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是秋天自然元素中不可或缺少的一份,是季节更迭的使者。
常言道:“一场秋雨一场寒”,它告诉我们:秋天来临的时候,冷空气就会从西伯利亚南下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当它和南方正在逐渐衰退的暖湿空气相遇时,便形成了雨。当一次次冷空气南下时,就会形成一次次的降雨。
早年听村里的老人说:进人秋天后,秋雨一下,就能缓解夏季留存的炎热和干燥,随着雨水吸收地表热量和空气中的湿度在增加,地表的温度就会降低,天气就会变得凉爽。另外,秋雨能够冲刷掉空气中的尘埃和小虫子等物,当水流到了河中,鱼虾们吃到了小虫子后会对长膘有好处。所以秋雨后的空气就会变得清新宜人,有利于人们的出行和劳作。
撑开一把伞,在密密的秋雨中行走,听伞面的雨滴在弹琴似的跳跃,看雨点在伞外伴着随风旋转的树叶,就像在听落叶在讲着一个关于秋天的故事。瞧!细密的雨丝轻轻拂过眼前的村庄和田野,如同天空洒下的润物无声的温柔情愫,滋养着心田。秋天的雨,虽然没有春雨的细腻与缠绵,亦无夏雨之热烈的奔放,更无冬雨之凛冽的感觉,它释放出秋的诗韵,在清凉中滋润着各种动植物。行走在雨中我知道,下适量的秋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和成熟有好处,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丰收有保障。静静地听着雨声,就是在享受秋雨中的静谧与美好。
瞧!远处的山峦、近处的农田和村庄,在雨中变得水淋淋的,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姿多彩的诗意和浪漫,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在秋雨中凝望扬花后的水稻田,呈现出一派独特的韵味。打着弯月形的稻穗和细雨亲吻着,细雨密密地沿着粒粒饱满的谷穗落下,水稻田里泛起的层层细密的波纹,仿佛就是一幅秋雨中的生动画卷,让人感受到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瞧!在秋天的乡村果园中,各种水果成熟了,在秋雨的滋润下,果子们的外形更加显得甜美可爱。可以这样说,细腻而缠绵的秋雨所凝成的色彩,犹如一幅幅水墨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城市,秋雨的到来,使得城市的绿地更加郁郁葱葱和色彩斑斓,除了空气中增添了清新的雨味,还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秋雨细腻柔和的姿态,轻轻拂过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就像为繁忙的都市披上了一袭朦胧的纱衣,显现“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楼群都不见”秋雨的美的水墨风景,勾勒出秋雨在城市飘飞的诗情画意。
瞧!在城市雨中的街道上,像巨伞排列在道路两旁的梧桐树,密密的雨珠飘漫在行道树上,微风吹过,闪亮的雨珠从树叶上滑落下来,沿着马路和街屋的檐口,流出了一条条细长的由水滴汇成了千百条“小河”,在被行人踩过的脚下,溅起了朵朵晶亮亮的碎珠似的水花,然后往阴沟哗哗游淌,编织成城市的秋雨风景。
在秋雨中凝望城市的花坛,只见菊花、凌霄花、月季花等都在沐着秋雨依然在绽放,纷纷扬扬的秋雨把花道上的花朵浸润得娇艳欲滴。雨中的樟树、桂树等树木,显得更加挺拔苍翠。成熟的秋,使得城市中的绿色植物更加鲜亮,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精致的笔触,在街头画出了一幅幅雨中流动的画卷。这些画面,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柔美,又有北国风光的雄浑壮阔。在秋雨中行走,似乎觉得它也能读懂人心,是它用特别方式,轻轻地讲述着那些关于过往的回忆和未来的憧憬。
在古代文人中,写秋雨的诗文也很多,其中写秋雨的自然美和写秋雨中的心愁各有千秋,特别是诗人们通过情感描绘,折射出当时社会文化氛围和人们的心态,很有阅读价值。
如唐代诗人王维在《栾家濑》中写道:“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在“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中,诗人在诗一开始就所营造出了一幅闲适的画卷,在风雨的秋日里,那浅浅的溪水跳过石头轻快地流动。“飒飒”表现了风雨之声,与之对应的叠字“浅浅”则是表现了溪水的湍急,极具有音乐般的美感。不仅塑造出了雨中的一幅画面,也让读者能体会到溪水流动的如诗如画美景。“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通过溪流相互碰撞吓到水中的白鹭,描绘了一幅生动活泼的动态的画面,白鹭因为水流和石头的碰撞而惊飞,然后又复飞下来。诗人将此视觉和听觉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了水声以及白鹭振翅的飞翔的美和声音。
诗人通过描绘秋雨中白鹭觅食的情景,不仅让人感受到秋日的宁静,还听到了溪水流动的潺潺之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感受力。整首诗通过景物的描写,读后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受。《栾家濑》被历代诗界誉为是王维诗中的一颗瑰宝。
除了写秋雨中的风景诗,还有写秋雨中愁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羁旅愁诗《夜雨寄北》就是其中之一。诗人在《夜雨寄北》中写道:“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诗中,诗人采用了一问一答的手法,写出了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接下来诗人写到了他眼前的情景:“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一思念家人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与夜问秋雨交织在一起,流满了秋池,尤其是“涨秋池”三个字,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实感画面,似乎是写出了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之苦,诗中的秋雨成为了传递思念和离愁的媒介。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身在异乡巴山的孤寂、苦雨和深秋中的落寞。整首诗中既有情感上的朦胧感,又有意境中的朦胧感。情感朦胧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意境的朦胧则通过诗人对未来重逢的想象,形成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朦胧美。从而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夜雨寄北》不仅展现了李商隐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同时赋予了诗歌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意境,使其诗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写秋雨的佳作。
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的《秋雨》,是一篇充满忧郁和悲凉的散文。作家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秋雨中的世界,反映了作者当时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未来赋予的希望。在《秋雨》中,她运用了丰富的比喻手法,文章一开头就采用了比喻手法。如:“雨,像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天也是暗沉沉的,像古老的住宅里缠满着蛛丝网的屋顶。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在这古旧的屋顶的笼罩下,一切都是异常的沉闷……将雨比作“银灰色黏湿的蛛丝,织成一片轻柔的网,网住了整个秋的世界。”这种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了秋雨的细腻连绵,也象征着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被束缚的感觉。文中还通过对自然景观中的石榴、桑树、葡萄藤等植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状的无奈。特别是对桂花和癞蛤蟆的描写,不仅展示了生命的希望和新生的喜悦,又反映了她即使在困境中依然有生命力和乐观态度。
通过阅读这篇散文,我们能够窥见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在面对生活的困境时,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仿佛能够看到二十年前的老上海,我们在倾听一个忧郁的女孩所发出的心声,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一场秋雨一愁”,这也是我国旧时劳动人民留传的一句颇带伤感的话,表达了旧社会广大百姓面对自然变迁时内心的无奈。是的,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没有政治地位,他们靠少得可怜的一份土地,或是从富人家租用来的田地耕作种植农作物,过着“风扫地,月点灯,灶前柴草没半根”的悲苦生活。特别是每到秋天,天气阴雨多变,他们就会担忧秋天里经常下雨,伴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和万物的凋零,农田里种植的水稻和其它即将成熟的玉米等,都会受到连绵秋雨的影响,一旦雨后不见秋阳多日,成熟的农作物无法收割就会烂掉,甚至颗粒无收。加上旧社会的经济、政治环境不稳定,平民百姓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降临。
在旧社会,面对自然界的这种变化,平民百姓容易产生对未来生活的忧虑和不安,秋雨因此成为了他们愁绪的催化剂。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内心深处就会产生时光流逝、生活不易的伤感。在乡村,秋雨生愁的现象大多是出于人们对成熟农作物收不进家门,生怕农作物颗粒无收而表现的担忧,这种忧虑同时还包括了养家糊口等这诸多方面的生活因素。可以说秋愁带来的内心苦痛和愁绪是刺人心骨的。从“一场秋雨一次愁”的这句话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人生的不如意。正是这份愁绪,让秋雨成为了人们情感的寄托。它让人们有机会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那些平时被忽略或压抑的情感。在秋雨的陪伴下释放内心的压力与不安。
是的,秋雨连绵会导致土壤过湿,并对秋收进度会产生影响。然时代不同了,如今在乡村,科学种田已蔚然成风〔包括翻地、平整土地、开沟排水,选择种子、抢收和抢种等〕已成为了农民种地的时尚。经过改装机械或者采取人工覆盖防雨薄膜、在农田高地搭建大棚堆藏收割物等,战胜阴绵秋雨的天气。秋雨一停,即使不见阳光,乡间的农机部门也会统筹现代收割机加自动烘干机等先进技术设备,确保农田中的粮食丰收归仓。解决和一扫以前农作物成熟时农民在秋收中所产生的烦恼和“悲秋”心理,这种心灵的慰藉与释放,切实缓解了秋雨中产生的“生愁”心理问题,把“愁”字抛到云天外。
秋雨是多元的、立体的。它和秋风、秋阳都是秋天自然界中自然元素中的和美丽风景。秋雨,它虽然没有春雨那般细腻无声,也不及夏雨那般热烈奔放,更不同于冬雨的寒冷刺骨。但秋雨在诗人和画家的笔下,也是有着诗情画意的和美。
综上所述,秋雨的美体现在其诗意、自然之美、情感深度以及艺术表达上。秋雨,让我们在欣赏自然之美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和活力。秋雨,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永远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一道水墨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