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谗言如浪深 迁客似沙沉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128次    字数:641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陈礼贤

  读史劄记27

  刘禹锡《浪淘沙》曰:“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前两句,诗人以坚定语气表明“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的现象未必是必然发生的。或者说,即使谗言如“浪深”,迁客也未必就“沙沉”。我这里削诗以为题目,是因为伍子胥的情况与诗人的愿望正好相反,他和家人不仅遭到诬陷,蒙受不白之冤,而且最后都死于小人的谗言,对伍氏一家来说,正是“谗言如浪深,迁客似沙沉”。

  第一次遭受谗毁 被迫逃亡

  《楚世家》:平王二年,使费无忌如秦为太子建取妇。妇好,来,未至,无忌先归,说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为太子更求。”平王听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更为太子娶。是时伍奢为太子太傅,无忌为少傅。无忌无宠于太子,常谗恶太子建。建时年十五矣,其母蔡女也,无宠于王,王稍益疏外建也。

  这次进谗言的是费无忌。他是楚国太子建的少傅,即太子的老师。可是,“无忌不忠于太子建”,他的心思没在太子建身上,他想去侍奉楚平王。因为,楚平王是现任君王,而太子要掌权,还得等楚平王离世之后。他等不及。这山望着那山高,迫不及待地想得到更大权势,是小人的显著特点。有了这样的心思,他动起脑筋来:如何才能得到楚平王的青睐?很快,他遇到一个讨好楚平王的机会。“平王使无忌为太子取妇于秦,秦女好,无忌驰归报平王曰:‘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楚平王命费无忌去秦国给太子娶妻,费无忌却跑回来报告平王说:“那位秦国的女子实在是绝顶美貌,大王可以自己娶过来,另外再替太子娶个妻子。”费无忌为什么要提这样的建议呢?因为楚平王是个好色之徒。这也是小人的本领:把上司的特点摸得一清二楚,并投其所好。楚平王大喜(一是又得一美女,二是得到一个知道为他着想的“忠臣”),采纳了他的建议,“遂自取秦女而绝爱幸之”,“更为太子取妇”。费无忌也如愿以偿,离开太子,到平王身边去了。

  可是,费无忌内心又有了忧恐:“恐一旦平王卒而太子立,杀己。”平王死了,如果太子继位为王,会杀掉他的。“与其如此,不如先杀了太子。”他这样想。小人总是狠毒的。要杀太子,当然得借他人之手。最好是楚平王的手。“乃因谗太子建。”注意,费无忌决定以进谗言的方式杀人。谗,就是诋毁,就是说人坏话。平常,如果某人说,他能以说人坏话的方式杀死一个人,我们总是不信,骂他说胡话。现在,费无忌就干起这叫人难以置信的勾当来。先预告一下,他最后是成功了的。不过那是后话,现在要注意的是,他为什么不用别的方法,偏偏要去进谗言呢?原因是,“建母,蔡女也,无宠于平王”。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楚平王轻视蔡国,因为蔡国弱小,而太子建的母亲是蔡国人,那么太子的分量也就轻了些;二层,平王不喜欢太子建的母亲。在帝王之家,“母以子贵,子以母显”,母亲无宠,儿子也就没人疼了。一句话,太子跟楚平王的关系有些疏离。苍蝇不盯无缝的鸡蛋,这就是进谗的最好条件了。其实,还有一个前提性条件没有讲,就是楚平王对他的信任,对太子的疑心。前者,不用说了,关于后者,抢了太子的女人,平王心虚、愧疚,肯定会疑神疑鬼的。总之,费无忌把这些都研究透了,觉得进谗言最好。果然,“王稍益疏建,使建守城父,备边兵”,楚平王对太子建越来越疏远了,后来索性将他派到城父(今河南宝丰县以东,楚之北境)守边去了。

  但在费无忌看来,这还不行,太子必得死了才放心。于是他继续努力,日夜言太子短于王曰:“太子以秦女之故,不能无怨望,愿王少自备也。自太子居城父,将兵,外交诸侯,且欲入为乱矣。”他对楚平王说,您要防备着啊,太子统领着军队,又跟诸侯各国结交,说不定什么时候他会突然杀回都城来作乱呢!费无忌无中生有,虚构了一个“要害”问题:太子要谋反。一方面,只有指控太子谋反,才能引起楚平王的重视;另一方面,只有坐实了太子谋反,才能置太子于死地。谋反?篡位?楚平王最担心的就是这个,于是马上招来太子太傅伍奢审问。

  注意,事情牵扯到伍奢了。伍奢,就是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正直敢言的臣子,他把这烫手的山芋接下来了,他对平王说:“王独奈何以谗贼小臣疏骨肉之亲乎?”大王为什么要相信那心黑口毒、搬弄是非的奴才,而疏远自己至亲的骨肉呢?伍奢指斥费无忌是“谗贼小臣”,可见他对费的憎恨。那么矛盾在此开始转移并且扩大:费无忌的死对头,此前是太子一个人,从现在开始,又加进了一个伍奢。他要杀的人,除了太子,还有伍奢。

  费无忌一直揪住那个子虚乌有的“要害”问题不放,他说,“王今不制,其事成矣。王且见禽”,这里的“其”,包括伍奢了。他说,大王还不赶紧收拾他们的话,他们的阴谋就要成功了,大王就要被他们捉起来了。他想激怒平王,促使他赶快杀掉太子他们。这种话很容易激怒平王的。平王果然大为恼怒,把伍奢关进了监牢,又派城父驻军的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奋扬知道太子是冤枉的,走到半路就派人去告诉太子:“快走,不然将被杀。”太子建就逃到宋国去了。

  太子没死,跑了,费无忌十分恼怒。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伍奢身上。他恨不得马上弄死伍奢。他对平王说:“伍奢有两个儿子,都很有本事,如果不把他们杀掉,将是楚国的祸害。”你听,他不光要杀了伍奢,还要把他的两个儿子也杀掉。小人之心,何其狠毒!

  结果,伍奢和大儿子伍尚被杀,少子伍子胥逃脱。

  这一次进谗,小人费无忌捏造事实,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伍子胥的父兄,逼迫伍子胥和太子走上逃亡之路。(太子后被郑国人所杀)

  第二次遭受谗毁 自刭而死

  这次进谗言的是吴国太宰伯嚭。

  伯嚭好大喜功,贪财好色。他屡次接受越国的贿赂,一天到晚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说好话。而伍子胥从吴国利益出发,屡次劝谏吴王,一定要先灭掉越国,“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在吴王准备再次北伐齐国时,子胥又劝吴王:不要相信他们虚伪的谎言和骗人的行为,也不要贪图伐齐的功利。希望大王能放下齐国而先攻打越国,如果不这样,以后将悔之晚矣。伯嚭原本就嫉恨子胥,赶紧跑到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意思是,伍子胥为人凶暴,没有感情,残忍,爱嫉恨别人,他对大王的怨恨不满,恐怕早晚要成为吴国的大灾难。前次大王准备伐齐的时候,伍子胥就认为不能伐,但大王一出兵就大获成功。伍子胥因为自己的计谋未被采纳,觉得是受了羞辱,因此怨恨大王。现在大王准备再次伐齐,伍子胥刚愎自用,强词夺理地进行拦阻,不惜诋毁和诽谤大王,他希望吴国失败,以证实自己的计谋高明。如今大王亲自率领大军,出动国内全部军队去伐齐,而伍子胥由于谏议未被采用,便不再来上朝,他假装生病而不跟大王一道北上,大王不可不防备呀!这个时候,他留在后方,要惹祸闹事的话可太容易了。况且,我派人暗中注意着伍子胥,他出使齐国的时候,已经把他的儿子托付给了齐国的鲍氏了。伍子胥身为臣子,在国内不得意,便到国外去投靠诸侯。他自以为是先王的谋臣,如今不被重用,就常常心怀不满地怨恨大王。希望大王及早采取措施啊。“你听,伯嚭反复在说一个意思:伍子胥对大王您早就心怀不满了,他现在叛国了,要谋反了。结果,吴王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属镂”剑,说:“你拿它去死吧!”子胥自刭而死。

  伯嚭这段话,不过区区两百字,却要了大臣伍子胥的命,可见威力实在不小。那我们看一下,这段谗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力量。

  先看进谗的时机:第二次攻打齐国之前。如果平时进谗,因为双方矛盾不突出,不会有多大的打击力度;如果事后说伍子胥的坏话,时过境迁了,那是放马后炮,也不会有多大的打击力度。只有在攻打齐国之前进谗,才会有这等效果。这个时机很关键。因为,吴王夫差一心想要攻打齐国,而伍子胥主张先打越国,二人分歧严重,矛盾突出,伯嚭进谗,盯的就是这个“缝隙”。

  再看进谗的步骤。先把伍子胥支开,派他出使齐国。这一招,明代学者凌稚隆已经说得很明白:“出谋臣于外,太宰嚭以计疏远之,而阴欲以罪诛之也。”(《史记评林》)。这是伯嚭的阴谋,一是疏远伍子胥跟吴王的关系,二是为伍子胥设置陷阱。这些铺垫做好后,然后跑到吴王那里进谗言:“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他说伍子胥心胸狭隘,性格狠毒。伍子胥为父兄报仇,确有隐忍、刚烈、心狠的一面,但这是特殊情况下的特殊表现,伯嚭却为了进谗的需要,以偏概全,将他描绘成自私狠毒的人。之后,得出一个结论:“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因其性格狠毒,所以他会因自己的计策不被吴王采纳而心生怨恨,并暗示吴王,他会因为这种怨恨而做出不利于吴王或吴国的行为,导致大灾难。那么,他会做出哪些不利于吴的行为呢?这就是他接着进谗的关键内容了。

  进谗的内容:第一,伍子胥的思想动机不纯、情感倾向不对。这是为了使吴王从心底厌恶伍子胥。伯嚭说伍子胥“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他不仅诋毁、诽谤大王,还希望吴国失败,失败了,才显得他的高明。吴王本是刚愎自用之人,一听伍子胥是这样“没有心肝”的臣子,心里肯定极端厌恶。这是抓住吴王多疑的弱点做文章。第二,伍子胥对吴王有二心。大王您带兵去攻打齐国,伍子胥在家装病,不跟您一块儿去,这说明他跟大王您不同心啊。这是从政治品格上做文章,目的是击垮伍子胥在吴王心目中残存的忠臣形象。第三,伍子胥可能在后方造反。大王亲自率军伐齐,这个时候,伍子胥留在国内,要惹祸闹事的话可太容易了。这直接说到谋反的事了。作为一国之君,吴王最忌讳的就是这个,伯嚭这么一说,他心里开始疑神疑鬼了。第四,继续就谋反一事做文章。“嚭使人微伺之”,他派人暗中跟着伍子胥,搜集其罪证,结果获得了两方面的“证据”,一是,伍子胥出使齐国的时候,“属其子于齐之鲍氏”。伍子胥的本意是,他将誓死进谏吴王,但也不愿意绝先人之后,因为,他父兄都死了,他也打算去死,想把儿子这根苗子保住,所以才把儿子托付给齐国鲍氏。但在伯嚭眼里,这是伍子胥背叛吴王和吴国的罪证。二是,伍子胥“内不得意,外倚诸侯……”,伍子胥不仅把儿子托付给敌国,还与敌国勾结,暗中谋划……不忠,通敌,这两件事都是罪大恶极,而且很具体,把前面所有的假设都“坐实”了,成为伍子胥“造反”的铁证。

  吴王夫差听了有什么想法呢?吴王说:“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你不说这些话,我也早就怀疑他了。他怀疑什么呢?他带兵攻打齐国时,伍子胥在后方造反的话,他就会腹背受敌,那样的话,就危险了。这有先例,之前,先王阖庐率兵进攻楚国的时候,叔叔夫概就在国内造反……伍子胥也会这样吗?他把儿子的出路都安排好了,再说,他还勾结齐国……为绝后患,他是宁信其有,于是决定杀掉伍子胥,消除这一可能存在的隐患。伍子胥死前告诉其舍人:“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我死了以后,一定要在我的墓上种上梓树,让它长成之后可以派用场;把我的眼睛摘下来悬挂在都城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到越寇的入侵、吴国的灭亡。之后自刭而死。)吴王听到伍子胥死前的话,大为愤怒,将伍子胥的尸体装进皮袋子里,抛进江中,让它漂浮——这是一种最为恶毒的惩罚。

  吴越争雄,吴国原本拥有绝对优势,但因伯嚭为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安危,内残忠臣,外通敌国,结果吴国丧失有利时机,逐渐走向衰败。

  君子为什么斗不过小人

  伍子胥是君子,费无忌、伯嚭是小人。可是,因为他们的谗毁,君子伍子胥先是逃亡,而后死亡。千百年来,多少人为此不平,多少人为此喊冤叫屈,更有多少人痛骂,更有多少人痛呼:为什么君子斗不过小人?!

  是啊,为什么君子斗不过小人?我们试着一探究竟。

  君子斗不过小人,有一个前提,即是君王(上司)昏庸,听信谗言。楚平王也好,吴王也好,都是宠信小人的,小人的话听得进,君子的话听不进。得到宠信之后,小人借着君王的权力,要杀要剐,就随心所欲了。

  为什么君子的话听不进,小人的话听得进呢?因为君子说话,直抒己见,辞严义正,开诚布公,甚至声色俱厉,听着不悦耳;小人讲话,巧言令色,甜言蜜语,听着舒服。我们对比一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就明白了。伍子胥向吴王进过三次谏言。一次是,越王勾践派大夫文种来请求讲和,伍子胥劝谏说:“越王为人能辛苦(能吃苦耐劳)。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讲和)。二次是,吴王将北伐齐,伍子胥劝谏说:“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勾践现在吃饭只吃一个菜,生活朴素,关心百姓,吊唁死者,慰问病人,这正是想着将要用到老百姓的缘故呀!此人不死,必定成为吴国的隐患。现在对于吴国来说,越国的存在就好像人的腹心有疾病一样。而大王不先消灭越国,反倒致力攻打齐国,这是大错啊!“吴王不听伍子胥的劝告。三次是,吴王将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现在却偏偏相信他们虚伪的谎言和骗人的行为,又贪图伐齐的功利。然而,吴国即使能够攻占齐国,也好像得到了一块石田(既不能耕,又不能种),毫无用处。希望大王能放下齐国而先攻打越国;如果不这样去做,以后会悔之晚矣。吴王仍然不听。

  伍子胥这些话,句句都是为国家着想,是从大局出发。他说的,中心意思就一个:越国是腹心之疾,不除掉将祸国殃民。他所想的,不是个人的私利。再从表达方式看,他讲话堂堂正正,直抒己见,不遮遮掩掩,不转弯抹角,不涂抹粉饰,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直截了当,一语中的。然而,他的话,吴王偏偏不爱听。这原因,除了吴王不宠信他之外,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他的话因为辞严义正、开诚布公、声色俱厉,听来有些生硬,有些刺耳。

  再看伯嚭说话。如此重大的国事,他肯定要发表意见,可是奇怪,他到底说了些什么,一句也没有写。这就暗示我们,他的话都是私下说的,是见不得明面的,只能偷偷摸摸说,鬼鬼祟祟做,因为他收了越国很多贿赂。而私下里偷偷摸摸说话,总让人想起“恬言柔舌”、“甜言软语”这样的词。说起伍子胥,他不讲自己跟他怎样,只说伍子胥如何跟吴王作对,如何坏了吴国的好事,如何通敌……尽管他自己才是真正的通敌国、不忠诚,可是听起来,他时时处处在为吴国着想,为吴王着想,真是乖嘴蜜舌,花言巧语,吴王听了,怎会不喜欢呢。

  再听费无忌说话,“秦女绝美,王可自取,而更为太子取妇”,在楚平王耳里,这是多么动听、多么讨人喜欢的话!这才是真正替君王着想的好臣子啊。

  喜欢甜言蜜语,爱听好听的,这是人性的弱点。在这方面,君王比一般人更严重。

  至于其他,君子讲究道义,小人追求势利;君子爱讲正理,小人满嘴谎言;君子言行一致,小人阳奉阴违;君子置身明处,小人徘徊暗处……这些都不说了,单是上面两点,小人就足能斗过君子了。

  君子斗不过小人,自是令人沮丧。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好像上天就是这样安排的。如此不讲道理,如此让人痛苦。

  然而,这是暂时的。上天也是早就安排好了,小人终归没有好下场:费无忌,因其离间楚平王和太子建的关系,嫉贤妒能,迫害太子师傅伍奢和左尹郤宛,致使伍子胥和伯嚭逃亡吴国,使得楚国大乱,国人怨之,将其诛杀并灭族;伯嚭,越国灭掉吴国后,他自以为有功,可是勾践不敢留他,下令将其诛杀,罪名是“不忠于其君,而外受重赂,与己比周(与越国勾结)也”。祸国殃民的奸臣最终落了个可耻的下场。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人生感悟 谗言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