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曾经的“铁饭碗”(一)

作者:历史粥   发表于:
浏览:139次    字数:2732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0篇,  月稿:0

  我到窑口供销社报到上班那年是1982年。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物质匮乏,百姓的日常用品基本都是从供销社购买。供销社一家独大,是响当当的好单位。供销社营业员就像如今的白领,属于吃公家饭的,是令人羡慕的职业,按月拿工资,知名度也很高。人们对供销社营业员都会高看一眼,如若能和供销社营业员拉近关系,都觉得是一种荣耀,以后说不定在啥时,就能享受到“走后门”购物的优厚待遇。作为一名供销社营业员,国营企业正式职工,我也自感体面荣光。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说:端的是“铁饭碗”。

  窑口供销社位于窑口集街北头。街道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柏油马路,街道西边有一条省道“寿六路”与之呈两条平行直线。窑口供销社就坐落在这两条平行直线之间,一面沿街,一面沿“寿六路”。沿街一排门面房,青砖大瓦房,水泥墙面。最中间是供销社大门,门头上一个红色的五角星标志非常引人注目,红五角星两边雕刻着“发展经济”和“保障供给”八个大字。大门左边是百货门市部和棉布门市部,右边是日杂门市部和生资门市部。沿“寿六路”是废品收购站和化肥仓库。

  每个门市部有三间大瓦房的空间,室内宽敞、整洁、美观。宽大的玻璃窗,紫红色的挡板组合门。柜台里边靠墙一排木制的货架,柜台1米多高,小孩踮起脚才能够着。百货门市部是玻璃柜台,棉布门市部是木制柜台,日杂门市部和生资门市部都是水泥柜台。供销社四周盖满了房屋,围成一个四方大院,大院里套着小院。每个门市部后面都有一个小院,小院里是仓库和值班室。窑口供销社当时在窑口集也算是地标性建筑,离多远就能看到,非常气派。

  百货门市部的货架上、柜台内摆放的商品琳琅满目,有热水瓶、洗脸盆等生活用品;有被单、被面等床上用品;有内衣内裤、袜子鞋帽、针头线脑;有笔、本子等学习用品;有日用品、化妆品等。

  热水瓶、脸盆、皂盒一类的多是卖给家里娶媳妇用的,所以一般都是红颜色的。买热水瓶时要放到耳朵上听声音,“嗡嗡”的声音越大,越保温。被面有绸子的和缎子的,都是大花朵,底色多是大红大绿的颜色。那时候卖的化妆品非常单调,没有面膜、洁面乳、润肤霜一类的高级化妆品,人们常用的也就是三毛钱一盒的雪花膏和一毛钱一个的“歪歪油”。“歪歪油”的防皴防裂效果真是“杠杠的”,现在买不到了。雪花膏也有散卖的,柜台上放着一个很大的雪花膏瓶。带上小瓶子来,用“尺子”往小瓶子里挑,一毛、两毛钱就能装上半瓶或一瓶。

  百货门市部也卖“三转一响”。“三转”,指的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一响”指的是收音机。这是娶媳妇的人家才会买的“四大件”。价格昂贵不说,还凭票供应,很多人买不起也买不到。自行车有“永久”“凤凰”“飞鸽”三个牌子。当年,能够拥有一辆自行车,骑到马路上兜个风,是非常吸引眼球的。农村的人们戏称自行车为“秃尾巴老驴”,农村孩子在放学的路上要是遇到一个骑“秃尾巴老驴”的,会撵多远看。

  棉布门市部柜台上放着算盘、尺子和剪刀。那时候没有计算器,算账全用算盘。扯布都是量体裁衣,不可能都是整数,价格也不是整数,零账没法用口算和心算,几乎每笔账都用到算盘。所以,棉布门市部用算盘最勤,不断地清盘、拨珠,再清盘,再拨珠。尺子是市尺,木制长条,黄底黑字,长度是二市尺的。

  扯布时,营业员用尺子量好顾客所要的尺寸,用剪刀剪一小口子,两手各抓紧小口子的两边,然后“撕拉”一声,顺着布的纹路撕开,一块布就扯好了。营业员再把布叠成方块,递给柜台外的顾客。“噼里啪啦”的一阵算盘响,三下五去二,四去六进一……把账算出来了。顾客付了钱,多是直接拿去裁缝店。

  化纤类布料没有纹路,不能撕,扯布需要顾客搭把手才可以。营业员量好尺寸,从对应的位置把布反折过来,顾客捏一端,营业员捏一端,拉紧拉直,用剪刀沿折线“嗤嗤嗤”的剪下来。

  布的品种有粗布、细布、哔叽、灯芯绒、的确良、涤卡、涤纶等;颜色主要是白色、黑色、红色、蓝色、灰色、绿色,也有各种印花的颜色。还算是花色品种齐全。

  卖的最多的是白粗布和白纱布。白粗布是多数人做被里的首选,即便宜又暖和。也有人嫌白粗布粗糙,选择价格稍贵一些的白细布或者条纹布做被里。但论暖和,当属白粗布。碰到办白事的人家,也会用到白粗布。头上带的,腰间系的,身上披的都是白粗布。用量大的会成匹的买回家。白纱布是做蚊帐用的,一床蚊帐最少得一丈多布吧。

  好一点的布,常卖的是的确良和涤纶。的确良沥水,人称“隔沟干”。意思是在沟这边洗,走到沟那边就干了。那个时候,上身穿一件的确良褂子,下身穿一件涤纶做的喇叭裤,是非常时髦的。

  日杂门市部常卖一些散打的、散称的;锅碗瓢勺、盆盆罐罐;以及香烟等商品。

  散打的主要是散装的白酒和酱油、醋,这些都是纯粮食酿造的,还有煤油。顾客自带空瓶子来,营业员把瓶口插上漏斗,拿着“提子”,一“提子”一“提子”往里打,要多少打多少。“提子”有一斤的,也有半斤的、二两的、一两的。那时经常有附近的“酒鬼”背集上午来喝“柜台酒”。“柜台酒”就是站在柜台前,让营业员打上一“提子”酒倒在碗里,像喝茶一样两三口就喝完了,准确地说比喝茶快。然后一抹嘴,付钱走人。

  散称的主要是盐、红白糖、糖果、还有“喜馃子”。那时没有现在的精盐,一袋一袋的。都是粗盐,论斤称的,一毛五一斤。用盘秤称好,回家倒在盐罐子里。“喜馃子”是按照寿县的风俗,订婚、结婚时男方到女方家“装挑子”用的礼品。有炸馃子、大青馃、梅豆角三种。用纸包成“高包子”,里面衬一层牛皮纸,外面是红纸,显得喜庆。“喜馃子”通常一买就是66包,图个数字吉利。三种“喜馃子”,我最爱吃梅豆角,外形弯弯的,两个尖尖的角,里边包的糖稀。糖稀齁甜。

  香烟有很多牌子,我只记得有大前门、大铁桥、春秋、百寿、渡江、迎客松这些牌子。那时候的香烟是“软包装”,内里一层锡纸,外包装印有烟标图案。

  生资门市部卖的主要是农用物资。有铁锨、木锹、簸箕、大扫帚等物品,以及农药和塑料薄膜。来生资门市部买东西的多是“劳动力”,来这挑选自己干活用的物品。

  供销社不但卖东西,还收东西。废品收购站收购皮毛、骨头、废旧纸制品、废铜烂铁、旧胶鞋、麻绳头等,还收购芡实等中药材。“破烂”在这里可以换成钱。废品收购站也是孩子们喜欢来的地方。那时人都很穷,想买几个小糖吃或者想买支铅笔,找大人要钱很麻烦。从家里翻“破烂”很容易,拿到废品收购站卖了钱,就能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化肥仓库供应的化肥有碳铵、磷肥、复合肥和尿素。化肥供应十分紧张,都是凭票供应的。有的时候,有票都不能及时买到。八十年代后期,化肥严重紧缺,供不应求。农民眼看着田里庄稼生长旺盛,急需施肥助长,心急如火,曾发生过群众哄抢化肥的情况。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