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书匠》树立的刘志勇这位乡村教师的形象,让人掩卷后想说:“致敬,乡村教师!”
如小说中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乡村学校最后只能听到“猪叫声”,或者作为其他功能使用,或者只能沦为荒芜的建筑,但无论怎样,也抹杀不了乡村学校在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功能,对于身在发挥共和国基石作用的乡村学校的教师们,他们更如荧火般点亮了乡村学子们的梦想。
识字,对于任何在启蒙阶段读书的人,都有非凡的意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深刻地诠释了教育的意义。从古自今,开办官学和私塾,对于推动文化的传承都是一件值得称颂的大事。
还记得母亲说过她读书的经历。革命先驱刚把中国从积贫积弱,战火连天中解放出来后,积极办学,各种扫盲班、识字班层出不穷,妇女解放,和男子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我那被两度缠小脚不得的母亲哭闹着要去读书,拗不过爱女的外婆从“鸡屁股”里为母亲攒出了学费。母亲深知自己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格外珍惜,所以门门课优秀,也才有了后来考出去读地质中专的机会。无柰赶上“自然灾害”,已经在实习的母亲被下放回了农村。
走过一段艰辛的母亲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在相继有了我们兄弟姐妹后,在豆粒般的煤油灯下对我们进行启蒙教育,直至七十年代我入学,从小学开始走读,冬天爬在冰凉的水泥板上读书,清晨轮流带着柴草生炉子……这样艰苦的学习环境锻炼了我的意志,让我在任何困苦面前都不畏惧,总是迎难而上,在坎坷面前也不曾屈服过,回想,这也是我从学校教育中收获的最大财富之一。
我没有在四处漏风的学校里读过书,也没有背着一周的口粮跑几十里山路去读书的经历,更没有在泥泞中跋涉过,在多年后见过的广兴中学里,宽敞的教学楼、平整的操场,我看到过拥有一排排整齐电脑的电教室,还弹过那里的钢琴,更是看到了各种竹编工艺教学等,我知道今天的乡村学校早已不是当年的农村中学了,现在的学子也不似从前的顽皮孩子,他们身上更多地刻着“留守儿童”烙印,而刘元兵先生的小说里突出了这一特殊群体。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在校园这片净土也不例外。《红楼梦》里,贾家的私学里有校园霸凌现象,在很多学校里都有类似的情况。《教书匠》里当然有这样的情节,只不过在这里,有刘志勇老师这样负责任,能担当的老师,用智慧化解了危机,挽救了“王雪梅”这样的学生。可以相像如果长时间不能解决好这些问题,而是任由其发展,那么会发生怎样的后果?王雪梅这样的学生因为害怕上学,可能失学,可能被影响一生,作为女性,这样的性格势必会影响到下一代,而霸凌同学的学生可能就长成一个危害社会的人。
“因材施教”,关爱每一位学子。一封封暖心的来信,向读者交待了刘志勇是如何关心学生的。顺利高考,高三学子们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把自己送进了心仪的大学,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学子们的努力,离不开教师们的倾心相授,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这又是一件多么荣光的事?可是自古忠孝难两全,全身心铺在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上,刘志勇面对父亲生病却不告诉自己的愧疚,只能尽全力救治,他收获到的帮助,让他不悔从教一生,他也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世人,“教育者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多年前我看到过“多一所学校比多一所监狱好”。
如果学校都像《教书匠》里的日常教育教学那般,能够通过“百日誓师”、“成人礼”等方式去激励学子勇于拼搏,通过为教师谋福利等方式去激发教师们教书育人的积极性,通过“家校共建”等方式,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学校干什么?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不易,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全社会齐抓共建,何愁育不出时代新人?
《教书匠》刻化了刘志勇夫妻这对有血有肉的乡村教师,他们有情和爱,也有自己的烦心事,更有父母家人等着他们救赎,还有他们心中“为妈老汉争光”的梦想,他们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朝着梦想努力。妻子文秀获得“十佳教师”荣誉、丈夫刘志勇从德育员,到德育主任,再到副校长、校长,每一步都走的艰辛,所谓“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说的就是刘志勇,除了搞好教学工作,遇到学校突发事件,积极出谋划策,化解校园危机,为校长分忧,充分展示了自己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从而让江校长对上举荐时,毫不犹豫,才有了刘志勇终于可以告慰老母亲的一幕。他们的相知相守和相伴,也让世人看到“爱情最美好的样子”。
小说揭示了“人走茶凉”的本质,而刘志勇偏偏不是这样的人,作为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在曾提携过自己的教育局长退休后却心怀感恩去走访。他自己被边缘化后也退下来了,尽管也感受到了“凉薄”,但他多年的桃李,却芬芳了他的世界,赶走了他的失落,也照亮了他的退休生涯。这也是在暗示人们,做人当如此。小说不足之处,弱化了刘志勇夫妻的“教学”方面,使得这两位“双商”在线的乡村教师没有撑起乡村教学的不易。此外校版有疏漏之处。
然而,作为刘元兵先生的第一部小说,也是瑕不掩瑜,他用朴实的六十万字“堆起”了两位有血有肉,平凡却又不普通的乡村教师。他们是无数不求回报,甘于扎根偏远农村的乡村教师的缩影,他们更是共和国教育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