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你是我放不下的牵绊(散文)

作者:闲云落雪   发表于:
浏览:4次    字数:2503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70278篇,  月稿:7678
我对书的偏爱和渴求源于父亲讲述的成语故事。

  小时候,没有什么课外书,收音机也是后来才买的,当然更没有电视,唯一让我们开心的“娱乐活动”,是听父亲讲故事。晚饭吃过了,上床休息还早,而父亲又正好有时间,我和弟弟们就躺在父亲身边,开始我们的饭后“卧谈会”。母亲则坐在一旁的灯影里,笑眯眯地听着,手里飞针走线。父亲什么都讲,但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却是那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成语小故事,它们伴着浑黄的灯光,和不时飞起的笑声,印进了我的脑海。什么杯弓蛇影、画蛇添足、叶公好龙、亡羊补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父亲的脑子里,仿佛有一座取之不竭的宝库。我好奇他怎么知道这么多,父亲拍拍我们的头说,这都是从书里学来的,书里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好东西,你们好好念,将来讲给我听。

  我于是天天盼着长大,天天想努力读书,巴望着早一天,凭自己的努力,打开那个斑斓瑰丽的世界,早一天学到父亲不知道的东西,然后自豪地讲给他听。

  整个小学期间,除了课本,看得最多的是比手掌还要小的小画本,像岳飞传、杨家将、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最早都是通过画本了解到的。另一个重要渠道是年集上才可以买到的连环年画,多以戏剧故事为主,比如天仙配、红楼梦、牛郎织女、追鱼以及红灯记之类的。一幅幅生动的剧照配上简单的文字介绍,张贴于人家屋子的四壁。当然还有那些贴在墙上、早已熏黄了的报纸。我喜欢歪着头去研究人家墙壁上的“知识”,却对他们甩过来的话题充耳不闻,屡屡被人嘲笑,这孩子念书念傻了。

  真正大量接触课外读物,是在中学。县一中有自己的阅览室,县城里有图书馆和各类书屋,同学们还订阅了不同的报纸、杂志,它们是我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从报纸杂志到大部头的武侠、言情、传奇小说,凡有读物,来者不拒。为了这些“闲书”,我可以不听课,不做作业,不睡觉,尤其是借来的书,因为有时间限制,更是一书到手,推掉所有,只一心沉浸。等终于走出文字构筑的奇幻世界,一下又跌进学业荒废的残酷现实里,不免深深懊悔,但下次又不自禁地“故态复萌”。

  曾经得到一本线装竖排繁体版的《鲁迅小说集》,纸张粗糙暗黄,一看就是年代久远。心下爱惜不已,又想细细展读,思虑良久,决定将它用简体字誊抄一遍。为了这一“浩大”工程,我特意装订了一个厚厚的笔记本,一有空就坐在桌前抄录。只可惜我耐心不足,最终没有完成,但誊抄时的那份虔诚和热情,却令我至今难忘。

  后来,我陆陆续续买过一些书,并在它的浸润和影响下,爱上涂涂写写。读书和写字,给了我极大的充实和满足,让我慢慢学会平和、从容和深刻,让我对世间万物心怀悲悯,更加悦纳自己和他人。

  更让我欣慰的是,这份对于书籍的热爱,也传导给了儿子,他爱书更甚于我。

  百家讲坛开讲时,还在上初中的他一下迷上了,宁肯牺牲掉自己的午休时间,也要看《易中天品三国》。节目播完,他意犹未尽,买来《三国演义》再三翻看。到最后,书都散架了,他仍觉不过瘾,又对《三国志》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厚厚的一本文言体的《三国志》,被他翻得滚瓜烂熟,书的每一页上,都留下了他对于人物和事件的解读。这些文字里,有思索,有质疑,也有推论。小小年纪的他,既不迷信易中天,也不否定演义,而是三者相互对照,仔细研究,写出自己的观点。虽然,他的观点还很稚嫩、很浅显,但他这种善于思考、勇于求证和质疑的为学精神,却令我颇感欣慰,也一定会让他受益终生。现在,他步入职场已近十年,始终对书籍保持热爱,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也大幅增加。他不大的小屋里,各种大小、厚薄不均的书籍,才是他最重要和珍视的资产。

  当然,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有很多,除了书籍,还有其他介质,比如电脑、电视和手机,比如自然和社会。只要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无论是有字之书,还是无字之书,都能让我们“开卷有益”。

  于我而言,采取何种方式,完全取决于当下的状态。失眠一直是我的顽疾,熬夜看书,眼睛又受不了,故而我多数时候都选择听书。将手机置于枕边,点开一篇故事性不强的书,调小音量,再定好时间,让思绪紧跟着主播的声音在暗夜里游走,在未知的下一刻,不知不觉陷入睡眠。也有失败的时候,那就多设置几次。做家务和出去遛弯时也会选择听书,既解放了眼睛,也解放了双手,丝毫不耽误做事情,美中不足的是,效果稍逊于阅读。

  最近在听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给我的感觉非常震撼。虽然故事发生在百年前的顿河,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但凭着作者超强的表达能力,超级细腻逼真的画面感,还是把我完全代入了进去,我仿佛就是故事中人,亲历着那里人们的喜怒哀乐。小说还没听完,我已决定要买一套收藏。

  自然会有许多时间遨游在虚幻的网络世界里,沉陷于短视频的快捷方便,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自得其乐浑然忘我,屡屡欲罢不能,猛然惊觉时往往一两个小时早已悄然滑过。虽然其中不乏有用的知识和信息,也提供了许多快乐和情绪价值,但它们大多都是浅表的、碎片的、短暂的,很难引起深层次的思考和启迪,也很难被掌握和系统化。若要让内心真正变得充盈和丰富,深刻且敏锐,还是应该多阅读。

  几案上,摆着汪曾祺老先生的《受戒》,有时顺手摸起来读上几页;枕边,有李娟老师的《我的阿勒泰》,也已经翻看了一小半儿。这就是我的阅读习惯,不定时不定点,想起了就翻翻,没有目的没有目标,兴之所至,随性而为。放着不看可以,没有却不行。

  看到这么一句话: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没有窗户的房子,你能想象吗?即便它装修得再富丽堂皇,豪华精致,也与铁笼子无异,势必难掩它的压抑和憋闷,苍白和肤浅。开了窗,房子便有了眼睛和灵魂,透过它,你可以感受阳光的照拂,可以赏人间四季,鸟语花香。而书籍,无疑就是这样一扇可以随时开启的心灵之窗。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有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是的,书籍就是有这样神奇的功效。翻开一本书,墨香会慢慢浸润你的灵魂;阅读一段文字,朋友会悄悄来到你的身边。时常与书为伴,你庸常而琐碎的生活,会从此变得不同,你终将成为更好的自己。

  书籍,你是我今生放不下的牵绊。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