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日记

郭亮:我小时候那些事(一)

作者:刘关波   发表于:
浏览:447次    字数:8080  手机原创
级别: 文学秀才   总稿:64篇,  月稿:0

  序言

  人上年纪了,觉很少,经常是躺在床上睡不着,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小时候的情景就像过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的眼前。闲暇无事,我就想提起笔来把我小时候的事情和上小学时的情况写出来,供大家参考,也许对现在的年轻人了解过去的情况会有所帮助和启发。于是,我就写了这篇文章。

  第一章幼儿时期

  我出生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那是一九三六年的阴历二月十二日,我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莫大的喜悦。因为我上面还有个哥哥比我大三岁,但他在一周岁的时候,得了“嗓蛾”(白喉病),喘不出气来硬是把他给憋死了。

  听我大姐说她从街上玩回来,看见我哥光着身子躺在炕上,她就问我娘:“娘!你咋不给孩子穿衣服?”我娘说:“他死了。”于是我大姐抱着我哥就哭,生想把他再哭活过来。所以我的出生全家人都非常重视,生怕我再有个三长两短的,为此我姥姥在她们全村人中去乞钱。当乞讨到九十九家时,还差多少由我姥姥家补齐,给我打了一盘长命百岁锁。在我满月的时候拿到我们家,供奉在灶王爷前,乞求上天保佑长命百岁。所以,我的小名叫“纪锁”。从此就整天给我戴着那盘锁。

  我自幼娇生惯养,什么事都由着我的性子来,我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爹也从来不打我。平生我仅挨过我爹一鞭杆子,那也是因为我实在太不懂事,太不听话,气得我爹没办法这才打我的(详见我的大姑那篇文章)。

  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那时候我还不到一岁半,当时日本鬼子要来了,人们都吓得东躲西藏。听我大姐说,当时我娘抱着我和我奶奶她们一起藏在我们家后院的柴草垛里,我娘怕我哭闹,给我拿了好多好吃的,而且嘱咐我不要哭不要闹也不要出声,要乖乖地听话。

  后来我慢慢地长大了,在我五岁的时候,得了一场重病。

  先是说吓着了,吓掉魂了。于是我娘天天给我叫魂,叫了好几天也不管用。后来又说是“撞客了”。在星星上全的时候,用黄表纸做成纸钱,中间穿上四柱香,将两头点着,在我头顶上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嘴里念叨“是神的入庙去,是鬼的入坟去,别来打扰我们孩子”,然后叫我将香的两头各吹上三口气,送到大街上的十字路口上。结果这样做了,还是不见效。

  蚕房营有个神婆子,顶着大神,家里供奉着神像,经常出马给人看病,说是很灵验。我爹把她请来了,让她坐在炕上。她问了几句病情之后,装上一袋烟,吸了几口,忽然打了几个寒战,再开口说话时声音就变了。连说带唱,说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然后她又打了个寒战,算是送走了大神,她又恢复了原来的状态。这时候她叫我娘把黄表纸点着烧掉,将灰收集起来,用黄酒冲开了给我喝下去。结果喝下去之后还是不管用。

  后来又给我刮痧。刮痧就是用前清时期的制钱,沾上水在我后脊背上来回地刮。一刮就是一片红,疼得我嗷嗷直叫。我用手捂着不让刮。可是我捂着这边,她们又去刮那边,不管我怎么哭怎么闹,她们照样刮下去,一直到刮完为止,疼的我出了一身冷汗。我娘给我喝了一碗红糖水,叫我躺下睡上一觉。

  总之各种能用的手段,全用遍了,病情不但不见好,反而越来越重了。

  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点精神也没有。躺在我娘怀里,听到大街上崩爆米花的声音,我多想去看看哪!可我去不了。

  我想:可能我就要死了。想到这时,我不由得哭了起来。我娘见我哭她也跟着哭。

  后来不知道是谁出了个主意:“还是请个郎中看看吧!”

  我爹把郎中请来了。郎中把了一会儿脉说:“这孩子得的是伤寒,时间耽搁得太久了。你们为什么不早治?再这样耽搁下去,孩子就完了。这样吧!我给开上几付汤药调理调理看看,如果还不见效,我就撒手不管了。”

  我爹把药抓回来了。药很苦,我实在不愿意吃,可是不吃又不行。就这样吃了几付汤药之后,病情一天天地好转起来了。

  得了一场病,把我折腾个够呛,身体好长时间缓不过劲来。

  我从小就害怕日本鬼子,可是他们却偏偏要来,他们一来我就往奶奶的怀里钻。

  我们家往南十里是日本鬼子盘踞的怀来县城,往北五里的北山上驻着八路军的游击队。白天日伪军来了,要粮、要捐、要税。晚上北山上的游击队下山了,做军鞋、做军装,要军粮。

  村子里应酬这种差事的人叫“头脑”。白天他们要应酬来自县城里的日伪军,晚上又要把做好的军鞋和准备好的军粮让北山上下来的八路军的游击队背走。他们说,“这是为了保护村子里的老百姓少受损失”。

  那时候我还小,最害怕日伪军来。他们一来不是翻箱倒柜、就是打狗抓鸡。

  有一次日伪军又来了。有个伪军不知道是从哪弄来个小花夹袄来。来到我们家时,非叫我们买。我爹只好花了十块钱把它买下来。我穿上又瘦又小,但我只好穿着它上街去玩。结果被我们隔壁墙东的大黑眼看见了,非说这袄是他的。为此他娘找上了我们家的门。

  我爹说:“昨天有个伪军不知道是从哪弄来个小花夹袄来,非叫我们买。我们是花了十块钱买下来的。”

  大黑眼他娘说:“大伯伯,我给您12块钱,请您把那个小夹袄再卖给我们吧,我们孩子非要要。”

  我爹说:“你还给我10块钱,你就拿回去。”

  就这样她们给了我们10块钱,把那个小花祅又买回去了。

  第二章上学

  1944年我满八周岁,该上小学的时候了。可我不愿去,我爹非让我去。我只好由我二姐牵着我的手,把我送进了学校,让我给老师行个礼,说:“老师,我来上学了。”

  老师问我:“你叫什么名字?”

  我说叫郭亮。于是老师就把我的名字写在本子上。

  然后又问我:“你有书吗?”

  “没有。”

  “明天带本《百家姓》来。”

  老师把我领进了教室,给我找了个座位跟我说:“以后你就坐在这里。”

  老师走了,同学们问我:“你是几年生?”我回答不上来。

  有的同学就说:“刚上学,当然是一年生了。”

  放学了。第二天说啥我也不去了,我爹也没再强迫我。

  那么这所学校又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

  这是日本鬼子统治中国时期为了奴化中国人民,在北辛堡建设的一所洋学堂。

  洋学堂位于北辛堡村南庙的斜对面,南大道的北侧,大戏台的西南角处。学校的西墙外面就是我姨家的柴草园子。

  学校建筑得非常讲究,是一座很大的四合院。满窗的大玻璃,完全是一所现代化的小学校。学校的正门开在东南角,校门的横眉上写着——北辛堡实验小学。学校的南屋临街,是一、二年级的合班教室。北屋是三、四年级的合班教室。西屋杂物间,东屋是教职员工办公室和宿舍。后院有男女厕所,厕所的东墙上又开了个后门便于教职员工和学生们的出入。当时蚕房营的任长贵老师(同学们都叫他“任大个”)就在这所学校里任教。学校当时也有夫役,夫役是陈昇他姥爷。学校设有日本教官,专教日语。学生们站队,报数,喊口令都要用日语,说错了要打板子。譬如阿拉伯数字的1~10,用日语说就是:

  1、尼切いち

  2、尼に、

  3、桑さんし、

  4、西ご、

  5、高ろくしち、

  6、老扣はち、

  7、喜七きゅうし

  8、哈七ちはち

  9、枯きゅう

  10、焦じゅう

  那时候的老百姓都会说几句日语。如什么“迷西迷西”是吃饭、“八个呀鲁”是混蛋等等。

  就在那年冬天的一个夜晚,学校里突然起了火。村民们赶紧去救火,但也只能抢救出一部分桌椅板凳来。事后才知道这是北山上下来的八路军的游击队,在队长张明清的带领下干的。从此北辛堡就再没有了学校。

  第三章第一次解放

  1945年8月15日,日寇无条件投降后,我们家乡一带第一次解放。

  那年冬天北辛堡又开始办学了,要求符合年龄的孩子一律都得去上学,地点临时设在村东头的一家大院里,那时候本村教师刘瑞年老师就来到了这所学校。

  那时候上学非常简单,学生的书包里只有一块石板和几支石笔。教室里也没有课桌和板凳,而是把一块木板用砖头支起来,你就坐在那块木板上学习。(编者感言:要是那所洋学堂不被烧毁该多好!那么好的学校,宽敞明亮的大教室,前后满窗大玻璃,而且上体育课就可以在大戏台前的广场上上。太可惜了!当初真不该把那所洋学堂烧掉。要是没被烧的话,起码抗日战争胜利后,可以作为我们自己的学校。当时虽然从洋学堂里抢救出来一部分课桌和板凳,但由于数量太少分配不过来。)

  那时候的语文课非常简单,“日用雜字”四个字学了一冬天。我记得当时我把“日用”二字写得很小,把个“雜”字写得老大。

  那年冬天北辛堡开始筹建正规小学校,选址就在樊建邦家的北院。樊建邦家有南北两处院,土改时他家被定为富农,北院分出去了。村子里决定在这里建设小学校。樊家那处房院,院子很大。有北房九间,东西房各三间。院中间还有两间,门窗向东开,所以在东院看来是西房,在西院看是东墙。这个院子的后墙就是北辛堡旧址北城堡。

  那年冬天对这处房院进行了改造,将原来住人的屋子,土炕扒掉,粉刷墙壁,山墙上抹上一块黑板,改造成教室。当时北房东边那三间,东面两间为二、三、四三个年级的合班教室,西面一间是教师办公室。东屋三间为一年级教室,西屋杂物间。中间三间北房是村公所的办公室,其中一间未改造,里面的土炕仍旧保留,作为村干部夜间值班用。

  校门开在西南角,把原来开在樊家巷的大街门关掉不用。校门外的北边就是过去北庙的旧址。当时学校学生们用的课桌和板凳是从火烧洋学堂时抢救出来的。

  话说到这里,我得先交代一下北辛堡村的来龙去脉和北庙及樊氏家族史。我们北辛堡村当初也是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来的。那是明朝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他们来到了我们现在村子东南二里路的没底泉附近安家落户,起名叫“台子洼”。当时只有四户人家,即樊、杨、袁、白四户。台子洼历经256年的发展史,人口逐年增多,后因地面潮湿,无法再进行居住,于是他们在公元1644年决定向北迁移,重建新村。新村里有城堡(围墙),北至现在小学校的北墙,东至大沙河,南至南大道,西至刘家巷西口。因为是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而得来的成果,故名北辛堡。北辛堡村从公元1388年的台子洼算起,到2023年为止,已经有635年的悠久历史了。

  北辛堡村当初建有北庙、南庙、大戏台和关帝庙。北庙叫真武庙,供奉的是真武大帝。这是属于道教圣地。我小时候去过这个庙。那是抗日战争时期,大约是1941~1943年的春节那天,全村人迎完喜神之后,都到南庙和北庙去接神。那时候我爹领着我,一进山门就看到两边的露明柱上,有两条大龙盘绕,龙头相对,伸向正前方,非常吓人。进了大殿之后就看到真武大帝站立中央,身披大红斗篷,显得非常威武。

  后来有一天夜里,北山上下来了八路军的游击队烧了这座庙。听我郭礼哥说他也参加了。他说当时把玉米秸,高粱秸都竖立起来,火点着了,愈烧愈旺,没人敢去救。

  庙附近的老百姓怕烧着了他们家的房屋,纷纷向外逃跑。我郭礼哥他们一家人,三更半夜地都跑到我们家去躲避。大火整整烧了多半宿,最后自行熄灭,附近的邻居百姓安然无恙。第二天大家都去看,只见能烧着的都烧光了,仅剩下残墙断壁和泥胎。再后来村民们将现场进行了清理,还有人捐献出大红绸子,披在佛像身上,照样烧香上供。

  解放后彻底清除了这座庙,将那块地方交给了北辛堡小学校,作为小学操场的一部分。

  从这个庙门往南走是一条南北大街,大街的东侧有大菏廊、小菏廊、樊家巷。

  樊家巷住的樊建邦就是当初台子洼那四户人家樊氏家族的后裔。一有家谱为据,二有祖坟为凭。

  1946年春节过后,再开学小学就在这里上了。这就是解放后北辛堡最早的小学校。

  解放区当时最时兴打霸王鞭。为此北辛堡小学专门派刘存考老师到区上去学了十天霸王鞭的打法,回来后专门教我们打霸王鞭。霸王鞭的结构是一根长约一米的木棍,直径大约4~5公分,两头对角凿上两个方孔,里面穿上三个前清时期的制钱,用钉子钉起来,两头再钉上一些红绿彩色布条,打起来非常好看。霸王鞭有好几种打法。什么“三三七”呀、“进行式”呀……再配合上锣鼓点,显得很好看又好听。队形也有好几种变化。一会变成十字形,一会变成丁字形,一会又变成了人字形,队伍还要交叉着进行等等。当时蚕房营小学的霸王鞭队还到我们学校来表演过。

  那时候刘瑞年老师还在这个学校里任教。他仍教一年级,我仍上一年级。

  那时候一年级的算术学的是10以内的加减法。当时老师在黑板上误写成3+7=?了,他连叫了几个同学都回答不上来。当叫到我时,我站起来说:等于10。老师接着又在后面添了一个0,我说等于100。这时刘老师就说:“走!收拾书包跟我走”。我愕然了,不明其意。

  结果老师把我领进了北屋,跟我说:“以后你就是二年级了。”

  我那时候别说是10以内的加减法了,就是九九歌我都会背。数窗户空,我可以横数一排,竖数一排,二者相乘等于多少我都会算。打算盘,我当时会打三变九,九变九。二归到九归我都会打。所以二年级的那点东西对我来说不在话下。

  上了二年级书包里又多了几样东西,那就是一方砚台,一块墨和一支毛笔。手里还拿着一张折成四折的麻纸。

  二年级要开始学写毛笔字了,学描仿了。描仿是先描红,后描黑,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再徒手写。一般是二年级描红仿,三年级描黑仿,到了四年级就要开始徒手写了,而且还要开始写小楷了。描红就是先由老师在你拿去的那张麻纸的一折上用红笔给你写上一首诗。开始比较简单。如:

  一二三四五

  金木水火土

  六七八九十

  石斗升丈尺

  学生某某某

  或者是:

  一去二三里

  沿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学生某某某

  当然这是学生打基础的阶段,老师要教给你坐姿要端正,毛笔要握紧,笔杆正对自己的鼻尖处。

  你要根据老师的要求把红仿描黑就行了。

  到了三年级就要开始描黑仿了。

  那时候的老师一般都写得一手好毛笔字。比如我们的刘瑞年老师就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老师先要在一张纸上用毛笔给你写上一个仿影。如: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学生某某某

  或者: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学生某某某

  (某某某就是学生的姓名,例如学生王二小等,我的名字是两个字,老师很不好写,有时候就写成学生郭亮亮,或者郭亮描仿来。)

  你把这张仿影放在麻纸下面,为了看得清楚,还可以在上面压一个仿圈(就是一个铜环),然后你在上面描。

  当升入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就不再给你打仿影了,而是要你徒手写了。

  徒手写难度就大了。比如一点怎么写、一横怎么写,一撇一捺、竖钩、走车、宝盖头、三点水、乱搅丝、言字边、月字旁等等。总之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功夫。

  一般都是先要打上九宫格,哪一笔写在何处,都很重要。

  我们当时每人都有一本字帖。字帖一般是写柳公权的柳体和颜真卿的颜体。柳体刚劲有力、笔法狂直,颜体圆润饱满,各有特色。我当初练的是柳体。退休后闲暇无事,我又提起笔来练了几年。我的笔体既不是柳体,也不像颜体,而是我的自由体。现将我前些年临摹的百家姓选上几页给大家看看。

  1946年过的是“四四儿童节”。4月3~5日三天在蚕房营村召开了三天的庆祝大会,师生们都像八路军那样背上背包去参加,当时就住在蚕房营乡亲们的家里。白天进行霸王鞭比赛,晚上演节目,蚕房营小学取得了霸王鞭比赛和表演节目双第一。他们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那是因为他们村子里驻的八路军中有一名是从延安文工团下来的战士导演出来的。当时他们演出的“兄妹开荒”得了第一名。

  第四章国统时期

  1946年秋后,八路军有计划地撤退后,来了中央军。这时候小学又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办学。校址还是那个校址,学校还是那个学校,可是教师换人了。学校的教学方向也变了,变成了国民党的那一套。教室里还挂着国父孙中山大总统的遗像。

  当时刘瑞年老师还在这所学校里任教。后来又从怀来城调来了一个姓岳的老师教我们的国文和算术。

  那时候上学讲究背书,就是每天早晨一到校,你要把昨天学过的功课在老师面前背诵一遍。

  按照昨天交上来的仿的顺序叫到谁的名字时,谁就进老师的办公室去,先给老师行个礼,然后背过身去,把你昨天学过的功课背诵一遍。背诵完了,扭过身来,老师在你昨天描的仿中间写上四个生字叫你认。如果你全认识,说明你昨天的功课学得不错。如果你背不下来,开始老师还可以给你提个醒。你还背不下去,或者是给你写的生字你不全认识,老师就要根据不同情况,罚你站或者打板子。

  当时我们班有个同学,他知道他今天背不过来。他倒也诚实,跟老师说:“老师我不会背,我干脆站着去吧。”结果老师很生气,“你给我到那边跪着去!”

  那时候在老师的办公室里,整天挂着一个板子,宽约五公分,长约一米,一头有把,这是打学生用的板子。打板子只能打左手的手掌。如果打右手怕把你的手掌打肿了握不好笔,写不成字。

  我记得岳老师平生只打过我一书。

  有一天上课了,我以为要描仿,于是我就开始研墨。结果老师要讲国文。那时候我是坐在最前排的,紧靠讲台。这时老师就把卷起来的书本在我头上打了一下。我一抬头,才明白老师要讲课。于是我赶紧把砚台、毛笔、墨和仿都放在书桌下,取出书来上课。

  那时候还调来了一个姓侯的青年教师侯寿严老师,专门负责训练童子军。他本人就是个三青团员。童子军还发了军服,男生是蓝色半袖上衣和蓝色短裤,头上还歪戴着一顶蓝色船形的童子军帽,我们都管这种帽子叫“牛屄帽”。女生是白色红点半袖上衣,黑色短裙,同样也戴着一顶那样的黑色帽。每人一根童子军棍,天天进行训练。他还要求我们背诵“国父遗嘱”。现在我就把国父遗嘱转发给大家。

  国父遗嘱: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仍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於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孙文

  当时我们还学过一课国文“国父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人。”

  我还记得当时岳老师还教过我们一课国文,叫“下南洋”。

  南洋气候虽炎热,

  一雨成秋便凉爽。

  四时林木真茂盛,

  产棕产橡产槟榔。

  既有奎宁和烟草,

  又有咖啡与蔗糖。

  地下蕴藏很丰富,

  锡和石油名最广。

  昔日本是荒芜地,

  如今已成安乐乡。

  试问谁是开发者?

  侨胞之功不可忘。

  岳老师人很好。有一次他带领我们二三十个同学,到县城去开会,中午在他家吃饭。他们熬了两大锅小米粥,几十个学生,每人一碗小米粥,菜是咸菜凉拌香菜。可是那个年头不太平,所以早上来得很晚,下午走得很早。他一走学生就放羊了,随便瞎胡闹。当时有几个年龄大一点的男生,比我大四、五岁,像丁全珍(后改名为丁奇璋)、杨清业、张得泰、高占财(后改名为高奇先)等人。他们利用打日本飞机的高射机枪丢下来的子弹壳,做成了土手枪。里面装上黑火药,混上沙子,枪口上堵上棉花,一扣扳机枪就响了。他们用老师给学生们打红仿用的红土子,把脸涂红了,用草帽挡着脸,往女生堆里一跑,另外拿手枪的人同时扣动扳机。枪一响,他把草帽往下一摘说打着我了,吓得那些女生嗷嗷直叫。

  刘瑞年老师,看到这种情况就给我们讲故事。他开始讲的故事尽是些妖魔鬼怪的故事,可吓人了。比如他讲的一个名叫“吊死鬼”的故事,内容是说一到晚上就听得棺材啪啪一响,一个女鬼就从棺里跳出来,伸着老长的大红舌头在院子里到处乱跳。等到后半夜,大公鸡咯咯一叫,它就又钻进棺材里去了。后来他又给我们讲“岳飞传”“岳母刺字”,岳飞抗金被奸臣秦桧所害,连下十二道金牌,最后风波亭英勇就义,一直讲到“柜中缘”为止。再后来刘老师又给我们讲“西游记”的故事,同学们可爱听了。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快扫地,扫完地西游记”。

  (未完待续)

【审核人:凌木千雪】

收藏   加好友   生成海报   分享
点赞(0)
打赏
Tags:
评论(0人参与,0条评论) 刘关波
0/0
  • 请先说点什么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热门文章

    成长日记

    查看更多成长日记
    首页
    栏目
    搜索
    会员
    投稿