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人生

沈丘物流散记(上)

作者:盐如玉   发表于:
浏览:155次    字数:5661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143篇,  月稿:0

  沈丘自古有“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之称,秦朝时置县设立寝丘邑。沈丘自古以来区位交通优势明显,东面与安徽省的界首市、临泉县接壤,是河南省的“东大门”。境内5条省道纵横交错,漯阜铁路、宁洛高速、郑合高铁横贯东西,沙河航运通江达海,形成公路、铁路、水运三位一体的交通格局。境内沙河航运500至3000吨船舶常年通航,刘湾港被称为河南省内河最大的港口。

  傍水而居的“槐坊店”(槐店镇),从明末清初就久负盛名,是商贾云集的一个车马店,繁衍成而今河网、路网纵横交织。这里沙颍河、蔡河、汾河、泉河滋润的绿水槐香、蓝天碧浪,这里馥郁如酒的文化,人与自然的鱼水和谐,这个新兴的城市无处不散发着现代化都市的气息,凝聚着华中通往长江经济圈的巨大潜力。

  天地造化钟灵毓秀。沈丘是一块古老而丰厚的土地。更是一方古往今来的交通重镇。

  蜿蜒的沙颍河水自西向东缓缓流淌,横贯沈丘境内的一段长30公里,支脉衍生,风逐浪起,穿境而过,滋养着两岸140万勤劳淳朴的沈丘儿女。奔腾不息的颍河水一路向东,经沈丘港、刘湾港、纸店港可入淮河,汇长江,通达南京、上海滩,是内陆通往东南沿海的一条黄金水道。沙颍河不仅浇灌着两岸人民的丰饶土地,进入城区的两侧更是风光旖旎,四座飞虹,横跨南北,如玉带般牵手连起,临河两岸景观带绵延数公里,中华槐园、千字文广场、森林公园、体育公园......如星落玉盘,风景这边独好。

  水宁河静,风调雨顺,沈丘很久以来就有 “中原粮仓”的美称,槐山羊、槐山药、槐树三槐文化让这里名声鹊起,历代人在这片古老的热土上安居乐业。

  从新石器时代开始有先民生息劳作,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秦朝设县,再到周朝项子国国都……悠久的历史,辈出的英哲,丰富的遗存,让这方自然造化、钟灵毓秀的土地沉淀下了深厚的底蕴:南朝《千字文》作者周兴嗣、明朝督察御史刘汉儒、清朝御医刘璐、西北郡爱国名将李鸣钟、短篇小说王刘庆邦,世界重量级拳王张志磊……一串串闪光的名字见证着这里世代人才辈出,显现出丰厚的人文底蕴。

  沈丘也有个美名,早在八十年代就被人称为“小上海”。是豫东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早些年,沈丘的刘湾码头、槐店大闸,是上海到中原地带的运输中转站,一时间沈丘也是人流如织。改革开放以后,沈丘和诸多农业县一样,经济落后了。于是,大批沈丘人开始背井离乡,去大江南北靠打工淘金。在离沈丘七百多公里外,上海沿海地区聚集了许多来自河南的货车司机,他们交流的时候大多都是讲着河南话,其中有一多半的人都是来自河南沈丘的。据统计,在这个地方从事货运工作的沈丘人差不多有15多万人之众。

  在上海地铁六号线的终点站,不计其数的物流工作人员在这个地方忙碌地工作着。如果你置身其间,漫不经心地一瞥,你就能够发现这些物流车的车牌大多都是豫P开头的,货运车辆挂周口牌照的有一半以上。

  目前,该县物流公司发展到167个,集装箱车、自卸车、大件运输车辆达到12000多台,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天津等全国各地,从业人员达20万人,每年带来6亿多元的经济收入,涌现出了一大批物流业界享有名望的运输企业家。沈丘物流以诚实、守信而享誉全国,逐渐打出了响当当的劳务品牌。

  #1

  开放之初抢占商机

  前些年,笔者作为“出彩周口人采访团”的成员曾三次赴沪对沈丘物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详细了解沈丘物流业在上海发展的来龙去脉。沈丘运输物流业的雏形是货运车队,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沈丘是豫东南和皖西北交流的重要门户和物资集散地。自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便涌现出每年30万的打工大军,遍布全国各地,尤其是以运输物流品牌叫响大江南北。目前,沈丘县的物流公司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集装箱车、自卸车、大件运输车辆达到一万多台。

  沈丘物流业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从业者大多在外地,是交通运输企业和货运代理(含联运、集装箱等)通过扩大业务经营范围,开展门到门的运输,为用户提供及时和周到的运输服务。在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该县原有的交通局车队、粮食局车队、外贸局车队、搬运公司车队等国营集体车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纷纷改制,一部分人承包或新购车辆,靠着一股拼劲悄然走出去开展货运业务。沈丘物流业起步于从山西拉煤到上海、江苏去卖,或到一些大城市的货场等货赚取运输费,从业者所得的利润远比上班丰厚得多。同时,该县有几十人在上海做小买卖,他们中的一些人买来机动车,在满足自己进货的同时,顺便也替别人捎点货,赚点耗油的费用。他们是该县第一批靠运输来上海滩淘金的人。

  后来上海浦东新区大开发,给沈丘货运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一批机关在职人员、复退伍军人、下岗失业人员、青年农民等经过驾驶培训加入上海运输的队伍,成为第二批靠运输淘金的人。其中以该县老城、槐店、北杨集、卞路口等乡镇居多,车辆也由最初的普通解放货车发展到平板、集装箱、大件特种车辆。为了抢占上海货运业务制高点,获得更多的运单,车主们在主动出击市场、积极寻找营运信息的基础上,找准了“以上海大企业为主,靠优质服务拓展运输市场”的经营策略。他们凭借着吃苦耐劳、诚实守信和专业化的运输队伍,迅速与上海多家企业达成运输协议,涉足水泥、钢材、集装箱的运输,逐渐在上海站稳脚跟。

  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精明的沈丘货运一族,瞄准商机,把目标放得更为远大。虽然当时还没有统一的货运组织,但他们聚指成拳,开始抱团闯市场,在经营策略上狠抓优质服务,练好管理内功,不断打造核心竞争力。一些有实力的运输户纷纷成立运输股份公司,并积极整合运输资源,制订经营发展规划,发挥专业化运输公司设备优势和物流网络优势,以优质优价、快捷服务赢得客户的信赖。他们建立完善的GPS卫星定位车辆管理监控系统,以高科技手段确保营运安全;建立涉外经营服务档案,定期走访用户,按照客户的要求,不断改进、提高服务质量。目前,沈丘货运车辆已占上海从业车辆的一半以上,其中集装箱车辆占上海总运输车辆的30%,自卸车辆占50%,大件运输车辆占到70%。按车辆拥有分类,10台以上的大户有230多户;20台以上的大户110多户;50台以上的30多户;100台以上的大户3户。资产超过千万元者2户;超500万元者60户;超100万元者150户以上。一些物业从业者收入不断增加,现在已在上海购房安居,办理常住户口,成了地地道道的“上海人”。据统计,沈丘物流人加入上海户籍的常住户口达到300多户1800多人。

  如果说上海是沈丘物流业的发祥地,那么南京则是沈丘物流业的“新大陆”。在上海打出货运物流的品牌后,一些人开始带着车辆移师南京开辟新的物流市场。据了解,在南京的车辆虽然没有上海多,但是该县的第二大物流聚集地。目前,沈丘在南京的物流公司有70多家,车辆近3000台,从业人员4000多人。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精明的沈丘物流人开始将发展的目光瞄向全国,天津、重庆、大连、宁波……凡是有物流的地方都能看到沈丘人的身影,以至于产生了不少青年人称为物流二代人。

  #2

  物流业界的拓荒者

  谈起沈丘县物流业的起步与发展,不得不说谢文珍、刘安民、张云祥等成就物流业的先驱者,也是一批最早吃螃蟹的人。谢文珍原是沈丘县粮食局的一名正式职工,1993年在开发上海浦东新区的热潮中,他辞职下海,买了辆旧货车到上海跑运输。谢文珍说,当初之所以选择搞运输,是因为这一行的技术含量不高,肯吃苦就行。他借钱买来一辆二手“延安”大货车,风风火火地从河南赶往上海。刚干了一个月,谢文珍就开始有些不满足了。“那里有那么多的货源,要是有钱买十辆八辆车,那不跟开个效益好的小工厂差不多?”谢文珍看准了商机决定破釜沉舟干下去,全力投身于上海的运输业。他卖掉家里的房子,又买了一辆旧货车,同时把妻子和三个年幼的孩子接到了上海。起初,由于人生地不熟,他接不到固定业务,只能接一些零散的活儿。为揽活他买了一辆旧自行车,每天早上8点之前赶到港口跑货单。上海的几大港区,没有他不熟的。

  创业伊始,谢文珍就遇到一件麻烦事。一天,谢文珍的两辆车被上海市虹口区运输管理稽查科给扣了。因为按规定,在上海跑运输,不管是哪个省的,都必须加盟上海的运输公司,且要办理货运证和营运证。而谢文珍根本不知道这个地方性法规,他的两辆车办的都是河南的营运证。车被扣了,还要交6000元罚款,可他手里只有不到1000元钱。钱借不来,谢文珍交不出罚款,他就每天早上到稽查科办公室,给人家打扫卫生,一干就是20多天。工作人员问他原因,谢文珍再也忍不住了哭着说:“受到上海浦东开发宣传的感召,我们夫妇辞去工作来这里跑运输,真不知道上海有这个地方性规定……”工作人员被感动了,破例没让他交罚款,并让他提走了车。

  恢复正常营运后,谢文珍又回到运管部门,请教怎样才能取得合法的营运资格。一打听才知道要获得营运资格,手头上必须有10辆车才行。他得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认为商机来了。于是他联络搞运输的同行,很快就组织起来11辆车,注册了焦作市农经委运输有限公司(因为他的车牌照是焦作的),报到上海运管部门。仅仅两个小时,这个公司就取得营运证,成了合法的运输企业,也是第一个在上海取得合法营运资格的外省市运输企业。因为一次扣车,谢文珍反而整出了一个运输公司。为了给客户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留起了一尺多长的胡子,生意越做越大,“大胡子”成了他的绰号,也成了诚信品牌,货主凡是有货,都愿意找河南的“大胡子”来拉。

  1995年,手中有了积累的谢文珍一次买了5辆卡车,业务量也在不断扩大。1996年年底,他又向上海交运集团投入100多万元,购进10辆车,组成了上海市杰通运输有限公司。谢文珍说,上海的集装箱吞吐量最初不过200多万只,十几年间,随着洋山深水港的建设,上海的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达到2800万只,成为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与之相伴的,是运输业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让自己的企业能在竞争中活下去,谢文珍决定拉伸企业架构,由单纯运输业走向技能型的仓储业,他率先在上海成立了私营仓储企业——上海北华物流有限公司。

  十几年拼搏下来,谢文珍的业务做得越来越大。如今他成为上海北华物流和上海豫胜集装箱运输两家公司的董事长,旗下有上百辆运输车、2万平方米的仓储面积,实力不可小觑。事实上,谢文珍的“能量”远不止这些,由他带动在上海搞运输的沈丘人有1500多名,他们占据了上海集装箱运输行业1/4的市场份额。2008年,谢文珍创办的上海北华物流有限公司、王松涛创办的上海茂华物流有限公司被商务部评选为“中国企业诚信建设单位”。

  作为沈丘物流行业在上海的拓荒人还有一个传奇人物,就是上海沈丘商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大胜、沪陆、裕翔三家物流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刘安民,一个在沪、豫两地物流行业均享有盛誉的传奇式人物。他艰苦创业,勇立于竞争激烈的物流市场潮头;与其他沈丘物流人一道,精诚团结,用诚实、守信把“沈丘物流”的金子招牌在全国叫响。

  被业界称为“草根英雄”刘安民,1981年,他从部队转业到化肥厂成为一名货车司机。当时,车队除负责厂里化肥的运送业务外,还对外承接长途运输业务。他们主要把沈丘的生牛皮运到上海,然后把上海的光明啤酒捎回沈丘销售。这一行的技术含量不高,只要肯吃苦就能多赚钱,刘安民承包的解放牌一拖一挂大货车有干不完的活。他从中发现了商机。1986年,刘安民从化肥厂辞职,借钱买了一辆旧货车,开始在上海跑运输。

  经过多方努力,刘安民和沈丘同行注册成立了上海大胜货运公司。慢慢地,手中有了积累的刘安民一次次购买车辆,业务量也在不断扩大。1993年年底,他又向上海交运集团投入100多万元,购进10辆车,使自己拥有上海牌照的运输货车数量达到20多台,加上老家前来投奔挂靠的车辆,他的货运公司货车拥有量达到100多台。通过规模运营,勇闯上海滩的刘安民掘得第一桶金,成为上海市浦东区的龙头物流企业。

  经过近二十年的拼搏,刘安民的业务做得越来越大,如今他已成为上海大胜物流、沪陆物流和裕翔物流三家公司的董事长,旗下有上百辆运输车、大型停车场以及2万平方米的仓储面积。由他带动在上海搞运输的沈丘人有数千名,短途集装箱业务及长途物流业务占据上海物流行业占有四分之一份额。

  #3

  勤劳诚信铸金字招牌

  上海浦东新区大开发,给整个沈丘货运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数字显示,在上海从事物流行业的人以沈丘老城、槐店、北杨集、卞路口等乡镇居多,车辆也由最初的普通解放牌货车发展到平板、集装箱、大件特种车辆。为了抢占上海货运业务制高点,获得更多的运单,车主们在主动出击市场、积极寻找营运信息的基础上,找准了“以上海大企业为主,靠优质服务拓展运输市场”的经营策略,承运范围涉足水泥、钢材、集装箱的运输业务。

  “沈丘物流”靠什么叫响上海滩?通过和刘安民以及部分沈丘籍物流公司负责人的深入访谈,得出的答案很简单,就是肯吃苦加上诚信经营。刘安民说,有一年过完春节,他开着自己的货车把沈丘的生羊皮运到上海。当时从沈丘到上海,最少需要一天一夜时间,除了沿途南京磨盘山等难行的山路外,他还需要备足燃料。为此,他从沈丘出发时,专门备了三大桶汽油。不料,油品出了问题,他驾车来到安徽界首后,车辆开始出现故障,每开几公里就自动熄火。刘安民起初以为是点火器坏了,下车查看并没有发现问题,清洗一下过滤器,又能正常启动,但行驶不了几公里,车子又熄火了。就这样,刘安民走走停停。从沈丘到蚌埠只有200多公里的路程,刘安民却走了10多个小时。到了蚌埠天色已晚,刘安民在城乡接合部找到一个汽车修理铺,像见到救星一般。经营汽车修理铺的一对年老夫妇,看到刘安民蓬头垢面的模样后大吃一惊。刘安民在那种车况下将车开了200多公里,简直是在玩命。

  “平时一天一夜的路程,那次我愣是走了四天四夜,差点把自己的小命葬送在寒冷的冬夜里。”刘安民认为,“沈丘物流”之所以能够在全国叫响,靠的就是吃苦。一个大平板车一般只配一名司机,遇到长途送货,司机每天驾驶时间可能超过10个小时,冬天手冻得长疮,夏天背部全是痱子,不少司机患了腰椎、颈椎突出等职业病,但他们从无怨言。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刘安民一样能吃苦、讲诚信的人,最终成就了“沈丘物流”、创造了沈丘物流的辉煌。

  (未完待续)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物流 沈丘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盐如玉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1-12-20 12:06
    林翠华
    拜读朱总大作,让人大开眼界,不仅写出时代的风采,而且浓墨重彩沈丘"弄潮儿"瞄准市场,抢占商机的感人故事,真是新征程中一首最美的赞歌,向众多读者们传递能量满满。赞!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丽人生

    查看更多美丽人生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