,想起来了,叫竹韵书院。这声音一定是外头来的学生娃儿在读书。这哈对了,我回到老家之前还担心回家不好耍,不习惯。现在我就去书院看书喝茶,也过一下城里人的生活。还可以打麻将,打考考。你们就安心工作,不要管我们。”括哥说。
“兵大爷是我们队上考起的第一个吃国家粮的,他一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开书院,对我们家乡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对了,老汉,你回去吧,我去看看兵大爷!”说完,小蓉疾步来到奥迪车旁,打开后备厢,拧上一盒粽子,往书院走去。
今天,光娃、世娃的孩子们都回到了老家,清静的赵家沟一下子就有了生气。与往年的端午节不一样的是赵家沟里曾经荒芜的田地,已经种满了稻谷和其他粮食作物。据良哥说,今年政府对种粮食特别重视,按亩数补贴,于是曾经搁置的田地都实现了满栽满种。在这个播种季节,竹韵书院播下的精神食粮,将来也会获得丰收的,让曾飘荡在赵家沟里的读书声永远流传。
寂静的赵家沟,从此不再寂静。
二〇二二年六月十日于赵家沟竹韵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