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

溯源寻根张家洲

作者:杨帆   发表于:
浏览:55次    字数:281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41334篇,  月稿:0
  沿着106国道,自麻城出发,经宋埠,过岐亭,眼看着马上要进入武汉市。在公路的左边,有一座古色古香的牌楼——张家洲。沿着牌楼下面的柏油马路继续前进。不到1000米,远远望见两颗高大魁梧,枝繁叶茂的古树,古树下面有一座风雨长廊,长廊旁边,有一座水塘。古渡口张家洲就到了。

  古树下面有一个广场。我们把车子停在广场上。广场周围的房子,被粉刷一新。上面写上了时尚的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和美乡村”等等。白墙红字尤其醒目。

  走进古树下面,那浓浓的绿荫,让树下的空气都显得干净亲切柔和清新。不由得深深的做了一个深呼吸,似乎想要把这里优质的空气更多吸入我们自己的身体,丝毫都不愿意浪费。古树上面有个牌子。树名“枫杨”左边一棵130岁,右边一棵100岁。树龄虽然不大,但是相比于我们,也足以见证了世事的沧桑。

  枫杨树的年龄,似乎比张家洲的古村所经历的岁月,还要年轻的多。

  据说——明洪武年间,张氏由江西筷子巷迁移至张家洲,地理状况是两河夹一洲,从此在此繁衍生息。在当时陆路不便,加之人多地少,张氏人利用长江支流水系开辟从事水运交通,上由麻城至新洲、团风、长江出口,交通工具主要是帆船和竹排,运输着木料、棉花、粮食、山货等,张家洲古码头是一个货物停靠集散地,上下船只在此装卸。古时码头很是热闹,城墙上有旅社、小吃馆、作坊。在河里有喊着号子光着身子的纤夫们一排排拉着木船和竹排从此经过,把周边地区的土特产运往汉口,再从汉口带回生活用品,市场非常繁荣,市场声誉远近闻名。

  而今天,我们就是冲着这古渡口而来。两棵古树下面,有条古老的石板巷子,我们走在这幽深的古巷里,一直向前。就到了张家洲古渡口。

  经过一条高约10余米,有上百步的古老的石头台阶,从石条台阶上下来。我们就到了码头上。岁月沧桑,举水改道。留在这里,是一个古渡口遗址。渡口上面铺石板,石板上起建筑挡水城墙,用糯米加石灰拌和砌墙,挡水墙高10余米,宽250米、共分四段,每段城墙中间隔2米宽通道,城墙下面有两米宽石板路便于装卸货物和人们生活用水,石板路间隔10米有一个拴船、竹排的圆孔(至今还在)。

  近年来,为了留下历史的记忆,激发那些曾经从这里出发,远涉巴蜀,湖广填四川的人们后裔的乡愁。人们修旧如旧,让这座古码头重新焕发了生机。

  湖广填川聚散地,溯源寻根张家洲。这里让湖广填四川这桩至今仍然动人心魄的历史事件,有了物化的记忆皈依。有人说,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的世纪悲歌。早在顺治六年(1649),为恢复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因战乱而遭到破坏的农业,清廷已经颁布了“垦荒令”,但由于顺治初年广大南方地区还存在大量反清势力,“垦荒令”的实施效果非常有限。直到顺治十六年(1659)清军拿下成都,平息了四川境内的大规模战争,清廷的垦荒才成为一件既迫在眉睫又可以落地实施的大事。

  漫步在古码头的石板上,抚摸着曾经历经风雨沧桑的石条围成的高大十余米的挡水城墙,看着码头上那斑斑苔痕,那城墙之中已经朽蚀的古树树根,那光滑的青石板,我们的眼前似乎有成群结队的旅人、纤夫、商贾等等,他们在忙忙碌碌地迎来送往。他们拖儿带女,肩挑背驮,带着各种物资,乘上帆船,由此走上水路,进入长江,逆水而上,穿过三峡,历经险滩峡谷,一路含辛茹苦,风雨颠簸,到达巴蜀之地。巴山蜀水凄凉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背井离乡的际遇,让他们的内心有多少感慨与苍凉。滚滚长江东逝水,道不尽说不完,他们内心的乡愁。那时的人们,是不是因为有了最基本的生活期盼“耕者有其田”,才有了他们背井离乡,历经艰难险阻,到达一个完全陌生,生存之地。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渡口常常是承载着人们因为离别而产生的落寞惆怅、别离思念的意象。宋朝词人柳永有一首《临江仙引·渡口》:渡口、向晚,乘瘦马、陟平冈。西郊又送秋光。对暮山横翠,衫残叶飘黄。凭高念远,素景楚天,无处不凄凉。香闺别来无信息,云愁雨恨难忘。指帝城归路,但烟水茫茫。凝情望断泪眼,尽日独立斜阳。一位思念离人的闺中女子,在一个残叶飘零的深秋时节,在渡口边,思念着自己远方的离人。她是多么想,能够在这个一年将尽的时节,亲人能够平安归来呀。当年的湖广填四川的那些移民,他们留下来的亲人,在这个渡口一定会一样演绎着相思相恋。那盼望儿子回家的老母亲,那希望得到丈夫温暖的新婚妻子,还有那盼望着依偎在父亲臂弯里嗷嗷待哺的婴儿。历史是无情的,当年那些移民们很多人是一去不复返。或许因为路途遥远,或许因为社会变革,或许因为山高水长,或许因为战争频仍,很多人、很多事都被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中。这个古渡口光滑是的石板路,怕不是被脚板磨平,而是被思念磨平吧。

  “传统意义上说,先人们固有的思想,就是安土重迁,喜欢待在自己的家乡,一旦离别,就有无数的离情别绪。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他们怎么会离开自己的家乡呢?”随行的朋友说。

  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好生活,那时的麻城人,似乎掀起了一股移民四川的热潮。曾经的孝感乡,因为移民,竟然被撤销了建制,版图被撤并到其他乡,它甚至一度让那句“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成为传奇。而现在,我们凭着仅存关于麻城境内举水河段的码头记载,就可以推测当时的移民之盛况。

  光绪十年《黄州府志》记载,麻城境内沿举水河畔有渡口52处,其中官渡11处、义渡26处、民渡15处。在孝感乡境内由北向南依次是:朝圣门、五里墩、湛家园、十里铺、月亮岩、张家咀、上夹洲、下夹洲、四季门、新店河、冯家凉亭、螺壳潭、陶家园、新河坎、张家洲前河、张家洲后河等近20个渡口。康熙九年版《麻城县志》记载“高岸河,在县南十里铺,合桃林河,下歧亭入江。”

  我们从码头上中间一个台阶上上来。经过另外一条古巷,它的名字叫“拾忆巷”,石板路,被旅人的脚板和历史的风雨,摩擦得溜光。两边房屋墙壁上,各种历史遗存的照片,在跟我们讲述着时光的故事。我们静静的看着这些照片,与历史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有举水河中又有漂泊的蓬船,船头穿着明清服饰的船娘在安静的做饭,火炉边飘起了缕缕炊烟;有码头边,男子挈妇将雏,踏上帆船,一步三回头依依与父母惜别的场景;也有纤夫们拉着帆船在岸边艰难行走的照片。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着先民们生活的不容易。

  走出这条“拾忆巷”,又回到了古枫杨树下。

  古树苍翠,清水池塘,清风长廊,柔软的风,干净的马路,宽敞的广场,时尚的小洋楼,脸上演绎着笑容的老人,蹦蹦跳跳的儿童,一切又在告诉我们和美乡村建设带给人们的幸福美满生活。一条巷子,连接着现实与历史,那一瞬间真是让人恍若隔世。

  我们在村庄中流连,我们在马路上逡巡,我们在农耕长廊中,朗诵着那些农谚:“秧田水要清,稻田水要浑”,“早稻要抢,晚稻要养”增知增智,有益有趣。

  在张家洲,我们溯源寻根,体会到历史的沧桑;我们品味农耕,体会到现实的温暖;我们还能够畅想未来,体会乡村美丽的前景。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大学生活

查看更多大学生活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