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王继如: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作者:第一次   发表于:
浏览:53次    字数:1505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9篇,  月稿:0

  父母儿女间的亲情,当是这个世界最单纯而又最复杂的情感。这两天读邵丽长篇小说《金枝》,读得唏哩哗啦,情不自禁地对号入座,似乎写的就是我们自己,读的就是我们自己。

  小说以“我”周同语的视角写周家五代人的家族婚姻史,从父亲葬礼开局,把周家上三代的“革命史诗”和后两代的“改革开放新时代”做了跳跃式全程书写,特别是历史造就的同父异母两组儿孙的恩怨情仇的全景式交代,入木三分。而我与父亲、女儿与我、我与外甥女三对关系的阐述,你可以会心地笑会意地哭——我是父亲的果,女儿是我的果,女儿拿我怼父亲的话怼了我,完成三代人的轮回,实际上践行的是基因的传递。

  作者拿这样一部家族史的展示和剖析,对自己做了核磁式的自我检视与内省,完成对父亲、母亲、其他父亲母亲的精神解剖和病理分析,更重要的是解构了生活的实质与意义:家族的每一个个体到底为什么而生活?谁才是生活的胜利者呢?这是个问题。

  阅读中撇开小说的艺术特性和结构特点等,留给我最深刻的震撼和最有意味的共情,是作为父亲的无奈,以及女儿对于父亲的莫名而天然的怨恝。小说交代,“我”是父亲的长女(其实她是算不得长女的,在她之外已经有同父异母的拴妮子在,小说一开头就围绕她与拴妮子在父亲的葬礼上展开,直至结尾的第三代聚集),在她五岁前得到了父亲所有的宠爱,而且是肆无忌惮的偏爱。然而所有的宠溺式的爱娇在她5岁那一次事情发生(在父亲办公桌上,她在报纸上把党和国家领导人照片涂鸦了,“杰作”被秘书看到)后,作为县长的父亲为此承担了政治责任,自此对她表露无异的爱嘎然而止,至少外在的是这样。对于她来说,强烈的反差在她幼小的心里种下了怨仇的种子,并且跟着她的长大一起长大。5岁,成了她与父亲爱和怨的分水岭。等到她长大,得到了一个被征召女兵的机会,部队首长已经看中却被她父亲否定,这成了她对父亲更深刻的恨。自此她与父亲成为势不两立的敌对。一直到父亲离休,从轰轰烈烈回归寂然无声,而她则在文艺界声名鹊起,于是她跟父亲的关系开始颠覆,她在爱护父亲身体的名义下以“长女”的身份在父亲面前肆意强势……在她父亲逝去很多年后,她母亲告诉她,父亲之所以否定让她去当女兵,因为负责征兵的首长赞美“你女儿太漂亮了”,作为父亲,作为从部队和战争中过来的父亲,以他对自己女儿秉性的理解和顾及女儿未来生活的原因,截断了她的女兵梦。这是作为父亲可做而不可说的,也是作为女儿可任性而不可为的。然而,“我”却因此而回怼怨了父亲一辈子!小说有很多“我”和父亲的情节,阅读时常常让人唏嘘不已。

  在日常生活里,父母儿女间的后浪推前浪是自然规律,父母对于儿女的爱和付出总是倾尽所有、无怨无悔,似乎这是责任,担当;为人儿女的,接受父母的爱和赠予,总是接受得那么的天经地义,那么的心里坦然。一转身,可以把同样的爱与付出给予自己子女,一样的无怨无悔,一样的倾尽所有;然而对于父母的老去,对于父母的情感需求,对于一切来自父母的存在,常常是习以为常的,忽略不计的;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却是后悔不迭。为什么就不能爱子女一样地爱自己的父母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爱和怨,一家人有一家人的怨和爱。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生老病死都是绕不过去的事。年青的少不更事,壮年的飞扬跋扈,老去的无可奈何,总是人生不可逆行的三段论。为人子女,为人父母,因为血缘亲情,许多时候以为只要存爱,可以不顾及一切的言语手势,其实不然。有个比喻,父母是子女的无限公司,而子女充其量只会是父母的有限责任公司,这个道理其实都明白,却总是把有限责任公司凌加于无限公司之上。好好读一读《金枝》,读一读别人的醬油米醋茶,读一读虚构的父女情“仇”,一定会读到自己,读出自己的。

【审核人:雨祺】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