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用布票的年代(散文) ——乡忆散文 之四

作者:张晓钟   发表于:
浏览:54次    字数:2750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0278篇,  月稿:7678
记忆里小时候,穿套新衣服是很难得的事,一般春节时,有可能有件新衣服。1961年随母下放农村后,1962年省里调整了农村政策,实行了农业责任制,农村生活开始复苏,正遇上生育高峰期,到七十年代初,我家兄妹六人,大哥十三岁,于1968年初一停学,回家学篾匠手艺。我小大哥两岁,八个人口。父亲是地方干部,工资低,家里全靠母亲一个女劳力,挣工分,养家糊口。人口多,劳力少,家里很穷,实属寒门。一则没钱买布做衣服,二则买布要布票。人口多,小孩多,布票无论如何,每年都不够用,没有布票,是买不到布的。只有老大穿不了的衣服给老二,老二的给老三,衣服这样从大到小,往后传着将就着穿。屁股破了,母亲加个补丁;袖子短了,母亲用针线接点。

  记得在使用布票年代,布票,‌作为计划经济时期的一种票证,‌用于购买布匹或布制品,国家用布票控制布匹生产和流通,有计划地布局国民生产。七十年代安徽省布票每人每年12尺。那时人们很少买衣服,一般都买布做衣服。国家按人口每人每年12尺布票,一斤棉票。布也没有细分为棉,麻,丝等类。无论大人,小孩还是老年人,都是平均一样多的。每人每年12尺,就是有钱把发票的布全买回来,也无法满足一家人对布的需要。12尺布,大人只能做两件春天的单衣服,小孩单衣能多做一点,但小孩衣服重点是秋冬装,夏天基本不穿衣。母亲为了解决全家人穿衣,想方设法,寻门径,找路子,贪便宜,求数量。首先是买布头,每月末,供销社要关门“清资”,待“清资”完毕,便常常去供销社卖布柜台,询问是否有布头,布头出卖,少收布票,布价还打折。所谓布头,就是整匹布卖到最后,剩下的不赶尺寸的,一段一段,一段不足六尺,一般人家不买,只有小孩多的人家买。妈妈认识那营业员,那位营业员,他是当年我家下放来农村时,正好是大队党支部书记,一段时间后,他回原单位供销社上班了,也知道我家人口多贪便宜,有时还故意将布头留给我家买。再就是,将那每人每年一斤棉票,买棉花回家,留下一部分,另一部分拿到舅舅家,给外婆纺纱,请舅舅织成土布(舅舅家有人工织布机,舅舅会织布),外婆家土地肥沃,菜园地里,每年都要自种点棉花自用,我家送去的棉花都不足一“个”布,外婆都要加些棉纱才行。有些年,妈妈自己纺纱后,再送往外婆家,舅舅织成的布,拿回家为全家人添衣或做成被子。

  那时家里纺纱织的布,全部是白色,不耐脏,小孩子的衣服不宜为白色,妈妈自染为灰色或黑色。每次遇上来了货郎担子(挑着农村常用小物件,走村穿巷,吆喝卖小货的商人),都要在货郎担子掌柜那里,买上几毛钱的灰色或黑色粉末,把布染色。染色就是把灰色或黑色粉末,放在自家土灶锅里,加水烧开,加点食盐,稍煮,捞起来,冷却后,拿到河里洗漂一下,晾干即可变色,再请裁缝给孩子们做衣服。

  那个年代,没有鞋买,有也无钱买鞋。农民出工劳动,大多穿草鞋,有的干脆光着脚。冬季,家家都是女工做布鞋或布暖鞋。将不能再穿的旧衣,拆成布块,分颜色归类,做成大人、小孩需要的鞋。我家八个人口,春夏秋冬四季,上山下河,田间地头,每人按三双鞋计算,要24双鞋。那是母亲一手要做那么多鞋,还要出工,参加生产队劳动挣工分,其中的艰辛苦辣是可想而知的。母亲离开我们31年了,我箱子里还留着母亲做的一双布鞋,做永久的怀念,到我的归去。

  更有生活困难者,把布票交易暗地里卖掉了,10尺布票换1元钱是很普遍的,1元钱能买近8斤大米,能让五口之家吃上4天,能过上4天好日子。宁可家里几个孩子过冬共衣服,过冬老人缺衣服不起床,不出门。夏天,男小孩光脚、光着屁股。人们把布票当作宝贝。

  1975年,我家所处的广福老街,桥上街正中位置的“陈汉饭店”即陈汉旅社,是山区唯一的属于国营的饭店兼旅社,是因钓鱼台修水库,由陈汉沟老街迁移来的。饭店里有7位工作人员,一位店长,一位会计收钱卖票,餐饮部连店长四人、住宿部二人。营销油条、麻花,供应过路旅客的饭菜、住宿。有一天,上级分配来一位姓张,年龄在18岁上下黄花大闺女,来店里住宿部担任服务员,店里人称她叫张凤枝,说是从县孤儿院里出来的。因姓张的原因,又是街坊邻里,早晚进门相见,出门相见,一来二去,也就相识了,她空闲就来家里跟我母亲学点女工。不到半年功夫,听母亲说,陈汉旅社的服务员张凤枝,是我们老家凿山染屋五服内的堂妹。她两岁时,我们老家,农村因缺吃,家里人把她丢弃在县城街上,后被好心人送到县孤儿院里养大的。现在已18岁了,要出来工作,自己要养活自己,不能再靠政府养。得知,她大哥,也就是我们的堂哥,在部队服役,提拔为连长,是部队干部,前不久,回乡探亲,有心想找当年农村家里因缺吃而丢弃了的小妹。到县孤儿院、县民政局、县劳动局查得陈汉旅社的服务员张凤枝的姓别、年龄和一处烧伤,同其小妹累同。通过组织的安排,她们兄妹两1976年3月某日,在县民政局见了面,相认了兄妹关系。哥哥给了妹妹点钱和12尺全国通用的军用布票,计划经济这段时期内,军用布票由国家商业部负责印发,其最大的特点是全国通用,军用布票的发行和使用反映了当时物资短缺的情况,尤其是在部队中实行半供给制的情况下,军用布票主要用于购买内衣等个人用品。农村人很少见到,人们都视如珍宝。张凤枝从县回来后,将兄妹见面相认情况向我母亲作了介绍,并把她哥说的,叫我母亲为家婶婶。她把哥给她的军用布票,转送给我这位哥哥,说她留着没用,给我这位哥哥或许有点用,如果出外,可以买点衣物用,我也不推辞,收下了视如家珍,啥不得用,一直留着,一直留着……

  1983年,经人介绍,妹妹张凤枝嫁给了钓鱼台水库管理所上班的一位姓石的技术工,男的是位退伍军人,生有一男一女。几年后,张凤枝患上不治之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抛家弃儿,赴了瑶池。我记忆犹新,斯人已去,值得怀念。如今,军用布票还在我存物里,物是而人非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改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全国沸腾了,物质丰富、精神文明,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布票在1983年被正式停用。‌这一变化标志着票证时代的结束,‌反映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在1983年,‌‌国务院同意‌商业部的提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临时免收布票,‌并从当年12月1日起实施,‌从而结束了布票的使用。‌这一决策基于对棉布供应情况的评估,‌认为取消布票不会对市场造成冲击,‌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布票的停用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开放,‌商品供应逐渐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再需要依靠票证来分配紧缺的商品。‌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标志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重要一步。‌‌

  用布票的年代将一去不复返,那种穷日子刻骨铭心,不会再反弹了!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