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

读《城南旧事》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65次    字数:1692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90篇,  月稿:0

  张正

  林海音很会说故事,她像个普通女人一样在沉静地说着自己的故事,本来以为她说的也不过是些家长里短,但听着听着,就被她说故事的方式打动,她说的故事平淡中有趣味、深刻;她看似不经意地在说,却又无处不说得那么巧妙、那么引人入胜。这是读作者《城南旧事》留给我的印象。

  《城南旧事》的结构似乎过于简单,四五个并列的故事,写完一个,先丢一边去,再写另一个,少有穿插,我由此想到民间一句话:猴子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系列,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人物群:惠安馆里因情而“疯”的秀贞、为供养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窃的收废品的小贩、逃出姨太太命运去追求真正爱情的兰姨,还有家里的奶妈宋妈在不知不觉中先后失去两个孩子的悲惨遭遇。正是这个真实而善良的人物群,构成了作品中“我”童年生活的全部。作品的最后一个章节,写爸爸,有点单薄,也与前面的四个章节不相协调,但这一部分内容,恰好为小说起到了“收口”的作用,正如作品的最后一句话:“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我”告别了自己的孩提时代。

  《城南旧事》作品本身,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为一本文集,其中的另一篇《婚姻的故事》,也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是作者经历了“城南旧事”之后,又度过了少女时代,初为人妻、初为人母的大家庭琐事。作品一开始的叙述架势和内容,让我联想到巴金的《家》,作者又不满足于把笔触仅仅局限于这一个“家”,她要讲述的是自己对婚姻的认识和态度,而不是某一个大家庭的故事。作者借助自己生存的大家庭为主线,穿插了许多家庭的婚姻故事,就这一点而言,结构上依然保持着《城南旧事》的“珍珠串”样式,又不完全像,作品有了“我”(夫家)大家庭变故这条故事发展的中心轴线。作者写得散散漫漫,不像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小说,倒像是一篇娓娓道来、叙述随意的散文。偏偏作者讲述的每个婚姻故事都那么生动有趣,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篇很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小说。作品中最后一个故事里男主人公方先生,算得上是驾驭婚姻的高手,他的恩爱妻子亚姗临死还对他怀有深深的歉意,流着泪对他说:“我害了你,剩下你一个人。”因为亚姗没有为方先生留下一男半女,方先生自己也这样介绍她:“她从来没有生育过。”然而就是这个方先生,却“家外有家”,后妻的孩子大的已经从西南联大毕业。方先生瞒了结发妻子亚姗二十多年,亚姗居然还为他抱憾而去。作者为此从女人的角度发出了许多感慨:“后任妻子承认并尊重丈夫前妻的爱情,这实在是使男人得意的一件事。”故事的背景是老北京——北平,换在今天,这个故事里的“现代”意味仍然颇值玩味。看来,人有许多本性的东西是很难与时俱进的,还保留着它“原始”的一面,包括被套上爱情或婚姻合法、华丽外衣的男女之情。

  这本书中的另外两篇小说,《孟珠的旅程》和《晚晴》,不再和前两篇一样,以老北京为写作背景,而是以台湾作背景,这一点与作者的经历是吻合的,作者1948年从北平回原籍台湾。这两篇作品保留了作者沉静叙述、不疾不徐的特点,已是独立创作的文学作品,不再是自传的风格。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许多军界、政界显要或自愿或被胁迫逃往台湾,他们以后的生活如何,历史教科书上少有讲述,这两篇作品可窥一斑。孤独、苦闷、思念、自杀……这些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或许正是那一类人台湾生活的真实写照。

  林海音是台湾文学界“祖母级人物”,其代表作《城南旧事》自1960年出版以来畅销不断,堪称经典。根据这部作品拍成的同名国产电影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风靡一时,被称为是“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电影”,具有“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曾获1983年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等奖项。可惜,生在乡村的我只闻其名,一直未闻其声,未见其影,也未能有机会读过她的片言只语。

  突然想起,我与《城南旧事》最初直接的接触,是在大学里,那时参加学校的合唱队,唱电影里的主题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没有看过电影,却至今记得歌的旋律,就像作者的叙述风格,从容、淡泊、纯净、温和、舒缓,是一位“老祖母”在静静地说,说生活本来的烟火味道,说生命中的琐琐碎碎。

  生活,究竟有多少轰轰烈烈呢?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旧事 城南 人生感悟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读书感悟

查看更多读书感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