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生活需要出去走走(散文)

作者:周仓   发表于:
浏览:1次    字数:3738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2274篇,  月稿:5952


  最近十年时间,我几乎没怎么出去过,原因一是因为我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却没钱。出去走走是需要钱和时间相互统一的,很多人都称自己超级喜欢旅行,谁不是呢?一个背包,一个行李箱,行走在人群中,体验当地人文景观,感受不同的人生况味。

  十年前,我去过北京、上海、桂林、杭州,最远的还去过德国,虽然那都是很久远的事了,但这不能磨灭我的“曾经”。

  北京,祖国首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没有理由不去一次,即使不爬长城,不参观故宫,不看升国旗,踏上一次首都的土地也是有意义的;上海,国际大都市,红头发、蓝眼睛、白皮肤、高鼻子不同人种随处可见,即使不登筒型结构的东方明珠塔,不走繁华的南京路,看看黄浦江,看看不同种的外国人也能开阔眼界;桂林,那里的山水是否好过我的家乡楠溪江?就冲着陶渊明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之描写也要去阳朔领略一番;杭州,家门口的省会城市,著名的西湖,那可是雷峰塔倒塌的地方,如果不去,如何体会许仙和白娘子那惨烈的爱情故事;至于德国,那是完全不同的一个国度,如果可以,当然也要去走走。

  

  二

  德国,一切都与国内不同。没有喧嚣,没有嘈杂,每个人看上去都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街头的咖啡店,就像国内的小卖部一样普遍存在;道路两旁随处可见站着喝酒的人,他们神色恬静、淡然,一副天塌下来有人顶着的样子,从始至终充满着从容和淡定;即使是火车上,那里的人也从容不迫,慢条斯理有条不紊。一份报纸,就着明亮的车窗,一坐就是几十分钟,不急不躁,到站时,对身边的乘客点点头,慢悠悠地走下车去。不像咱们国内,到处可见步履匆匆,神情焦急,永远一副急着要在天黑下雨前赶到家的样子。

  我是在2007年的时候,跟随我的主管去的德国,并且在德国住了一周。那里的旅馆多以私人个体业为主,没有宽敞的大堂,没有配置全备的迎宾和服务人员,前台一个年纪较大的妇女安排我们入住,从开单到入房,一个人办完,房间里没有一次性洗漱用品,没有毛巾,一切都是自备。没有空调,8月末的气温已经刚刚好,电视在半夜时分会推送一些在国内被禁止的男女欢爱的片段,时间只有几分钟,如果你要看全片,那得花钱购买,我的主管让我体会了一下“异国风情”后就关掉了。

  我们去德国是出差,以在当地买样鞋为主要工作,白天基本逛商场。位置近的坐电车,德国的电车人很少,不像国内的公交拥挤;如果去跨市的商超,我们就选择坐出租车。德国的出租车大部分是奔驰或宝马,路上不限速,有一次我们去一个200多公里的城市,出租车一个小时多一点就到了,我的主管坐在副驾驶座,他是“老德国”,我坐在后面,车子时速180迈,路上给人的感觉真的是像飞起来一样,我很慌,精神高度紧张,主管让我别怕,说这边的出租车都这样开的,我盯着前方的道路,发现车道都是单行道,对向无车辆交叉,这可能也是德国的司机敢开180迈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商场里的服务员年纪普遍较大,几乎没见一位年轻的姑娘,大多在60岁左右,她们和蔼可亲,你在挑选物品时,她们不像国内的营业员那样亦步亦趋地跟着你,不停地给你说这说那,但她们会笑着上前询问一句:CanIhelpyou(我能帮助你什么)?当你回答说:NOThankyou(谢谢,不需要)后,就不再跟着你了,直到你选完东西去前台买单或者空手走出商场,都不用担心有一双或几双眼睛在盯着你的后背。我有一次独自在看衣服时来了一位60来岁的女营业员,她询问完我后,我没有回复No,我想给上幼儿园的女儿买件衣服,但不知这家商店卖女童还是男童,我指着一件衣服硬着头皮回答了一句说:Gir or Boy?原意是想表达这是女孩穿的还是男孩子穿的?无奈她没听懂,结果我主管看到我在跟老外交流后走过来询问什么事时,对方才明白我想了解什么。

  德国的奢侈品很多,其中LV包的店特别多。有一次主管带我去逛一个卖LV包的专卖店,那天早上九点没到,店门没开,门口就排起了很长的队伍,主管说,这里的商店不到时间不开门,下午营业时间一到点就关门,就像咱们国内六十年代的国营商店一样“正规”,而且周六周日很多店是休息的。他们卖出去的任意一件商品都含税,消费者完全可以不用担心买到假货,因为所有商品都入了税务系统,都能溯源,质量完全按照约定的责任承担,一旦出现品质问题,根本不用担心所谓的维权,不像咱们国内,一要担心对方不认,二要担心对方撇责任,最后可能还要找市场监管部门出面协调。他们的责任意识非常强,比如一双鞋子,在保修期内鞋底磨损较大,消费者拿着穿过的鞋子找来,商店就没有二话直接进入退款或调换程序,反正最后商店会将责任转嫁给供应商。

  LV包专卖店里营业员不同于其他店,这里很多都是说普通话的中国人,而且年纪普遍偏轻,跟国内的差不多,我像一个初进城市的农村人一样觉得好奇,问我的主管为什么是这样,主管说,因为来买LV包的人很多都是咱们中国人。我恍然大悟,很快就明白,老板是出于“便于沟通交流”的考虑,才聘请了年轻的中国籍营业员。果然,来买LV包的人,跟营业员说的话我全懂,他们买包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一串一串地买,极少有人只买一个的,主管说他们都是代亲朋好友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买包根本不看价格,也几乎不看款式,更不会去还价格(德国不还价格),就像咱们去超市买一堆零食那样,抱了就走,真是豪啊,那可是动辄几万十几万一个包啊!我看着这些豪客,心里一点也没有羡慕,因为跟我差距太大,差距大了反而平静了。

  奢侈品店逛完逛普通百货店,我想给妻子买一个礼物,虽然买不起LV,但毕竟来过国外,怎么说买个纪念品也是需要的。我们去一个陌生城市,尤其是外国,不买点东西回来似乎这趟出走就是白走了,于是我选中了一个手提包,价格是40多欧元,折算成人民币是300多元,我当时的工资还只有三四千,心想300多也不便宜了,兴冲冲地回国交到我妻子手里,一天后妻子翻出了包内的一个标签,上书“MadeinChina”(中国制造),哑然失笑。

  德国的道路很干净,我在连续待了一周后,回国时脚上的皮鞋还没有灰尘。那里无论是商场还是道路都非常干净,其中的原因当然与人的素质修养有关,另外就是管理到位,像他们的KFC店里的卫生间都有人收费的,那天我火急火燎地想冲进去,被门口的胖妇女拦住,表示要给钱,我学国内样,边做动作边往里走,意示出来后再给,胖妇女很讲原则,就是不同意,我只好夹着腿快速地掏出一个5角欧元给她,她还不是很满意的样子,5角欧元算下来值四五元人民币了,我一个小便就花了这么多钱,好生心痛。

  

  三

  在德国,最让我感触深的就是那里的交通,我在德国7天,几乎没有闻到过喇叭声。开车的人从不催促前方的车辆,基本没有堵车是事实,但不按喇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从不急急忙忙赶路,在过斑马线时,司机大老远就停车让行了;有一次我在法兰克福一个繁华的中心路段,有一条斑马线大概也就两米来宽,如果司机要跟行人抢道,他只需要轻点油门,整条斑马线就可以被车身塞满,无需担心行人“钻空子”,但是那些司机全部自觉停车让行,待到所有行人全部通过才起步。与之形成“和谐共生”的是行人,他们在遇红灯时,即使这条斑马线只需两个跨步就能通过,即使绿灯方向没有任何一辆车要过,但是行人们都十分自觉地站在红灯前“傻傻地等”,他们眼见红绿灯时间被“白白浪费”,也绝不去闯这个红灯,这就是对规则的一种极大敬畏。我虽然只在德国待过一周时间,无法对当地的交通状况做详细的了解,但窥一斑而知全豹,好与不好有时候还真的是可以“用心体会”到的。那个时候在咱们国内,礼让斑马线意识还远没形成,在德国的这段经历,我曾非常悲观地认为,即使中国再过30年,想司机做到让行也还不可能。当然,后来的发展令我颇感欣慰,在我们城市,礼让斑马线被作为交通法规强制推行了,且距今已经推行快七八年,大多数司机已经形成了礼让的观念。这个时间跟我的“认为”提前了十多年,虽则我们现在的让行也还常常让行人惊出一身冷汗,很多都是贴着车身而过,有的司机还是“突然想到要礼让”而在线上停住,但这已经是一种很大的进步。不过话说回来,斑马线让行这事,我们温州做得确实比较好,可能也是因为“乱世用重典”起到了作用,毕竟100元加三分的处罚力度足够让司机肉疼。但是像江西上饶,南昌,甚至北京这些城市,司机斑马线让行意识仍然十分淡薄,我在这些城市过斑马线,如果没有红绿灯控制,我几乎不敢走。希望随着咱们国家的发达和富裕,开车的人能不断提高素质,敬畏生命,尊重路权,同时行人也能做到不闯红灯。只有各方相互尊重,相互礼让,敬畏规则,才能营造出一个交通安全的环境。

  我在去德国之前,已经有五年的驾龄,平时驾车也一样没有在斑马线上做到让行。但是从德国回来后,我潜意识里就有了一种意识,慢慢开始礼让,觉得要跟人家“接轨”,尽管我斑马线让行的行为,在庞大的司机群体中显得沧海一粟,像茫茫宇宙中的一颗微弱的星辰,但我依然遵从自己内心的意愿,想做一个有素质的开车人。

  

  四

  人的一生是需要出去走走的,无论距离远近,不拘泥于自己那片出生地。走出去,能开阔人的视野,提高人的眼界,人在出行中格局自然就打开了。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人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你看到大海,才会认为江湖的水算不上水了。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