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立冬后,就会迎来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小雪和第21个节气大雪。
小雪通常在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开始,这个节气大约持续15天左右。小雪节气标志着天气逐渐变冷,降水量增加,天空下雪量虽不大但能让人感受到冬天的气息已经来了。大雪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通常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开始。这个节气和小雪一样持续15天左右,大雪节气通常会持续到12月21日或22日。大雪节气标志着天气的最低温度会降到0℃或以下,在冷暖空气交锋的地区会降大雪。“小雪”和“大雪”与天气预报所说的“小雪”和“大雪”的含义不相同,
花我国古代,一些诗人就小雪和大雪节气,常会以他们灵动的笔,写出了许多精彩的诗和经典名句,使得这二个进入冬季寒冷的节气,在诗的伴随下变得灵动和诗情画意。捧读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在审美上能得到享受,而且还能提升我们对文学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小雪》中写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这是诗人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小雪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情感。诗的前二句“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说的是诗人对随风飞舞的雪花感到赏心悦目,雪花如同花一朵般的美丽,飘落在山林之间。诗中的“更多还肯失林峦”,可以理解为作者已经看够了外面的美景,但是他内心的忧愁和烦恼却没有散去。“林峦”二字表面上是写小雪飘向山林,实际上蕴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由生活的追求。第三第四句“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说的是诗人坐在书窗下,感受到雪花带来的寒意。通过雪花纷纷扬扬的景象,表达了他内心的愁绪和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孤寂感。
这首诗通过采用“隔”的写作技巧,通过远观而不是触摸,将诗人与雪花之间的情感联系在一起,达到了“不隔”的境界。使得诗作中的情与景若即若离。这种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
唐代诗人张登在《小雪日戏题绝句》写道:“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这是一首描绘小雪节气南方景象的诗歌,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南方小雪时节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气候特点。
诗中的“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描绘了小雪时节南方地区依然比较温暖,梧桐树依然翠绿,槿花依然盛开,这种景象与北方小雪时节的严寒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诗人通过“融和长养无时歇,却是炎洲雨露偏。”表达了南方小雪时节气候依然温暖,雨露充沛,这种气候特点使得南方在冬季依然充满着生机勃勃。
诗人能把南方的小雪节气写得如此至真,据说这和张登在晚年曾在福建漳州做官有关系,使他了解了南方小雪天气下的景象。这首诗也反映了他在南方的生活的体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唐代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写道:“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咏廿四气诗·小雪十月中》是一首描绘小雪节气的诗歌。
诗人面对小雪天气日渐寒冷,彩虹消失得无影无踪,心情也遂之低落寂寥。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自然景象的敏锐观察。诗歌前二句“莫怪虹无影,如今小雪时。”以“虹无影”这一自然现象引出小雪节气的到来,暗示着寒冬的来临。接下来的“阴阳依上下,寒暑喜分离。”描绘了阴阳交替、寒暑变换的自然规律,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哲学思考。诗中的五六两句“满月光天汉,长风响树枝。”描绘了小雪夜晚的静谧景象,诗中的月光洒满了天际,长风穿过树枝发出阵阵响声,营造出了宁静而萧瑟的氛围,诗句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最后两句“横琴对渌醑,犹自敛愁眉。”表达了诗人在清冷之夜以琴酒为伴,试图排遣愁绪,但内心的愁绪依然无法释怀。这种深沉的情感表达,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对人生无常和内心的苦楚有了深刻表露。
这首诗用词典雅,生动形象。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同时也体现了对自然和季节变化的敏感观察和深刻感悟。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小雪时节的自然风貌和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全诗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展现了元稹作为一位敏感诗人对自然与人生具有的深刻洞察力。
五代至北宋初年的诗人徐铉在《和萧郎中小雪日作》中写道:“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这也是一首描绘小雪节气的诗,写出了诗人在征西府中独自煮茶、赏景,感受岁月的流逝和孤独。
诗的开篇“征西府里日西斜,独试新炉自煮茶。”交代了时间和地点,营造出一种闲适安逸的氛围。日暮时分,诗人独自在征西府中生起火炉,烹茶而饮,这种场景充满了诗意的宁静和孤独的美感。“篱菊尽来低覆水,塞鸿飞去远连霞。”描写了小雪时节的自然景象。篱笆边的菊花低垂着压在水面之上,南飞的大雁在晚霞中远去,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略带萧瑟的冬日风景。“寂寥小雪闲中过,斑驳轻霜鬓上加。”则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在小雪的寂寥中度过,诗人发现自己鬓间又添了几缕白发,这种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使得整首诗的情感更加深沉。最后两句“算得流年无奈处,莫将诗句祝苍华。”诗人直抒胸臆,认为岁月无情,无法阻挡,因此不要将诗句都用来书写苍白的年华。
诗人徐铉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诗人、书法家,今江苏扬州人。十岁能作文。此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篱菊”与“塞鸿”、“覆水”与“连霞”等,使得景色画面更加丰富且富有层次感。本诗风格平易浅切,真率自然,与白居易的诗风有些相近。
宋·陆游在《小雪》中写道:“檐飞数片雪,瓶插一枝梅。童子敲清磬,先生入定回。”这是诗人所写的在冬日小雪节气中在寺中所见情景。首句“檐飞数片雪,瓶插一枝梅。”诗中描述了冬日下雪的情景,屋檐下飘落着几片雪花,室内瓶中插着一枝梅花。展现了冬日的雪景和室内的温馨。而瓶中的梅花则象征着坚韧与高洁的品质。两者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高洁的氛围。诗句中既有动态的雪花飘落,也有静态的梅花插瓶,动静结合,使得画面更加生动。而后的“童子在敲打清磬,先生在静坐入定。”这两句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一幅古寺中的静谧场景。童子敲打着清脆的石磬,声音悠扬,而先生则在静坐中结束了他的冥想。这里的“清磬”不仅是寺庙中用来击打的乐器,也象征着内心的清净与平和。“入定”则是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通过闭目静坐,以期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先生的“入定回”,意味着他从深层次的冥想中回归,还有带着对世界的新的理解和感悟。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雪花和梅花的意象,不仅描绘了小雪的景象,更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纯净与高洁。
宋代诗人释善珍在《小雪》中写道:“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释善珍的《小雪》。其字面意思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天色逐渐暗淡下来,空中开始飘起了细微的雪花,这些雪花轻盈而微小,仿佛是天空中的云团初步凝结而成的霰粒。紧接着,诗人便听到了雪花轻轻撞击窗扉的声音,那声音细碎而清脆,宛如天籁之音,给静谧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这句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雪夜图景。
在这句诗中,诗人首先巧妙地运用了“云暗初成霰点微云暗”,既写出了天空阴沉、云团黯淡的景象,又预示着即将下雪的天气变化。而“霰点微”三字则细腻地刻画了雪花初降时的微小与轻盈,让人仿佛能看到那细微的雪花在空中缓缓飘落。而“旋闻蔌蔌洒窗扉”一句,则通过听觉的描绘,将雪花落在窗户上的声音形象地呈现出来,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立体、生动。综上所述,“云暗初成霰点微,旋闻蔌蔌洒窗扉”这两句诗以其生动的描绘、细腻的刻画和深远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赞美。它不仅成为了宋代文学中的瑰宝,也是现代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古诗中,诗人们在写大雪节气中,所写的诗则更加注重雪的厚度和景观的美丽。大雪时节,雪花更加厚重,天地间一片洁白。诗人们通过描绘不同的雪景、表达了不同的情感和寓意。
唐代诗人李白在《北风行》中写到的“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是全诗开头的四句诗。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北方燕山地区大雪时节大雪纷飞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和对边塞生活的独特体验。“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这两句诗意境壮阔,气象极其雄浑。强调了北方气候的寒冷。“号怒”写风声,“天上来”写风势,想象力丰富,精彩绝妙,不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也正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一个特征。李白另有两句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诗人使用了夸张手法,连在读者心中引起全然不同的感受。以席来比拟雪花飞腾,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大和密的特点,同时写出了边疆的寒冷。这种夸张不仅突出了雪的量大,还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北方大雪中壮美景观,传达了诗人不一般的情感和诗的意境。特别是诗句“片片吹落轩辕台”的描写,即是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在轩辕台上,既表现了北方冬天的寒冷和荒凉,也暗示了边塞生活的艰辛和战士们的英勇。营造了一种凄凉、壮美、生动和立体的意境。
李白《北风行》中开头的这四句诗,不仅在于其艺术表现力,更在于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文学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前四句诗:“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歌以雪景的变化为线索,记叙了送别归京使臣的过程。这四句诗主要写了景色的奇丽,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在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时,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已经变成了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忽如一夜春风来。”十分形象地表现了早晨起来突然看到雪景时的那种神情。经过了一夜,大地变得银装素裹,从而使得此诗句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写边塞诗的代表作,这是他第二次出塞阶段。岑参的这首诗,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们的真挚感情和爱国热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五言诗《夜雪》中写道:“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通过触觉、视觉和听觉的描写,展现了夜雪的独特景象,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的孤寂心情。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寒冷的冬夜中被冻醒,发现下雪了。诗人听着窗外厚厚的积雪压断树枝的声音,知道雪下得很大。诗中通过触觉(冷)、视觉(明)和听觉(折竹声)来描绘夜雪的情景。首句“已讶衾枕冷”,通过“冷”字描写了雪夜的寒冷,暗示雪已经下了很长时间,因为初落雪时气温不会立即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次句“复见窗户明”,通过“明”字描写了雪光的反射,使得黑暗的夜晚变得明亮,暗示雪下得很大且积得很深。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通过“折竹声”描写了雪势之大。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新颖别致、清新淡雅的风格。诗人通过侧面烘托手法,不直接描写雪的形态,而是通过人的感受来表现雪的情景,使得诗歌更加生动传神。诗中“讶”、“冷”、“明”、“重”等字简洁而富有表现力,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自然景象的细腻观察。白居易这首《夜雪》,初读觉得一般化,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被誉为是写雪诗中一朵别具风采的诗花。
唐代诗人柳宗元在《江雪》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的大意是:四周的山上没有了飞鸟的影子,所有的小路上也看不见人的踪迹,只有在那茫茫的寒江上,漂浮着一只孤零零的小船,船上有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翁,正独自垂钓于江面之上,周围是一片皑皑白雪,描绘了一幅大雪纷飞、人鸟绝迹的寒江独钓图,展现了诗人孤独而坚韧的精神境界。
《江雪》以简洁的语言和鲜明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幽僻冷清的雪景图。诗人通过“千山”“万径”的广阔背景,与“孤舟”“独钓”的渺小景象形成鲜明对比,使得诗中的画面更加广袤而寂寥。这种空旷与孤独的氛围,不仅烘托出老渔翁的孤高清远,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渔翁的形象与周围的雪景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江雪》全诗虽然只有二十个字,但意蕴却十分丰富。诗中渔翁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渔翁的孤独和清高,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世俗的超越。诗人以渔翁自喻,表达了自己在遭受打击之后依然保持高洁品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