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

刘军:痛惜英才——毛泽东的贾谊诗

作者:美文苑   发表于:
浏览:53次    字数:2419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9篇,  月稿:3

  关于贾谊,毛泽东写过两首诗。一是《七绝.贾谊》:“贾生才调更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意思是:贾生的才情、才气、才能在当时无人可比,他以极其哀伤悲痛的心情写下吊屈原的千古文章。梁王坠马而死不是特别了不得的事情,哪里用得着哀伤至死的地步。萧飞则认为,也许,梁怀王不死,贾谊同样会早早地死去,他是因为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实施而死。坦率地说,在中国古代,像贾谊这样性格的人是很不适合为官的,不知变通,不会观色,太过直率。但不能为官,又如何做事,这是一个解不开的结。结不解,沉积在胸,死期也就不远。(香港《大公报》)

  毛泽东对贾谊“世无伦”的才华十分赞赏,对其怀才不遇、仕途受挫、未获重用、早亡,非常惋惜;同时对贾谊那种自伤、脆弱、愚忠、迂腐的性格作了委婉的批评。毛泽东对梁王坠马而死认为是平常事,对才华绝世的贾谊因“梁王堕马”而哀伤早逝则表示了深深的惋惜之情。

  毛泽东还写了一首《七律·咏贾谊》的诗:“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在这首诗里,毛泽东表达了他对贾谊之死的慨叹和惋惜,认为贾谊虽然在《吊屈原赋》中对屈原选择投江殉国的归宿表示不以为然,然而贾谊最终也没有超越屈原的愚忠,因梁怀王堕马之事而忧伤不止,终于忧郁过度而死,同于屈原的投江,还是步了屈原后尘。毛泽东在这里哀其超凡的才华徒然空耗殆尽。

  毛泽东25岁那年,写诗送罗章龙东行,诗中有这样两句:“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这里的屈即屈原,战国楚人,遭谗被放逐时写出的《离骚》,是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政治抒情诗,是楚辞的代表作。贾指贾谊,西汉初年洛阳人,汉文帝时任太中大夫,遭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后迁梁怀王太傅,所著《治安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策论,所著的《惜誓》《吊屈原赋》《鸟赋》成为楚辞的一部分。

  毛泽东崇尚屈原、贾谊的才志,终生赞扬。他对屈原、贾谊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以诗表达了对屈贾的惋惜之情。

  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以历史人物为题的,仅有四首。其中,写屈原、贾谊的占了三首,为贾谊写了一首七律、一首七绝,这在历史人物中乃是仅见的殊荣。他大概是看重这位英杰政论文章的气度、才略之不同凡响吧。毛泽东不仅仰慕屈原、贾谊的才志、人品、情操,而且对屈原投汨罗江而死、对贾谊英年早逝,倾吐了深深的惋惜。

  贾谊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十八岁时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年二十余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诸律令所更定,乃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后来,贾谊还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就是《七律·咏贾谊》中所写“少年倜傥廊庙才”,“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如何评价贾谊?贾谊仅活33年。22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这是备皇帝咨询的文官,虽无实权,却能用自己的观点影响皇帝。同年升为太中大夫,这是更高级别的议政官员,可以和周勃、灌婴等一批重臣同朝,在庙堂之上纵横捭阖。也许因为发展得太顺,造就了贾谊敢说敢做、自信天真的性格,从今天看来似乎很缺少城府,不够含蓄。每当文帝议事,博士们大多语塞,唯贾谊对答如流,这给沉闷的朝廷带来一股清新之风。23岁,他写下了《过秦论》这一千古名文,全方位分析秦朝过失,作为巩固统治的借鉴。鲁迅评价文章是“沾溉后人,其泽甚远”的“西汉鸿文”。贾谊的一系列切合实际的改革方略,极为文帝赏识,数度欲让贾任公卿高位,但终因群臣妒忌而不用,反倒被贬至长沙。毛泽东认为贾谊之才史上少有,“《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在长沙渡湘江时,有感于屈原忠而见疏,写下了《吊屈原赋》,实际上也是在写他自己。所以毛泽东在《七绝·贾谊》中咏道:“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但是,毛泽东对梁怀王堕马而死,“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而死,深为惋惜。“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1958年5月8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大二次会上谈到历史上年轻有为的人物时,又评说了贾谊。1958年4月27日,毛泽东在给他的秘书田家英的信中写道:“如有时间,可一阅班固的《贾谊传》。”“《治安策》一文是西汉一代最好的政论,贾谊于南放归来著此,除论太子一节近于迂腐以外,全文切中当时事理,有一种颇好的气氛,值得一看。”据张贻玖先生在《毛泽东读史》中介绍,毛泽东在《新唐书》马周给唐太宗的奏折旁批注道:“贾生《治安策》以后第一奇文。宋人万言书,如苏轼之流所为者,纸上空谈耳。”毛泽东对贾谊、马周之文,喜就喜在一个朴实,“切中当时事理。”毛泽东诗惜贾谊,语评贾谊,文接贾谊,志扬贾谊,可见贾谊在毛泽东心目中的分量。

  苏轼认为,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不懂韬光养晦,不能自用其才。而历经宦海沉浮的王安石比苏轼更为洞明,在《贾生》诗中他提出了自用其才的标准。他写道:“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意在表明,君王待臣厚薄,臣子是否自用其才,评价的标准不在于官爵高低,关键要看臣子的谋议是否得到采纳和施行。这是很有见地的经验之谈。刘禹锡在《学阮公体》诗中曾言:“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只言绳自知,安知室可欺?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可谓一语道破了古代有才华的读书人或知识分子,即贾谊们的痼疾。他们往往多愁善感,情绪多变。遇有顺境,就激情满怀,意气风发;而遇到逆境,就心怀愤懑,一愁莫展且自感怀才不遇;有的甚至义气用事,自暴自弃,于事无补,于己有害。古人早就告诉我们:“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毛泽东也批评了贾谊“才大量小”的缺点。一个真正成功的人才,不但要具有贾谊无与伦比的才能,更要具备不纠结于小事,能胸怀宽广的大气与从容。

  2022年3月7日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贾谊 毛泽东 英才 刘军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美文欣赏

    查看更多美文欣赏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