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精选

一颗稻子的尊严

作者:楚仪   发表于:
浏览:56次    字数:2387  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38889篇,  月稿:3

  很幸运,我出生于1976年,正是那一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也正是这个被国际上称之为东方魔稻的它,解决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吃饭问题。 故而我从未尝到过饥饿的味道,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当时,我和兄长们也能尽情地享受长辈们精心烹制的白糖拌饭、酱油拌饭、猪油炒饭,有了足够的粮食供应,便可以有千奇百怪的吃法。我们的肠胃被丰足的粮食宠惯着,于是,我并未觉得粮食有多珍贵,不就是普普通通的大米么,家家户户都有,没有谁因为家中无米而被人歧视遭人嫌弃,谁家的饭桌上没天天摆着白米饭。

  “你要是办得到狗都有白饭吃”这句话也不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事实上狗确实也天天吃上了白米饭。而我,经常为着吃饭这事厌弃地吼着,又要吃饭了。奶奶说我是吃饱了撑的,老天要有眼,就该把我生在旧社会去试试饿的味道。 奶奶对于粮食的爱惜与袒护同我们有着鲜明的对立面,甚至到了着魔的地步,我们吃完饭的碗里绝容不得剩有饭粒,哪怕是一两粒,她都会强烈地监督我们将碗里的饭吃干净,她的理由很简单,浪费粮食是要被雷公打滴。她认真地检查每一只碗,细心地捡拾掉在桌上的饭粒,再一颗颗塞进自己的嘴里,就连掉落在地上的饭粒她也从不放过,母亲劝她讲卫生别捡地上的饭吃,她却伤心地说不要嫌粮食脏啊,当年要是有这几颗粮食她的老娘也不至于饿死在乞讨的路上,她也不至于被卖去财主家当佣人啊。

  原来奶奶的前半生因为粮食的缺失发生过这么多撕心裂肺的故事,饥饿给人的伤害是死亡和尊严的丧失。我在渐渐长大的日子里,日益理解了奶奶,懂得了那种深埋于记忆中被饥饿摧残的疼痛,懂得了每一粒粮食所释放的能量和光辉对生命存在的意义。不知由哪一刻开始,我郑重而崇敬地想起那位让全天下人吃饱饭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奶奶并不知道中国有个袁隆平,倘若她知道袁隆平让她的子孙们乃至全天下人都有了饱饭吃,让咱们中国因为一颗稻谷扎扎实实地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己的尊严和力量,她会不会颤巍巍地一定要我带着她去见上他一面,去当面表达她的崇敬和感激之情。这种让全天下人吃饱饭的事实足以让她兴奋地、幸福地要立即将这些事传递给她那早些年被饿死的父母与兄妹,这个极度颠覆与触动内心的滔天大喜事将让她泪流成河。她仍将小心翼翼地捡拾桌上桌下的饭粒,她仍将监督我们吃过后的饭碗,她说这是对这位伟人的最大尊敬,是对粮食的最大尊重。 奶奶其实并不知道中国有个袁隆平,直到她离开这个世上。

  所以,这一次我是带着奶奶的崇敬与感激来到安江农校的,来拜祭这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杰出的、让全天下人都有饱饭吃的农业科学家。 身披霞光的安江农校热情地迎接了我,校园内各处皆是络绎不绝的人们,可我总觉得它那般空旷、那般寂静、又带着些许的苍凉,或许那些忙碌而嘈杂的岁月早已跟随袁隆平停留在了过去,剩下的是他走过的路、经过的池塘、住过的房、工作过的试验田,这些曾经活泛于袁隆平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因他的离去徒然静默。几棵黄透的银杏树,时不时飘落几片黄叶,似乎在极力表白着什么,它们一定记得哪一年秋天哪一日袁隆平从它们身边匆匆走过。它们习惯了他,几十年来他都是这么来去匆匆于它们的身畔,他的模样在秋来秋去中变化着,他就是这么忙碌地变老了,有一天他那鲜活的身躯成了伫立于它们身旁的一座雕像,它们觉得雕像不应是他,他应该又在某块试验田里而或是研究室里服侍那些绿色的禾苗。看多了这些禾苗,它们都视觉疲劳了,可是袁隆平却永远把那些绿色禾苗当做宝贝。

  记得有一年,有人破坏了他的实验田,他的禾苗全没了,他发疯似地到处寻找,为了取回被扔进井里的几棵禾苗居然奋不顾身地跳下了井。疯子,人人都说他是疯子。银杏树却知道,他疯了,是带着希望和满腹的执着在疯。这希望和执着一直占据在他的脑子里,他从未放弃、从未气馁。 清瘦,两颊颧骨突起,雕像朝着我微微一笑。 于是,我好奇地走去了他的家。朴素的四间连通的平砖房,加起来约摸50个平方左右,一家六口紧促地在这里生活着,旧木床、旧书桌、旧柜子、旧脸盆架,没有一件家什让这个家看起来能增添些新鲜的气象,无数个夜晚他一定是在这个旧书桌前度过的。屋子的墙上挂着一家人的相片,大家都笑着,满是幸福和温馨的气息。他总是那么削瘦。他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养育了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我仔细地端详着这位母亲,这位慈爱的、睿智的母亲。但是老母亲病危时,他因忙于工作都没见到老人的最后一面,待赶到也只能在母亲的灵前嚎啕大哭,并写下了悲情的家书《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是的,稻子熟了。在野外临时工棚栖身数月,在冰冷的水塘或沼泽里拿着放大镜一棵一棵的搜寻符合条件的野生稻,在云南遭遇地震差点丢了性命,从1964到1976年,历时十二年的艰辛。是的,稻子熟了。他曾做了这么一个梦,梦见试验田里的水稻长得像高粱一样高,稻穗有扫帚那么长,谷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和几个助手就坐在像瀑布一样的的稻穗下面乘凉,他把这个梦叫做禾下乘凉梦。是的,稻子熟了。他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几近痴狂,但所有的付出终究得到应有的回报,梦是梦又非梦,一切不都梦想成真了么?我继续走在袁隆平曾经走过的这条笔直的大路上,路两边的试验田该绿的绿着,该黄的黄着,我真想伸手摘一只金黄的冰糖橙,这里的果子一定甜过了任何地方的。 “安江农校是一个能让人静下心来的地方。”恍惚中传来他的声音。

  “是的,正是这样。”我轻轻地说。 再一次来到袁隆平院士的雕像前,再一次认真地记住了他的模样,清瘦,两颊颧骨突起,温和浅笑。此刻的他手持一束沉甸甸的稻穗,目光柔和地望向祖国大地。秋天的祖国大地,黄金遍野,瑰丽丰硕。我默默地三鞠躬。 儿子的电话突然打来了:“妈妈,你现在在哪里啊?” “在安江农校……。” “哦,请代我向袁爷爷鞠个躬吧!他的杂交水稻解决了全世界人们的吃饭问题,让全世界都对我们中国刮目相看,他真是个了不起的人。” 我的眼睛潮湿了,一瞬间想起了许多,饥饿、生命、光辉与尊严。

【审核人:站长】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尊严 稻子 杂文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美文苑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2021-12-09 12:28
    游客
    一颗稻子并不起眼,它有尊严吗?有,作者眼里的稻子就有尊严。这是一篇内涵丰富,语言优美,布局颇具匠心的佳作,描写了粮食的重要,描写了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伟大。文章很精巧,入题是谈论自己丰衣足食,根本欠粮挨饿之忧,甚至对奶奶节约粮食的行为不屑一顾。然后笔峰一转,来到了袁隆平院士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安江农校,述说粮食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人们活着的尊严。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更加突显了袁隆平院士对人类的伟大奉献。文章剪裁得当,语言简练,意境深刻,值得拜读。一篇佳作,倾情推荐共赏。
    来自·福建省福州市
    回复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杂文精选

    查看更多杂文精选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