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清朝大学士张英的这封回信,化解了家人与邻居吴家因宅基地纠纷产生的争执,两家各让三尺,从而形成了一条长不过百余米、宽仅两米左右的巷子——六尺巷。
锦绣龙眠山水,千年文脉流芳。正是这条六尺巷,成为一个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迹,承载着一段流传至今的历史佳话。它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礼让”的象征,它是我的家乡桐城人引以自豪的文化名片。
小巷故事穿越时空,文明光芒历久弥新。2024年10月17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六尺巷,重温张吴礼让典故,察看桐城历史文化展陈,发出了“来这里看一看,很有感触”的感慨。习总书记的亲临考察,为六尺巷掀起了一波又一波旅游热潮,四海游客慕名而来,来到这个被誉为“中国文都”的千年小邑,来到这条充满故事的传奇小巷。
追随着总书记的足迹,我们金秋欢乐游一行,于10月30日上午兴致勃勃地来到六尺巷。
车辆在交警的指引下,驶入秩序井然的游客集散中心停车场。一下车,只见车辆进进出出,人员来来往往,好一派热热闹闹的景象。
我们穿过公路,来到景区西边的“懿德流芳”石牌坊前。举目凝望,高大的徽式汉白玉牌坊上,“懿德流芳”四个字苍劲有力、正气凛然。据介绍,这是为了纪念忠孝节义、德才兼备的张英而建立的牌坊,寓意美好的品德百世传颂、万古长存。
放眼望去,景区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我和身边一位五十来岁干部模样的男士聊了起来。原来他是一名志愿者,协助维持秩序、义务讲解和文明劝导。听说我是从海南岛回来的桐城人,他兴奋地告诉我,习总书记的考察,让桐城扬名了,让六尺巷红火了。目前六尺巷日均游客过万,最高达到两万多人次。景区东西两边街道的多个桐城丰糕店,每天做都做不撤(做不撤为桐城方言,意即忙不过来、供不应求)。闻听此言,我的内心一阵阵激动与欣喜。
穿过“懿德流芳”石牌坊,一块醒目的太湖石矗立地面,上面雕刻着张英当年给家人回信的28字礼让诗。一个个游客止步伫立,一字字端详,一句句默念,一遍遍琢磨,一层层遐想。
然后来到石照壁,上面刻画着六尺巷故事的主要人物,以及纷争、报信、批诗、和解等相关内容;照壁的后方,详细记录了六尺巷故事以及张英的生平介绍。
移步换景,步移景异。北边休闲广场处,一声声委婉清新的黄梅戏曲调传来,我紧步赶了过去。见到对面走过来一位身着演出服装的男士,我欲与其合个影,一声“老师”刚出口,双方都认出了彼此,原来他是我们一个村庄的儿时伙伴。自幼喜欢吹拉弹唱的他,正在景区义务演出,吸引着众多的黄梅戏爱好者驻足欣赏,更是为景区增添了欢快的气氛。
我们合影后又寒暄了一会。舞台那边传来催他登台演出的呼叫,我们不得不握手告别。
站在简易的舞台前,欣赏了一会妙趣横生的演出,我转到六尺巷巷道。
“六尺窄巷,宽和街坊;百米短巷,历史悠长。”六尺巷巷南为张英宰相府,巷北为吴家宅,巷子不长,仅百米,宽两米。原来是青砖黛瓦卵石路,现在是石条路。墙外两旁香樟树,笔直而幽邃。深秋的阳光,穿过墙外树木的枝叶,为六尺巷巷道撒下斑驳的光影。
我缓步穿过巷道,最后来到东边的“礼让”石牌坊。高大的汉白玉牌坊,上面镌刻着“礼让”二字,与西边的“懿德流芳”牌坊交相辉映。从“懿德”到“礼让”,一串故事感人,一段佳话流芳。
我这是第三次走进六尺巷。故地重游倍觉亲,今又胜昔更感人。
第一次是2017年10月,我和何永恒战友同游文都几个景点,首选六尺巷。走在百米长的鹅卵石路面上,我轻盈地挪动脚步,唯恐惊扰了和谐温馨的氛围;来回地扭动脑袋,映入眼帘的似乎不是两堵墙壁,而是无声播放六尺巷故事的幕墙;静静地竖起耳朵,耳畔似乎听到了“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诵读声。在游记《战友结伴游文都》一文中,我写下了这样几句打油诗:“一封家书戈为帛,相互谦让天地宽。大度襟怀世人赞,蜚声海外美名扬。”
第二次是2018年4月,我们夫妇俩和内弟一起参观六尺巷。一番观瞻后,我又特地走进紧挨着的荣军院宿舍区。因为我难以忘怀,入伍后的第四年第一次回乡探亲时,父亲曾经带我来到荣军院,拜访带领父亲走上革命道路的孙伯伯。聆听孙伯伯谈起他的革命斗争历史,我的胸中涌动着学习革命前辈、忠诚报效祖国的壮志与豪情。
这一次走进六尺巷,我欣喜看到六尺巷的巨大变化。后来得知,2017年10月,桐城市委市政府,将六尺巷的恢复与修缮正式提上日程,其建设内容包括六尺巷、张府、吴府、宰相府遗存、勺园以及吴越故居等。截至2023年,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上专项保护经费,用于历史城区的环境整治、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修缮整治利用等保护项目。
经过这些年的整治和扩建,景区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历史风貌,还融入了现代元素,为游客提供了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在这里,游客可以参观六尺巷历史文化展览馆,了解六尺巷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以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感受桐城的饮食文化;还可以购买文化纪念品,将这份“礼让和谐”的精神带回家。我那天就在休闲广场的一个店铺,买了几件桐城特产“青草刘老三原味糕点”。品尝着美味糕点,搅动了味蕾,引发了思绪,满满的故乡情结充盈在心间。
第三次走进六尺巷,我不仅欣喜于景区的巨大变化,更是在漫步古巷、聆听故事中,深深沉醉于这份古朴与和谐,在耳濡目染中感受着六尺巷文化。
正是一次次走进六尺巷,我对六尺巷文化逐渐产生了兴趣,深情关注着家乡桐城的微信文学平台“六尺巷文化”。先后向平台投送推出的20多篇相关作品,让我的六尺巷文化情缘,在一篇篇作品中似河流涌动,更是在心头荡漾。
“六尺巷文化”编辑部,在纪念平台五周年的专稿中深情写道:“因为有你,故乡桐城灿烂的文化才有了更好的传承”,我的名字上了一百余名作者的“名人榜”,这是对我莫大的嘉勉与激励,更让我感受到心灵的撞击与升华。我觉得,六尺巷既是一个历史古迹,更是一个创作、宣传、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2011年,由韩再芬、黄新德主演的黄梅戏《六尺巷》上映,戏曲讲述了六尺巷的典故,提名第14届中国电影华表奖。
2015年歌曲《六尺巷》发布,该歌曲取材于六尺巷的典故,2016年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
2018年年初,我在海口观看了由黄新德主演的反腐主题大戏《从六尺巷走出的大清名相》,心灵深处颤动着回味与思索。晚餐上,我和黄大师挨身而坐,频频碰杯,侃侃而谈。他的“以作品开路,让成果说话”的经验之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与感悟。
寻迹六尺巷,践行新担当。在我们来到六尺巷后的11月11日,六尺巷迎来一批“特殊游客”。他们是国旗护卫队队员,英姿飒爽地走进六尺巷,用心用情感受礼让文化,更是为六尺巷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小巷款款,文脉悠悠。来时情意浓,别时兴未阑。从文都返回椰城,近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我的思绪还常常回到那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回到那条看似普普通通却内藏乾坤的小巷。
以古鉴今,以文化人。祝愿六尺巷,百米小巷岁月悠,弘扬美德古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