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载的“麻糖”源自明代,以湖北孝感和河北唐山麻糖品质最佳,而我们“济源麻糖”,则有它与众不同的独特色香味儿。
传统的“济源麻糖”结合本地食材,以优质麦芽糖和小麦粉制作而成,麻糖形若佛脚,美观大方,表皮焦酥,里面软糯,香甜可口。在当地人的记忆里,“济源麻糖”一直是舌尖上的美味。舌尖上的美味又是一种乡愁,每逢过年过节,这种美味总会闪亮登场,这不,冬月刚刚过半,麻糖的焦甜香便又游走在乡土气息浓厚的街道里了。
冬月的济北,经历几次风霜之后,逆天怒放的花儿谢了,一场寒霜,弱不经风的嫩草儿枯萎了,大部分树叶已经知趣地落去了大半,光溜溜的枝桠勾勒出寒与冻的骨架,蓝天白云和光秃秃的山岗刻画着寂寥的轮廓,这似乎才是深冬的模样。天然的景致就像水墨画,除了山水,便是一望无际的枯草,即便有些许的苍松翠柏,也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目及之处,几乎没有吸引眼球的生动。好在,爬山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也不需要太多美景做伴。走,静静地出出汗也挺好。
徒步“太行天路”。沿着S230南太行旅游路西行数里,顿觉耳目一新。太行逶迤,蟒河清秀,沿途比邻愚公渠的千亩冬凌茶园新绿如甸,新植月季竟临寒怒放,花香氤氲在清润的空气里。山坡上牛羊成群,天空是湛蓝的,无雨无雪,这份清润可能来自晨霜吧?不知名的鸟儿嬉戏林间,红嘴蓝鹊彩色的翎羽迤逦,鸣声时而高亢婉转,时而低沉悠远,在幽静的山谷中拨弄着人的心弦。如此冬山,并不寂寥,此情此景,若能品尝山野美味,自然让人兴奋之至。甜甜的焦香,嗯,是麻糖特有的味儿。远远地闻到“麻糖”焦香的甜味儿,不由地令人神往。
寻香而去,临街简易的帐篷里油锅上摆放着诱人的“麻糖”“糖油馍”。走近一看,却让人大跌眼镜,那麻糖又窄又短,腹鼓皮紧,除了远飘的香甜味儿和焦糖色的造型以外,我真的不敢相信它竟是童年记忆中的“麻糖”。出于好奇,也为了童年美好回忆的那份情结,明知它不好吃,我还是询问了炸麻糖的手艺人。“正儿八经的糖稀(麦芽糖)麻糖,两元一个,可好吃了。”禁不住儿时记忆的诱惑,虽然看上去麻糖又瘦又小,我还是抱着一丝希望买了两个,急不可待地尝了一口,那筋老难爵的口感,瞬间颠覆了我曾经的美好记忆。传统的美味现在咋就变成这样了呢?当年令人神往的美味到哪儿去了?乡下淳朴善良的手艺人咋会变成这个样子呢?物价上涨食品涨价也无可厚非,可传统的特色小吃为啥涨了价却还要在品相、质量和味道上频频“缩水”变味呢?难道曾经的传统美味就这样为了蝇头小利被轻易丢掉了吗?我莫名其妙地感到惋惜。
几天后,我到县城去办事,途经西关农贸市场时又闻到了久违的麻糖的香甜味儿,还是那怀旧的情结再次拉着我的心来到了麻糖摊位前。同样是涨价后的两元一个,但曾经的焦糖色、油酥香甜的味儿,背上点缀着芝麻粒儿、硕大的、宽厚的品相依旧。这不正是当年我相亲时往丈母娘家送的那种麻糖吗?!我试探着买了一个,入口甜香焦酥软糯的老味道又重新徘徊在舌尖和唇齿之间,这爽口爽心的“粘芝麻大麻糖”带着我的思绪又回到了想当年。
早年,我们这一代订婚相亲办喜事都离不开麻糖,作为喜庆吉祥的礼物,它的焦酥甜香软糯让每个得到的人都觉得幸福甜甜的满满的。我订婚时也不例外,丈母娘统计后开出了300根麻糖的订礼单。“麻糖是送给来贺喜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的,是我们老王家人的脸面,可不能马虎。”
丈母娘怕我不懂事,特意交代我说。我四下打听了附近办过喜事的人,都说南街麻糖味道品相特别好,还可以订做个头大“粘芝麻的”,油酥掉渣,那就更漂亮!记得当时店主说正常卖的两毛钱一根,订做的最好的五毛钱一根,粘芝麻的,既喜庆又排场,再大的就不好看了。我说,“那就五毛钱的吧,订600根!”那麻糖送到丈母娘家,当时一家人就乐开了花,啥事都好办了。街坊邻居和亲戚朋友拿到报喜麻糖,贺礼的钱都翻了三倍,都说老王家闺女找了个大气的好婆家,喝了那么多家的喜酒,从没见过报喜送这么好的麻糖!老丈人得足了面子,一高兴,嫁妆足足陪了我媳妇三大车。我这边的亲戚街坊也发出来同样的喝彩声,礼金也涨了两倍。许多年后,大家唠起家常时,还在夸我家的报喜麻糖,羡慕亲家陪送我媳妇的嫁妆呢。
如今国家致力于振兴乡村,路修好了,天更蓝了,山青水秀了,乡下人淳朴善良的美德也要秉承延续。近些年国家号召建设美丽乡村,传承中华文明、历史文化,我们济源拥有济渎庙、太行、王屋山,黄河和黄河小浪底等山水、道教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有这么多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利用好,传承好,让它不仅成为老济源人忘不掉的乡愁,也要成为靓丽的旅游新地标、新名片,还要成为振兴乡村的新质生产力。
“济源麻糖”是济源人舌尖上的乡愁,是济源老乡的一种思乡情结,是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它富含家乡的风情神韵,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这种淳朴的内涵和底蕴,离不开这种舌尖上的非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